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学界对于左翼文学的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中,这与左翼文学本体的矛盾有关:一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在艺术与政治之间具备某种平衡的左翼文学作品,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左翼文学的创作品质在审美维度中参差不齐,甚至有天然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相濡以沫的联系使其具备政治正确的优势,并且参与建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为无产阶级夺取和建立文化领导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一种政治与文学交叉的文化现象,左翼文学不能完全隶属于政治的范畴或文学的范畴,因此审美、政治,或是两者兼顾的角度都难以抵达左翼文学的本体,无法获得对其全面客观的认知。

  • 标签: 左翼文学 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本体 审美维度 无产阶级 文化领导权
  • 简介:摘要本文先追溯了国内语用的发展过程,结合自2001年至2007年举办的全国历届语用研讨会上关于语用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考察国内语用研究的已有成果,较为客观地反映国内语用的研究进展,揭示出语用的一些最新动态,指出语用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需在某些方面加倍努力,最后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语用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 标签: 新世纪 国内语用学 综述
  • 简介:摘要新世纪以来,语用研究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研究语用,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 标签: 新世纪 国内 语用学 发展综述
  • 简介:媒介这个有别于传播的概念,是符号和符号叙述的基础。媒介是符号携带意义的感知部分。意义媒介化是符号成为符号的前提,也是文本成为文本的先决条件。媒介特点决定叙述体裁,叙述类型就是媒介类型。媒介隔开经验世界,使纪实与虚构有了可能。媒介范围划定叙述边界,为有效处理文本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提供学理依据。可以说,媒介隐藏着符号和叙述的全部秘密。

  • 标签: 符号 媒介 意义媒介化 文本化 符号叙述学
  • 简介:有人认为叙事本土化就是在建立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中国叙事。本文认为,中国叙事是一个复数,包括广义的中国叙事和狭义的中国叙事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包含后者。具体而言,中国叙事包含中国学者提出的叙事学分支学科、叙事方法论、叙事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整理以及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其与西方叙事的关系,是叙事学学科框架内的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的关系。所谓叙事本土化,即要尽可能穷尽在中国进行叙事研究的一切可能性,而非仅仅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狭义的中国叙事

  • 标签: 叙事学本土化 广义的中国叙事学 狭义的中国叙事学
  • 简介:综观中外新闻史,新闻作品大多数都运用了文学手法。新闻报道为了向深度和形象化发展,不得不借助文学手段。本文分析了新闻与文学的区别和联系,同时表述了本人对文学手段如何在新闻中运用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 标签: 文学叙事 新闻语言 文学语言 文学手法
  • 简介:研究中国当代的成功柯云路自从1980年以来,我在中国做了两件事,都曾引起过较大的社会反响。第一件事,我写了《新星》、《夜与昼》、《衰与荣》、《嫉妒之研究》等长篇小说,触及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各种心理势能,引起了较长时间的热潮。那时,人们对我的议论,与社...

  • 标签: 中国当代 柯云路现象 追求成功 生命科学 文化重建 成功学
  • 简介:论文主要使用现象学理论对盘古神话进行重新阐释,认为盘古神话是对人类身体经验与世界彼此关联的原初生存世界的想象性表达。人通过身体经验在原本陌生外在的空间中筹划出一个有内在意义、可供栖居的世界,世界一方面是身体经验建构而成,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性与先在性,是安置生命的基础。盘古神话的现代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重新信任身体直觉,尊重具有超越性的自然世界,反思理性的有限性,向包含有自然身体经验的鲜活文化源头回归。

  • 标签: 生态批评 身体经验 现象学 盘古神话
  • 简介:如果你读过德里达,你就会知道,一个较为合理的姿态(gesture)就应该是从思考“序言问题”开始.但至少对阅读本书的读者来说,我希望我所写的德里达会是一个新面孔.因此,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它可以暂时作为一个导论.

