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4 个结果
  • 简介:从形象学理论视角看,唐诗中胡人形象往往沿两条路径塑造。一是尽可能地被描绘得具有华夏中土人的情感指向和日常习见习感的伦理关怀:二是极力地强调胡人与中原人的不同之点,并不以这些不同存在就产生歧视(个别的除外)心理,往往还是觉得新奇有趣,甚至倾心企幕。这是对华夏固有的“夷夏之辨”的一种挑战,表明了中国文学中对于非汉族的空前宽容,这是一种迹近正常的对外心态,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 标签: 唐代 诗歌 文学研究 胡人形象 形象学 民族融合
  • 简介:唐诗鼓吹》是金元时期著名的诗歌选本,其宗盛唐,以晚唐为主的选诗观念独树一帜,尤其是对李商隐的评价更是打破常规,此情况可以见出元好问对义山诗歌历史价值的重新定义,对江西宗主黄庭坚与李商隐的承继关系的认同,以及通过对李商隐作品中深厚感情的赞赏表现出对江西末流诗法之弊的批判。

  • 标签: 《唐诗鼓吹》 《论诗三十首》 李商隐
  • 简介: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唐诗《静夜思》及其德译本,探讨原文与译文的框架互动与转换机制,以期拓展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适用范围。研究发现: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存在框架保留、框架嵌入以及框架置换三种语义框架互动模式;由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存在文化背景和类型学差异,原文框架与译文框架之间多呈现嵌入与置换框架模式;作为汉语经典外宣的重要途径,把握唐诗的意合特征是提高译文品质、保留中国汉语文化特色的关键。

  • 标签: 框架理论 唐诗 翻译 认知模式
  • 简介: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多少学者立志要将其扬名海外,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译者们无法完全地忠实于原作.本文就以唐诗《夜雨寄北》的翻译为例,来探讨古诗翻译作品,就如同德里达所说,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的“确当的翻译”.

  • 标签: 古诗 解构主义 确当的翻译
  • 简介:本文应用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及其三个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语气系统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最后得出人际功能对于古诗英译翻译批评研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人际功能在古诗英译评价体系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送友人》 人际功能 翻译 古诗英译
  • 简介:近年来随着唐诗研究的深入和《全唐诗》整理工作的全面展开,诗人传记的编撰、考订在前人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又有可观的成绩,一九九○年、一九九二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先后出版的《唐诗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汇录了这些成果,体现了当代专家学者诸多创获。但是,正如唐诗的整理研究问题尚多,近四千名唐代诗

  • 标签: 唐诗大辞典 中唐诗人 唐诗研究 《唐诗纪事》 刘轲 唐五代
  • 简介:唐诗异文的订讹还是以审慎为是——兼与黄灵庚先生商榷王光汉前人在整理唐诗时,对异文采取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清编《全唐诗》亦复如是,基本上保留了所见的异文。一些有名的唐诗注家对异文也多取“述而不作”的态度,不定其是非,更不擅自删削。这为我们研究唐诗的本来面...

  • 标签: 唐诗异文 《全唐诗》 讹字 《元和郡县图志》 “兴” 《一切经音义》
  • 简介:现任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教授的川合康三先生,是当代日本中国学界为人瞩目的优秀学者。从24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李贺及其诗》起,川合先生就与中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显露出不凡的见识。在这篇论文中,他注意到李贺所负担的家计的压力和对家庭的歉疚,从分析李贺的

  • 标签: 中唐诗 变容译 合康三
  • 简介:《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一书,由接受美学视角切入,以精心选择的可靠文献为依托,将相隔千载的《诗经》、《楚辞》与唐诗融通连接,借助有力的事例论证观点成就新说,是近年“诗经、楚辞与唐诗关系”专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该著运用简洁流畅的文字,打通“诗”、“骚”、“唐诗”之间壁垒,详究三者之关系,梳理承继统绪,提出全新观点,得出可靠结论,具有全面、细致、系统、专精之特征,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 标签: 诗经 楚辞 唐诗 诗脉 精神
  • 简介:贤张说因“守正”而“见逐”钦州。在滞留岭南的一年多里,于各地颇多吟咏。《唐诗品汇》只收录7首,但已能证明我国盛唐时代即领有南海主权,广州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今以此7首诗与《万首唐人绝句》《唐诗别裁集》《全唐诗》等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并从史地沿革、名物更改、文字发展、音韵变化诸方面加以校释。

