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正>现象基本原理现象是当代西方最主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运动。现象于本世纪初在德国兴起。到了六十年代,现象学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国际性哲学思潮,它不仅在哲学方面对后来的存在主

  • 标签: 现象学 文学批评 哲学思潮 创始人 胡塞尔 哲学运动
  • 简介:人类与中国现代文学唐戈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方面与人类有相通之处。一次我接受一位记者的采访,为了向她解释清楚人类的参与观察法,我打比方说这种方法有点像中国作家的体验生活。我们知道,“真实性”一直是文学追求的目标,为此就要求作者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因...

  • 标签: 人类学者 寻根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文化 异文化 小传统
  • 简介:从现当代文艺思想发展的轨迹来看,及至上世纪后期的近五十年间,关于文学创作规律,作家和理论家们所侧重谈论的,是作家体验客观世界,即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虽然也提到了作为表现者的作家世界观的状况,但又往往停留于如何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层面,而很少作深入全面的展开。而那个时期的孙犁,已有些与众不同,他较多地注意到了作家的主观世界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文学人格学” 创作规律 客观世界 思想发展 当代文艺 社会生活
  • 简介:“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命题。

  • 标签: 孔子 中国经学诠释学 自解原则 独断论诠释学 信仰 误读
  • 简介:沈曾植(1850-1922)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一度奉劝康有为“勿言政事,宜以金石陶谴”,而后康有为写成著名的碑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虽然沈曾植在书法实践方面碑帖并举,甚至碑刻经典无所不临,而且成就斐然,但是他仍然未为碑学所囿。而成为碑学最早的反叛者之一,积极为帖派书法张目,为民国碑帖融合书风的发展甚至近现代帖派书法发展作了理论上的铺垫。

  • 标签: 沈曾植 反叛者 碑学 《广艺舟双楫》 帖学 清末民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新世纪初年,文艺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源于费瑟斯通那本《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这个观念并且对这个观念的意义作了多重解释。”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解释是指反经典艺术的亚文化的产生及其影响,比如当一只瓷溺斗或朽木片被当作艺术品摆进画廊时,“审美”就不再如经典美学和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生态学 美学 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 费瑟斯通
  • 简介:无论读文章还是写文章,鄙人都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今年初在北京站的书摊上偶然看到前辈梁衡先生的《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急切地拿回来拜读。梁衡先生的确算是我的前辈,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我的一个好朋友家里,就看到一本书的扉页上篆书刻成的大红印章,朋友告诉我,那是“梁衡藏书”,梁衡是他的亲舅舅。

  • 标签: 梁衡 作文 业余爱好者 中学生 北京站 文章
  • 简介:明中叶以来,经、史、子、集各部评点之学所盛行的"泛文论"被移植到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领域,对明末清初的小说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对小说进行价值观照时有着从"史"本位到"文"本位的历史变迁,突破了过去小说思想中的"虚实"论,改变了视小说为经史附庸的传统定位,对小说有了文学的自觉,还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小说的文学性,以文章眼光总结出许多小说技法,真正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这样的小说思想由金圣叹奠基,经毛宗岗张竹坡推波助澜,成为明末清初小说思想的主流。

  • 标签: 泛文论 文本位 史本位 方法论 文章学 小说学思想
  • 简介:<正>由于历史的积淀,西方美学、文论中形成了一整套有系统的审美范畴,诸如摹仿、灵感、和谐、美、优美、崇高、滑稽、再现、表现、想象、幻想、创造、形象、性格、情节、净化、悲剧、喜剧、天才、自由等.笔者认为,在西方美学、文论中,摹仿、和谐、自由,是三大基本范畴.说它们是三大基本审美范畴,并不是因为这几个概念频频出现在理论家的笔端,而是因为这三个范畴概括和表征的不是审美实践的某一特征、某一环节,而是人类的审美关系,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如果

