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琴学研究"不同于其他乐器的研究之处即在于不仅要对它的音乐特征有所关注,还要对它的人文属性给予充分的重视。一部《全唐诗》不仅可以看见古琴蕴合中固有的儒家入世情结,文人的妙笔还向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中它和仙、佛两家已经形成的历史因缘。白居易笔下与古琴相关的诗篇是唐人借琴意象传达与佛、道两家因缘、情感的代表,是唐人从携琴以入世到抱琴以退隐的情感渐变的展现。

  • 标签: 佛家 道家 白居易 唐诗
  • 简介:张说(667-731,字说之,封燕国公)是初盛唐之际重要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其文集流传的版本丰富而复杂.本文在全面、系统整理和研究张说集的版本的基础上,对清代季振宜《唐诗》、康熙《全唐诗》中的张说诗,《全唐文》中的张说文辑佚进行了分析,并总结清代增补宋本《张说之文集》后五卷的情况.

  • 标签: 张说 《全唐诗》 《全唐文》 辑佚
  • 简介:今天,当很多人为了就业,为了出国,捧着英文、法文、德文版书籍不断强化充电的时候,当很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正确、说不明白的时候,当我们的教材里删掉唐诗、宋词以及古典文章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强化外语而忽视国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该如何搭建?

  • 标签: 唐诗 文化载体 德文版 古典 宋词
  • 简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则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当唐诗邂逅数学,情况又会怎样呢?唐朝诗人王之涣留给后人的佳作《登鹳雀楼》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望远的襟怀.其中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名句.

  • 标签: 唐诗 数学 《登鹳雀楼》 美的享受 唐朝诗人 生活哲理
  • 简介:贬谪,本是对负罪官员的一种惩罚——降他们的职并将之遣逐到荒远险恶之地去。据唐人孔颖达解释:受贬谪的人所犯之罪一般在既不能赦免、也不便致刑之间,于是,"完全其体,宥之远方,应刑不刑,是宽纵之也"(《尚书正义》卷三)。这种制度古已有之,所谓"减秩居官,前代通则;贬职左迁,往朝继轨"(沈约《立左降诏》),正说明此一文化现象渊源有自。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被贬的官员不仅不是有罪之人,反而是正直公忠之士,

  • 标签: 尚书正义 渊源有自 左降 居官 刘长卿 公忠
  • 简介:在花苞状的故乡我的热爱在花苞状的故乡花苞里,有我的父母姐姐、弟弟以及满坡满岭的亲人他们懂得春天正在来临自己早迟都得开花所以,必须坐在花苞里等他们比远方明亮,准备着芬芳的静他们将山坡、梯田,

  • 标签: 诗歌 唐诗 故乡
  • 简介:造成一首诗歌的艺术品质的最主要原因是诗人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趣味吗?艺术创作只是简单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吗?研究诗歌的基本出发点除了从诗人出发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切入?对唐诗与音乐关系的研究如何为诗歌艺术本身的研究提供营养?唐诗体裁的新旧两体,与现代的新诗和现代旧体诗的新旧关系有何异同?任何一个关注、爱好和研究旧体诗歌的人,想必或多或少都为上述问题所困惑过。钱志

  • 标签: 唐诗研究 近体 诗歌艺术 创作个性 审美趣味 艺术创作
  • 简介:唐开元、天宝间,国富民安,士大夫宴饮唱和蔚然成风。以皇族为首,形成诸多文学唱和群体。其中以岐王李范为核心,以阎朝隐、王维、崔颢等为羽翼的文人群体尤为注目。岐王奖掖诗人,提供诗歌唱和的场合与契机,繁荣诗坛,群体成员在律诗的发展和宴饮唱和应景诗模式的形成中成就尤著。

  • 标签: 岐王 岐王交游 律诗 应景诗
  • 简介:本文探索唐宋文学中异彩纷呈的梧桐意象,以桐雨、桐影、半死桐、井桐等梧桐四大意象为依托,希望能够解开唐宋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奥秘,并以此探究唐宋士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为梧桐意象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