  • 标签: 张说 岭南诗 《唐诗品汇》 《全唐诗》
  • 简介:六朝赋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问题,历来少有人关注。实际上,从初唐一批新诗风标志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它们对生命主题的表现,从题材选择、构思方式、意境创造乃至富于哲理的生命思考等方面,都鲜明地表现了对六朝抒情赋的学习和借鉴。六朝赋和初唐诗,异代异体文学问的传承既是可能的,也成为了必然和事实。当然,二者各自的时代烙印还是鲜明的。

  • 标签: 六朝赋 初唐诗 生命主题 传承
  • 简介:清代有四大诗说:神韵、性灵、格调和肌理。前后影响并左右清前中期诗学思想长达160余春秋。四主要诗派纵贯康、雍、乾、嘉四朝,俨若封建王朝殿后的一道绚丽余晖。神韵诗派是影响较深广、活跃在康熙年间且持续度最久的一大流派。它虽非创始自王士禛,但王士禛在康熙朝主盟诗坛40余载,早岁就被钱谦益赞誉有加,堪称一代宗师。另一方面,神韵说成为康熙诗坛明显的创作倾向。渔洋一生著作丰夥,门生张宗柟分类汇编成《带经堂诗话》。论诗著作包括《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池北偶谈》等。渔洋在世曾汇刻诗文为《带经堂集》;选诗除《神韵集》己亡佚,主要有《唐贤三昧集》与《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贤三昧集》固然最能凸显渔洋"隽永超诣"、以神韵选诗的标准尺度,如追求清澄淡远的田园山水抒情短作,以王维为首选,不录李杜诗,但前人论之已汗牛充栋。笔者择定以《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例,暂搁置其沿袭宋洪迈《唐人万首绝句》体制删汰而成的偏见,试图窥探王氏唐诗观。

  • 标签: 王士禛 神韵说 选诗学 《唐人万首绝句选》 唐诗观
  • 简介: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唐诗被译为英文,而唐诗的诗体形式和意象加大了翻译难度。本文将运用“动态对等”理论,评析、比较李白《送友人》的两个英译本,从“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唐诗英译。

  • 标签: 唐诗 英译 《送友人》 动态对等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唐诗配画教学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唐诗配画教学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倾听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技巧。

  • 标签: 唐诗配画 幼儿教育 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兴趣 沟通技巧
  • 简介:明代康麟的,雅音会编,是-部为学诗者提供唐人用韵、用律规范的选本,它沿着,唐诗品汇,的思路,坚持“声律纯正”的选诗标准,将高棅关于“声律”是诗的本质的看法,具体化为三十个韵部的选诗框架,康麟通过这个选本的编辑,表明了在李杜优劣的问题上,接受了明初诗坛的主流意识,弥补了高棅的尴尬,对杜甫作出了积极的肯定.

  • 标签: 《雅音会编》 《唐诗品汇》 声律 李白 杜甫
  • 简介:"秀句"一语最早见于刘勰、钟嵘.在六朝文学觉醒的大氛围中,第一批秀句应运而生.唐诗鼎盛有诸多因素,对于六朝秀句文化的承绪与光大,亦为要因之一.秀句具有独立性、典型性、特出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其主要体式为五七言二句对偶式.我国最早的秀句集为唐褚亮、元兢.唐以来诸多秀句集的编纂,证明我国秀句文化源远流长.秀句与诗话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中国秀句文化早于千余年前就波传到日本,对于日本汉诗秀句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起过弥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六朝文学 秀句文化 唐代诗歌 日本汉诗
  • 简介:翻译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发展,文章以"功能相似,意义相符"的标准对唐诗的三种英译本从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美感功能进行分析,指出要注重三种功能的的结合,才能译出优秀的译文.

  • 标签: 翻译 表情功能 美感功能
  • 简介:闻一多对唐初五十年问诗坛上盛极一时的“类书式的诗”与遭到冷落的王绩诗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指出:“类书式的诗”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从六朝沿袭至唐的学术研究风气所致;王绩之所以“不被时人看重”而成为“局外人”,是由于他与陶渊明一样,其生活态度和艺术趣味不合时代潮流。这种将诗坛两极现象放入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流程中纵横考察的方法,体现了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宏见卓识。

  • 标签: 王绩 闻一多 诗坛 初唐 局外人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