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市2009年~2011年出生(3~5岁)的常住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探讨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我市两个乡镇2009年~2011年出生(3~5岁)的规范完成乙肝全程免疫程序并未加强接种的1451名儿童用ELISA法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检测,结果发现HBsAg阳性6例,阳性率0.41%;HBsAb阳性者829例,阳性率57.13%,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P>0.05),各年龄组间HBsAb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6.09,P<0.01),HBsAb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性检验=55.56,P<0.01)。结论经正规免疫程序免疫的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很低;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会随着免疫年限延长而降低,建议在我市推行4岁及以上儿童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

  • 标签: 儿童 乙肝疫苗 免疫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O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分布、种类、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200例60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200例60岁以上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者182例,占91.0%。按系统分类依次为心血管系统41例,内分泌系统27例,神经系统31例,呼吸系统22例,消化系统36例,血液及造血系统8例,泌尿系统15例,其他20例。结论对60岁以上精神疾病患者应充分重视可能发生的躯体疾病,提供前瞻性、全方位护理,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精神疾病患者 躯体疾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乙肝患者遵医行为和复发率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乙肝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全部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出院后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遵医行为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乙型肝炎 遵医行为 复发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治疗的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和使用保护肝脏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治疗的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最后与同期只患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后的肝功能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治疗的过程中病人肝功能损害率明显比预防性保护肝脏治疗的乙肝病人低。结论不同乙肝治疗方法中抗病毒治疗对乙肝合肺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的具有肝功能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不同乙肝治疗 抗结核 肝功能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西利宾胺联合甘利欣治疗慢性重度乙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慢性重度乙肝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24例采用西利宾胺联合甘利欣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4例采用恩替卡韦胶囊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同时注意观察肝功能复常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ALT、AST,乙肝DNA阴转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西利宾胺联合甘利欣是治疗慢性重度乙肝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西利宾胺 甘利欣 慢性重度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以肝硬化作为基础疾病,讨论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治疗中的效果以及分析。方法选择自2010-03至2012-03于我院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16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100mg/天治疗,实验组19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mg/天治疗。分别观察治疗8周、12周、24周后HBeAg转阴率和肝功能等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24周之后疗效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Tbil、HBV-DNA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上疗效优于拉米夫定,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失代偿期 乙肝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初治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县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符合标准的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给予相关治疗并对其进行观察与数据统计,然后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此类患者中浸润型肺结核患者最多,本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0%,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指标转阴情况良好(P<0.05)。结论加强对肺结核患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不仅能有效预防该病,对提高临床效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初治肺结核 乙肝病毒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病毒和护肝治疗对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92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病毒治疗+抗结核治疗组(抗病毒组)、护肝治疗+抗结核治疗组(护肝组),观察治疗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的患者肝功能水平较护肝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防止乙肝病情的加重,从而明显减轻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过程中出现的肝脏功能损害情况。

  • 标签: 肺结核 乙肝病毒感染 抗病毒 护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夫妻间一方为乙肝后肝硬化,夫妻间乙肝接触传播的感染率。方法选择2016年-2017年,在我院就诊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及其配偶为病例组,运用病例对照方法,选取性别、年龄等因素,配比选择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开展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4对,其中,每组男性患者为34人,女性患者为20人。其中病例组的配偶中,HBsAg阳性为4人。对照组的配偶中,HBsAg阳性为3人。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为7.4%,与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3,P=0.696)。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配偶,感染乙肝的风险无增加。

  • 标签: 乙肝 肝硬化 传播 配偶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肝抗原、抗体免疫测定室内质控品的制备和使用情况。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期间接受乙肝抗原、抗体免疫测定的14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全自动酶免疫分析仪测定其标本,分析总结测定结果。结果自制乙肝抗原质控品最佳批内CV和均值,并观察其稳定性均较为良好。结论在进行乙肝抗原、抗体免疫测定室内质控品使用和制备上,可采用低值质控,此对正确掌握和判定可疑结果上存在有利作用,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为明显。

  • 标签: 免疫 制备 室内 质控品 抗体 乙肝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甘草酸二胺、还原性谷胱甘肽、利尿剂等进行保肝、利尿、抗感染的基础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加服0.5mg恩替卡韦,1次/d。治疗52周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HBeAg和HBV-DNA转阴率、Child-pugh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具有显著疗效,可改善肝功能状况,阻止或减轻病情进展。

  • 标签: 乙肝肝硬化 恩替卡韦 失代偿期 肝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延续护理对出院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4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将所选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研究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延续护理,回访时间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治疗依从性评分状况,从定期复诊、心理良好、疾病反复处理能力、疾病症状自我观察、按照医嘱服用药物、生活习惯良好等方面来看,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乙肝出院患者延续护理,可让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所提高,其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慢性乙肝 出院 延续护理 护理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进行观察与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一共收集4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临床数据,将他们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均等各20例,保证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数据具有充分的可比性。对照组仅给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进行临床治疗,并依照相关疗效标准,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分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良好,对照组患者与之相比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学指标也更加的正常,虽然对照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也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却不如观察组更为有效。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上,观察组患者为25%,对照组为20%,虽然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是与观察组对比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比单独采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效果更为良好,且不会加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加大推广与实践力度。

  • 标签: 慢性乙肝 拉米夫定 干扰素 联合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免疫学检测中的准确度和方法。本文采用酶联吸附法和胶体层析法,提出方法控制、程序控制、仪器和设备控制以及人员控制四项质量控制措施。结果酶联吸附法要比胶体层析法的灵敏度要高,酶联吸附法正确率,是大多数医院常用的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 标签: 免疫学检测 酶联吸附法 胶体层析法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和肝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乙肝患者187例,将其空腹血清送检,分析乙肝标志物与HBV-DNA定量和肝酶的相关性。结果本组A组和C组阳性率最高,A组的AKP,B组的ALT、GGT、AKP均有相关性。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肝脏酶检测、HBV-DNA均可作用于了解乙肝患者情况,是具有临床价值的检测指标。

  • 标签: 乙肝标志物 HBV-DNA定量 肝脏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怎样预防进行系统论述。方法对最近几年有提及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是否及怎样进行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相关实验研究、指南及专家共识等进行提炼。结果明确应用利妥昔单抗、蒽环类衍生物及中、高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化疗患者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需积极进行预防性抗乙肝病毒治疗;建议使用耐药率相对较低的恩替卡韦;尽量在化疗前1周开始使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至整个化疗结束后6个月。结论化疗合并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某些情况也需要积极进行预防抗乙肝病毒治疗,恩替卡韦为较佳选择药物,需估计好用药时机及使用足够疗程,以防止相关患者的HBV再激活。

  • 标签: HBsAg阴性/抗HBc阳性 化疗 抗乙肝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化学发光法(微粒子酶免法)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及胶体金免疫沉析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差异性。方法利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病人标本,记录乙肝表面抗原的定量结果,将同样的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胶体金检测,记录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对三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方法测定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存在差异,化学发光法的阳性检出率较ELISA法及胶体金免疫沉析法高。结论对ELISA法及胶体金免疫沉析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处于临界状态的标本,应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更好的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微粒子酶免法 ELISA 胶体金免疫沉析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肝功能指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治疗过程中采用恩替卡韦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改善肝功能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恩替卡韦 乙肝肝硬化 肝功能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LISA法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原)出现假阳性的原因。方法通过对ELISA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导致ELISA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有很多,试剂盒的因素、溶血标本的影响、标本离心等等。

  • 标签: ELISA HBsAg 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