  • 标签: 唐宋诗词 梧桐意象
  • 简介:摘要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特别是诗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他们对月的惊叹和对月的深情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牵动他们的思乡念亲的情思,勾起他们无限的遐想。

  • 标签: 唐诗意象月亮思乡念亲情感表达
  • 简介:唐诗解构”是洛夫近十年来重点进行的诗歌艺术探索。用当下的思维,体会唐诗所表达的古代生活与情感,并用精美的新诗语言,对50首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进行别出心裁地重写,每一首都是精巧的小诗,表现了作者超乎常人的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高超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可给当代读者以美的享受,同时还可以对读者体悟唐诗的意境与美感产生独特的启发意义。这些作品陆续发表后,深得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工程,显示出大诗人洛夫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 标签: 唐诗 洛夫 解构 出版 诗集 艺术生命力
  • 简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唐诗散发出的是流光溢彩的绚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宋词透露的是沁人心脾的韵味。在唐诗宋词美的殿堂里,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很多时候却困囿于诗歌鉴赏,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效果甚微。

  • 标签: 唐诗宋词 教学策略 选读 诗歌鉴赏 理科班 学生
  • 简介:近日,江西南城县里塔镇都军村二组一位百岁老人曾赛娥“火”了起来。她精神矍铄,牙齿完好,吐字清晰,成了“老神仙”。曾赛娥1915年农历正月廿八出生于都军村,育有4个儿子、2个女儿,现已五世同堂,子孙50余人。逢年过节,孩子们都会齐聚一堂,看望老人。

  • 标签: 神仙 唐诗 百岁老人 “火” 南城县 过节
  • 简介:苏教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编写目的其中之一,是激发学生内心的诗情画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然而从近几年的教学情况来看,编者的用心良苦,教师的苦口婆心,在学生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此,我们需要对目前的状况做出反思和调整。一、教师教学目标模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选修课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设计选

  • 标签: 唐诗宋词选 苏教版 高中语文 学生个性化 选修教材 解题技巧
  • 简介:唐诗宋词中,涉及秋千的诗词有二百多首,这些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秋千”意象却是在研究古典文学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意象。“秋千”意象与古代闺阁女性的空间位置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状态,文章主要从这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入手,进而梳理分析秋千在三种状态下的审美特征。

  • 标签: 秋千 女性 空间 审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中唐社会及历史环境为时代背景,以鬼才李贺为代表人物,分析在中唐的时代背景之下,诗歌的发展情况。中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界点,在重创的社会背景下,诗风也由盛唐的浑厚宽大走向中唐的纤巧细腻。由于中唐诗人的早年多生活在贫苦之中,入仕途径又逐渐变窄,因而诗人的创作心态多失意苦闷,李贺更是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创作多造语、造境。诗歌题材偏向以讽喻为主,李贺的诗歌体式更偏爱于乐府诗的创作,这些都与中唐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标签: 中唐 李贺 诗歌 创作
  • 简介:“西楼”在唐代诗歌中被诗人们反复使用,实现了从表达实体意义到用以写意抒怀的成功转换,完成了这一意象的生成过程。唐诗中的“西楼”意象,往往跟其他意象如动作意象“登”、自然意象“月”、时间意象“秋”等组合在一起,表达出登临、遣怀、送别、闺怨等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抒情主题。“西楼”意象在唐诗中积淀了丰厚的美学意蕴,并为唐以后的韵体文学如宋词、元曲中所继承和发扬,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内蕴丰厚的经典意象。

  • 标签: 唐诗 西楼意象 生成 主题意蕴
  • 简介:本文应用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及其三个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语气系统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最后得出人际功能对于古诗英译翻译批评研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人际功能在古诗英译评价体系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送友人》 人际功能 翻译 古诗英译
  • 简介: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文学文本有益于开辟诗歌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研究路径。基于认知诗学下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比分析唐诗与英美意象诗歌,从注意力系统中选择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将客观世界、人和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得出诗人本身以及读者对客观世界的阐释。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的唐诗及英美意象派两类诗歌在图形—背景分离的实现方式以及意象选择与组合上的异同,为认知诗学其他理论在诗歌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行性依据。

  • 标签: 图形—背景 意象诗歌 应用分析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