  • 标签: 文字 德里 中国 《后学衡》
  • 简介: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

  • 标签: 书简 傅雷 人类历史 总结经验 历史实践
  • 简介:一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和毕达可夫的《文艺引论》,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文艺建设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1934年出版,1948年莫斯科教育一教学书籍出版局再版。在苏联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这套书一直在出版,是影响很大的正统教材。这部著作在中国也早有中译本,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开拓者。季摩菲耶夫的教材是前苏联最早的具有大学教材性质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被高等教育部批准用作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的教科书,具有权威性,由著名翻译家查良铮译成中文,1953年12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苏联屈指可数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季摩菲耶夫在前苏联文论界享有崇高声誉与地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得他的《文学原理》一书成为当时中国文论界的理论权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文学原理》 《文艺学引论》 教材性质 前苏联 中国文艺理论
  • 简介:语言自身在其整体性的构型法则上经历着变化。福柯和杰姆逊分别沿着知识考古与政治经济的考察方法,将这一变化归于“认识型”与生产方式的转换,在那里语言被予以构型、组织与再生产的功能。同时。杰姆逊对福柯作了批判性考察,将“认识型”纳入生产方式的整体性构造之中,从而,在生产方式、认识型与语言之间,呈现出了一种同构的关系。尤其在现代性的兴起之中,货币成为资本同时决定了语言成为符号,并且这一进程继续自我转化,在后现代的时刻,符号则最终变成能指的游戏。

  • 标签: 认识型 生产方式 语言逻辑 现代性
  • 简介:新时期文艺在风雨兼程中已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如何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冷静、客观地梳理我国文艺学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学科反思,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反思,我们才有可能在面对成绩的同时发现妨碍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因素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文艺学 高峰论坛 研究生 综述 教育 学科反思
  • 简介:在国内艺术人类研究尚未成气候的时候,就有学者提出艺术人类本土化问题。早在1997年,郑元者就开始把中国艺术人类“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作为课题研究,并于2002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在1999年中国艺术人类研究会首次学术规划会议上,与会者则明确提出,“中国艺术人类的学术目标,就是要立足于在本土化的艺术人类资源中实现中国艺术理论和审美精神的现代性追求”。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本土化 现代性追求 反思 国家社科基金 学术目标
  • 简介:汉代术数易学发展迅猛,《焦氏易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部易学著作内保存不少的引诗论诗材料,是研究西汉末年诗学发展演变走势的语料。《焦氏易林》对《诗》的征引,于使用目的上是取象以言吉凶,手法上彰显的是象征对比兴的融通。清人陈氏父子、王先谦、冯登府等已经注意到《焦氏易林》用《诗》,但未将用《诗》放置到西汉末年《诗》的学理层面去解读,故而也未能更好地还原出西汉末年诗学的面貌。

  • 标签: 《诗》学 西汉末年 “诗” 《易林》 《焦氏易林》 发展演变
  • 简介:关于阳明之研究,至今已若汪洋大海,不可胜计。本文比较研究的方式,从如来藏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出发,以'他者'的眼光进入阳明的'良知'。认为'良知'在'差异与圆融''信与尺度''行动中的时间观'等方面与如来藏思想的所面临的诘难相似,进而展示'良知'圆融之外的'裂隙'的一面。

  • 标签: 如来藏 良知 差异 尺度 时间
  • 简介:本文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所构建的反思性社会诗学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批判性探讨。首先,就布迪厄的艺术祛魅观点,作者认为中国的情形不仅是无魅可祛,而且还召唤艺术的超经济逻辑的精神;其次,作者指出了布迪厄对于艺术自主性论述的二难困境,同时还论证了对中国现实境遇而言,艺术自主性的幻象还仍然构成了重要的抵抗空间;第三,作者认为,提请关注布迪厄社会诗学跨语境运用时应当注意的工具价值;最后,作者分析了作为一种社会角度切入的理论,布迪厄理论的种种盲点。

  • 标签: 社会学诗学 布迪厄 反思性
  • 简介:大概是88年,我在《芙蓉》上读到一个中篇小说《龙回头》,写一个八路军战士在房东家养伤的经历。当时我是把这篇小说当作通俗文学读的,我的阅读印象是通俗文学除了语言的直白外,内容也不必拘泥于武侠侦探言情黑幕。比如《龙回头》就写得朴素清新,故事虽然说不上扣人心弦,但还是有吸引人的地方,作品格调也较高。我因此记住了作者名字:赵清。89年,《漓江日报》约我写一篇关于《在饭铺里》的评论,我才知道赵清是桂林的一位老作家。《在饭铺里》是一篇小小说,叙述几位八路军战士辛苦一天之后稍稍“放肆”了一下,也就是在饭铺里要了几个菜、喝了几两酒,之后却受到了严肃批评。故事很简单,但我仍被有所触动。大概是89年反腐败的空气比较浓郁,这篇小小说中的情况和现实正好形成反派,我从中体会到一种道德净化的力量。

  • 标签: 赵清学 作者名字 理性观念 道德美 愚昧落后 叙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