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全自动生化仪器技术也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中被广泛使用。血液的生化检验是当前医疗工作的基础内容,因而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高效、准确运行,对于不同真空采血管对12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时,也为今后相关血液检验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真空采血管 生化检验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课题主要探讨应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体检人群中的122例血常规检验体检人员,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集末梢血作作为血液样本,对照组采集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两组体检人员采集的血液样本均使用迈瑞BC_28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对两组体检人员血液检测相关指标以及采血疼痛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采血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体检人员白细胞含量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红细胞含量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红细胞比容含量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小板含量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含量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血常规检验体检人员实施不同的采取方法得到的检验结果也会不同,末梢采血方法的稳定性低于静脉采血的稳定性,所以说静脉采血更加准确,值得推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不同采血方法 效果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认知干预在小儿采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抽血室进行静脉采血的患儿120例,按照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抽血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认知干预,比较两组患儿主动配合采血情况、负面情绪发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主动配合采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负面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采血患儿应用心理认知干预可明显提高主动配合采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负面情绪发生率,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理认知干预 小儿 采血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病人在进入医院的就诊的时候,作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应该针对真空静脉采血的情况进行分析。静脉采血是临床检验常见的护理工作,采集静脉血标本为患者进行血液检验,能够显示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指示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尽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临床医生做出准确诊断,以便为制订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临床上采集静脉血标本主要使用真空管采血,整个采血系统是由双向采血系统和一次性真空抗凝管组成。熟练的采血操作可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和标本质量,而标本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的正确与否。影响真空静脉采血标本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因为采血室工作量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患者紧张不安。提高真空静脉采血的标本质量,为后续的检验和医生的诊断提供准确依法,是血液标本检测的原则和目标。本次研究通过分析真空静脉采血失败原因,探讨提高真空静脉采血操作质量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本血站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采集的4000例献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采血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对比两组采血护理环节的质量,分析血站采血护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采血过程中献血不良反应的轻度反应发生率为3.2%,中度反应发生率为5.5%,参照组献血不良反应的轻度反应发生率为7.5%,中度反应发生率为8.3%,均未出现重度不良反应,两组采血护理环节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且P<0.05。结论血站采血护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有效提高采血护理质量,提高血站血液资源利用率,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对血液疾病传播进行有效控制,持续质量改进值得在血站采血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血站 采血护理 持续质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检查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WBC、RBC、PLT、HTC、Hb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指标中MCHC、MCV、MCH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结果不同,相比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门诊首次采血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采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实施常规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操作基础上实施心理疏导,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比较2组负性情绪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紧张、焦虑、恐惧、孤独、忧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可改善门诊首次采血者负性情绪。

  • 标签: 心理疏导 首次 采血者 负性情绪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出本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60例病患,按照不同采血方式把他们分成研究组A与研究组B,两组病患都是80例,研究组A采用静脉采血方式,研究组B采用末梢采血方式,对比两种采血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比较研究组A与研究组B病患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组B的WBC、RBC都比研究组A高,HCT、HGB、PLT都比研究组A低,差异较大(P<0.05)。结论与末梢采血方式相比,静脉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运用价值更高。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改进后的新生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1~8月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的新生儿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股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斜穿刺法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组采血技术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完成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标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组织损伤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可以明显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血标本溶血率和穿刺部位组织损伤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 标签: 股静脉 穿刺 采血方法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预防静脉采血者晕血晕针的效果。方法按照就诊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静脉采血者116例,分为X组(n=58)和Y组(n=58)。Y组进行常规护理,X组在Y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晕血晕针发生率、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Y组的晕血晕针发生率(13.8%)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8.9%)相比,X组的(1.7%、3.4%)较低;与Y组的护理效果相比,X组的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静脉采血者的晕血晕针发生率,提高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静脉采血 晕血晕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颈外静脉真空采血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对门诊176例患儿颈外静脉采血进行观察探讨。结论患儿颈外静脉真空采血法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标本合格率高,适用于四肢静脉浅细,需采血量大的患儿。

  • 标签: 真空采血法 小儿颈外静脉
  • 简介:目的探讨在预约式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下新鲜血小板的供应是否得到充足及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库存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电话沟通预约、网络QQ预约、微信平台预约等方法,再根据当日医院的预约数量、新鲜血小板的库存量、冰冻血小板的库存量,合理分配与反馈预约信息。结果在预约式机采模式下,预约采集比例达到95%,新鲜血小板的供应也100%得到满足,冰冻血小板的库存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预约式模式与随机性模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预约式采集血小板模式,改变了以往机采血小板的随机被动捐献模式,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强,工作效率提高,既可满足临床新鲜机采血小板的需求,又可合理控制冰冻血小板的库存,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预约平台 随机 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分析其负面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将78例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平均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分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分析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焦虑和恐惧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法的护理,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护理组的统计学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组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抑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门诊静脉采血会给患儿带来恐惧感和紧张感,对采血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给予心理护理则可以帮助患儿缓解不良情绪,减少恐惧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静脉采血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定位方法在小儿股静脉采血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4例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行传统的触摸股动脉搏动的定位方法,观察组则采用股三角凹陷内触摸股动脉搏动的定位方法。结果两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血肿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股静脉采血过程中,应用股薄肌定位方法可有效提高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极大程度上减轻患儿受到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股静脉采血 定位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细节管理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站献血者 108例纳为本次参研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细节组(细节管理护理)与常规组(传统方法管理)。两组完成相关的管理护理后统计对比两组献血者的分析献血者的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细节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 94.83%)明显优于常规组( 60.00%),( P<0.05);细节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6.89%)明显低于常规组( 58.00%),( P<0.05)。结论:献血者采取一系列细节管理护理可使献血者提升护理效果,可以提升我站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降低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细节管理 血站采血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护理干预在降低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0例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采血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血肿形成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采血的焦虑评分及采血后的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体检者采血过程中,可有效减少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重视。

  • 标签: 采血 护理干预 皮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