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交叉感染对乙肝免疫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与2015年1月采集的120份住院患者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60份交叉感染标本为观察组,60份非交叉感染标本为对照组,均采用全自动酶免疫仪检测乙肝两对半定量,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对照组检出乙肝血清标志物至少一项阳性率80.83%,观察组检出乙肝血清标志物至少一项阳性率为92.50%,两组比较x2=3.8274,P=0.012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检测乙肝两对半至少1项标志物为阳性模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酶免疫仪检测稳定性高、特异性强,标本交叉感染对乙肝免疫检测结果影响明显,临床可作参考。

  • 标签: 交叉感染 全自动酶免疫仪 乙肝两对半 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疾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1年03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0例胆囊疾病患者使用超声诊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0例一般胆囊疾病患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67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7%(67/70);10例恶性胆囊疾病中经过B超诊断的患者占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0%(9/10);各种胆囊疾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图像均显示相应改变。结论超声诊断应用于胆囊疾病诊断中效果显著,提高了诊断符合率。

  • 标签: 胆囊疾病 超声诊断 临床价值 符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共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仅开展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利福喷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获得显著改善,肝功能损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利福喷丁可减轻肝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 标签: 乙肝 肺结核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电化学发光技术(ECLIA)检测乙肝五项的结果差异。方法分别用ELISA法和ECLIA法测定107例乙肝病人血清标本的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结果用阴性和阳性来表示,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对于HBsAg、HBsAb、HBeAg、HBeAb检测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对于HBcAb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CLIA法检测灵敏度可能高于ELISA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应尽量采用ECLIA法检测乙肝五项。

  • 标签: 乙肝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电化学发光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病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心理状态.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9例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病人进行用多方式随访调查及心理状况分析。结果怀疑心理8例(20.5%)、恐惧心理14例(35.9%)、淡化心理6例(15.4%)、依赖心理4例(10.3%)、焦虑心理7例(17.9%)。经过早期的综合护理和心理治疗后,97.6%的患者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情况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结论加强药物知识宣教及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病人信任,对维持病人身心健康、指导合理用药有很大作用。

  • 标签: 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护理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预防乙型肝炎最好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但是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有5%一10%的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无应答和低应答。接种乙肝疫苗后的低应答和无应答是国内外专家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可分为4类因素(1)机体因素,如接种人群的年龄、性别、体重、遗传因素、机体免疫状况;(2)接种因素,如接种的途径、部位、针次、程序;(3)疫苗因素,如疫苗的抗原成分、含量、灭活方法、佐剂的质量;(4)其他因素,如隐性感染、疾病因素、不良嗜好和病毒变异等。针对免疫失败的原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低应答和无应答 影响因素 补救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ILT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乙肝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保肝、降酶、改善凝血功能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并加用BILT肝病治疗仪照射肝区,每天照射2次,每次约半小时,总疗程2周。通过观察两组腹胀、乏力、局部皮肤情况、肝纤三项(PCⅢ、HA、LN、CV-Ⅳ)、Child-Pugh评分来评价肝病治疗仪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乏力、腹胀、PCⅢ、HA、LN、CV-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BILT肝病治疗仪辅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可以改善腹胀、乏力症状,降低PCⅢ、HA、LN、CV-Ⅳ水平,改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表明BILT肝病治疗仪可以作为乙肝肝硬化患者辅助治疗措施。

  • 标签: BILT肝病治疗仪 肝硬化 乙型肝炎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乙肝标志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抽取110例临床标本分别用定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定量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结果定量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每项阳性例数均高于定性法,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定量检测比定性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动态监测疾病变化过程,给临床以指导治疗。

  • 标签: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2011年11月我院门诊、住院部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挑选12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疗法(保肝、对症、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阿德福韦酯10mg,po,qd。以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6.67%。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体征、症状、肝脏功能,降低LN、HA、PC-Ⅲ、PC-Ⅳ效果明显,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乙型肝炎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研究人性化护理在乙肝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在2013年10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乙肝患者,并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实行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8%,对常规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8.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2%,对人性化护理的总满意度为100%,两组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能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既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又提高了医院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乙肝患者 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用于检测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的ELISA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对ELISA的不同条件样品类型、加样体积和孵育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筛选最佳条件;并采用三种不同的临界值计算方法,判断最佳临界值。结果采用优化后方法,47例血清阳性对应的唾液样品中,44例检测结果为阳性;68例血清阴性对应的唾液样品中,63例检测结果为阴性。血清和唾液样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κ指数为0.87。且该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达到92.6%和93.6%。结论优化后的ELISA方法在唾液样品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唾液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低钠血症与预后的关系,低钠血症与患者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合并有低钠血症的41例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经过和预后。结果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低钠血症,尤其是严重的低钠血症可诱发和加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合并重度低钠血症的患者预后极差,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低钠血症,特别是严重的低血症可作为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 标签: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低钠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治疗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异烟肼+利福平注射液+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联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治疗,并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9例患者中完成抗结核治疗的比例为94.73%;对照组完成抗结核治疗比例为73.68%,观察组完成抗结核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烟肼+利福平注射液+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乙肝抗结核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行性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肺结核 乙肝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乙肝病毒检验的150例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定义为对照组)和化学发光免疫法(定义为研究组),对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HBsAg、HBsAb、HBeAb、HBcAb、HBeAg等五项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五项指标指标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方面化学发光免疫法比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方法更具优势。

  • 标签: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 检验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进行规范化产检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按照乙肝病毒的具体类型分为大三阳组以及乙肝小三阳组,分别进行乙肝两对半以及PCR-HBV-DNA值的规范化检测,同时在各新生儿出生24h内进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孕妇体内HBV-DNA基因拷贝值分娩。乙肝大三阳孕组显著高于乙肝小三阳组;在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率方面,大三阳组显著高于小三阳组;当乙肝大三阳孕妇体内HBV-DNA值超过105基因拷贝/m1时,其发生肝功能异常及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体内HBV-DNA值不足105基因拷贝/m1。结论携带乙肝大三阳病毒且其体内表现为高HBV-DNA值的孕妇,其孕期新生儿具有极大的宫内感染比例。应当加强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产检,对该类孕妇采取宫内阻断方式,有效降低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对于优生优育具有极大的价值。

  • 标签: 肝炎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新生儿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防接种后发生死亡病例原因,总结预防接种工作经验。方法根据现场调查,综合分析患儿接种情况、死亡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儿按免疫规划要求接受乙肝疫苗第2针次和卡介苗接种,接种过程符合要求。患儿接种部位出血不易凝固,死前表现为口吐白沫,双手上举,死亡急速。结论死者被排除由于疫苗质量和接种操作不当引起死亡,分析可能由于接种疫苗后诱发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死亡。

  • 标签: 接种 乙肝疫苗 偶合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不产生抗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首次接种乙肝疫苗,但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患者,再次进行疫苗接种,并在第7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对仍然没有形成乙肝表面抗体患者,检测其乙肝5项、乙肝病毒核酸(HBV-DNA)。以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3O例患者2次接种乙肝疫苗,其中16例抗-HBs阳性、4例抗-HBs(±)、6例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4例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并且阳性结果与HBV-DNA阳性、ALT升高一致。结论乙肝疫苗接种后不形成乙肝表面抗体可能与免疫应答迟缓、HBV的隐匿性感染、免疫耐受有关。

  • 标签: 乙肝疫苗 接种 抗体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我院6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口服,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类药物拉米夫定治疗乙肝后肝硬化疗效较好。

  • 标签: 抗病毒药物 乙肝后肝硬化 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