  • 标签: 摹仿说 西方美学 希腊美学 文论史 摹仿自然 发生学
  • 简介: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后现代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召开了以“后现代:台湾与大陆的文学形势”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上围绕后现代文化现象、大陆与台湾的文学形势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部分发言综述如下:

  • 标签: 大陆文学 后现代 新写实小说 学术讨论会 八十年代 赵玫
  • 简介: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思想文化进程中政治规则对艺术规则和学术规则的强劲影响,文学学基础理论研究一直遥遥领先于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迄今为止,《文学原理》、《文学理论基础》、《文学概论》、《文学的基本原理》等文学学(即“文艺”)成果高

  • 标签: 艺术学 学科建设 艺术哲学 审美意识
  • 简介:  本月13至17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吕汝伦带队,阿来和我等七人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人到中年,出席这样的会年龄上是惭愧的,但在会上我有个发言,有点另类,似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博得了大家一片赞誉.事后我一直想,我只是说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的话,为什么会让大家这么惊奇,颇有点危言耸听的意味?我想的结果是:那种隆重的会议,也许容易限制大家的个性,所以说的都是"官话",相比之下我的略显"另类"了.这是个指点性的发言,全国有八位代表作了发言,发言稿事先是经过大会秘书组审查的,决无政治问题.在此全文抄录,如下:……

  • 标签: 儿子学 创新儿子 学骑单车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把文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给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阐述了接受美学中的受众观点对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旨在探讨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具有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接受美学 新闻传播学 受众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研究转向使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的局面,文艺开始从文化的视角探索学科的建构。随着生态观念和生态批评实践的不断深入,生态业已成为极为重要的文化课题,而文艺在文化转向过程中与生态的结合则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标签: 生态文艺学 文化资源 20世纪70年代 文化研究 批评实践 生态观念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进人多元建构期。十几年过去,期待的多元格局有了一些眉目,但总体说,在系统性、理论及历史承继关系的梳理、理论深度上.各方面的理论探索都还面临不少难题。一些探索浅尝辄止,一些探索开头颇有气势却后续乏力,也有的探索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在时代现实中汲取理论能量的拓展活力。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圜还是个文艺的根基问题,找不到根或扎不下根,就难免浮躁、风潮化、取新异之巧,也就难免在理论上自乱方寸。失根或扎不下根的重要表现,是缺乏守护家园的理论定性.

  • 标签: 中国文艺学 家园 守护 课题 90年代以来 多元建构
  • 简介:黔中王思想之"心统学政"的理论特质和"重行致用"的实践特质是黔中王自身学术品质和思想发展与具体的时代、地域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内在理论演化的必然性和外在语境促成的偶然性。"心统学政"以本心为本体依据,以致良知为心物间的功夫指向性,以知行合一为心、、政三者间价值转换的理论依据,在理论层面呈现出"心学合一"、"心政合一"和"学政合一"三个维度的理论建构,在实践层面呈现出"心学"、"心政"和"学政"三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修身"、"为"和"为政"三种活动形态。"重行致用"体现于黔中王以讲学治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并表现出黔中王思想的政治、文化向度。这主要表现在黔中王积极讲学以善俗化民,引领士风,建构地方秩序、民间话语等治世实践饱含着以儒学大传统涵化夷文化小传统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感,以及体现出的强烈的道统立场和国家在场意识。"心统学政"和"重行致用"体现出黔中王的学派学术个性和时代思想的共同取向,凸显出明代黔中王思想作为地域断代思想史的地位和价值意义。

  • 标签: 黔中王学 心统学政 重行致用 特质
  • 简介:聂友军博士的大著《日本研究的“异域之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50年间一批旅日欧美学者组成的“日本亚洲学会”及其编刊的《日本亚洲学会学刊》(TASJ)作为研究对象,检讨了这半个世纪中这一“学者组合”的知识状态,以及他们表述的关于Et本列岛文化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多元见解。

  • 标签: 日本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世纪 70年代 19世纪 知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