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依牟宗三,儒家所言的圣人化境是一大德敦化的境界。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是笃实的道德实践工夫:一是罗近溪所极力弘阐的破光景工夫;二是胡五峰所特彰的逆觉体证工夫。儒家的德行优位化世智慧,特别注重通过道德实践而实现生命的向上奋斗,然此则意味着生命力的耗损,故道德快乐与审美愉悦界限分明。若从儒家圣人化境处切入,则会发现从道德实践又实可通达审美愉悦。这恰是牟宗三关于宋明儒学的思考对美学研究的建设性意义与特别贡献。

  • 标签: 牟宗三 审美愉悦 圣人化境 道德实践
  • 简介:90年代以来,军旅历史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意向,其中众多的军旅作家开始立足于民间,以非常个性化的视角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场景和价值内涵。他们或是在历史中塑造民间英雄理想,或是在民间大地上表现生活的原貌。民间视角与作家个性化的美学经验相融合,为新时期的军旅历史小说创作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民间文化 20世纪90年代 军旅历史小说 民间形态 审美意向
  • 简介:  徐生翁(1875~1964年),字安伯,祖籍浙江淳安,生于绍兴县檀渎村.少嗣李姓,名徐,号生翁.中年以前的作品常署"李徐".中年以后则以"李生翁"为主,约略在50~70岁之间.70岁以后的暮年,则署"徐生翁".徐生翁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亦大略以此来划分.……

  • 标签: 全试析 审美理想 形简而道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颇有才气的、为数不多的女批评家之一,季红真在文学批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得到了学术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也赢得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信赖与尊重。推动季红真在文学批评上大展身手的是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热潮。在这场热潮中,季红真一直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姿态执著于对批评出路问题的探求,用变革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为文学批评的革新而探索,呼唤。

  • 标签: 文学批评 心理 文化 审美 中国当代 批评观念
  • 简介:品尝《九州花儿美》这一美学成果,我们认为,它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和美的发现。它通过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经验、情感、生命等各种精神、心理因素在艺术创造中重新予以特定美学组合,化原始舞蹈经验为现代审美个性动力基质,促使理性对感性经验的融合,强化深透的理解力对个别的和具体的美的渗透,使舞蹈艺术造型表现出人类生命之潜能与灵魂的深度。这部作品拓展了舞蹈美学的深层意蕴,透露出内在之生命律动。它既保留了回族舞蹈浓郁的原始美学色调,又彰显了极具个性的现代美学张力,延伸了艺术作为真理载体的审美形式,使舞蹈艺术在倾吐心语、宣泄情感、体现生命本源之同时,凸显出深层的民族精神内涵。

  • 标签: 九州花儿美 美学秩序 舞蹈造型 情感符号 现代审美
  • 简介:<正>2012年夏天,我有幸应邀参与郑州市豫剧院《琵琶记》一剧的舞美设计。这对我不仅仅是一次创作,更让我戏曲传统进行了一次新的认知回归和思考挖掘。《琵琶记》是元朝末年高明根据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一部著名南戏,主要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原作以书生蔡伯喈为重心,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在宣扬"全忠全孝"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有着一定的批判。豫剧《琵琶记》的编剧姚金成老师

  • 标签: 《琵琶记》 舞美设计 蔡伯喈 姚金成 审美主义 赵贞女
  • 简介:由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日益高涨。对于民歌的传承方式也有各种各样的探讨与措施。改编民歌其实就是作曲家对于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方式。这种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在当下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让不为人知的民间歌曲或者民歌元素借着现代作曲家的智慧重新融入到当下的音乐文化建设中,

  • 标签: 《兰花花》 民歌 审美阐释 改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土
  • 简介:酝酿了很久的、由文化部牵头召开的“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终于在2013年落下帷幕。据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文化部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社会关注美术,说明美术在当下已成为人们不能忽视的精神属地;政府抓美术,既要推动国家美术的整体形象建设,也要让美术更多地惠及百姓。不论怎样,美术都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社会关注度的文化领域。

  • 标签: 中国美术 审美精神 文化立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本体 美术工作
  • 简介:在工笔画的创作中,审美的灵境是绘画由技入道的一种灵魂的升华,只有达到了审美的灵境,才能体现出生命精神及其内涵,启示着无尽的生命永恒。——李大成9月,著名工笔画家李大成先生作品展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作为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全国、全军、省市各大型美展金奖、特等奖、一等奖的获得者,李大成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在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 标签: 工笔画 人文内涵 李大成
  • 简介: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兴盛。书法以其独特的内涵延续数千年,其影响力的长期性和广泛性证明了书法的特殊价值及独到的美学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书法本质意义的研究和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书法研究离不开汉字的特殊结构,从文字学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关于文字起源中汉字造字的价值导向是明确的。《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

  • 标签: 中国书法 审美特征 视觉形式 抽象化 造型 外观
  • 简介: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大量作品在中西方二元文化的平衡之间逐渐开始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统艺术精神的借鉴。部分创作者和演奏者在作品中有意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人文符号,尤为注重作品中对中国意味的画面营设和意境建构的引用,它们共同组成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本土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呈现方式,亦为其本土化的创作与演奏提供了较好的镜鉴,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传承音乐非遗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钢琴 本土化 意境 画面感 中国艺术精神
  • 简介:在中国绘画史上,除了家学、师承、读书识见等因素外,画家性情对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奇崛画风的形成,与画家创作时的情绪以及画家所处境遇的变化有关。奇崛画风有两个层次:一是作品表现手法奇特,二是创作主体胸中奇逸之气的彻底宣泄。

  • 标签: 中国画 奇崛画风 画家性情
  • 简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审美观,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及社会中的美好元素,从而提升体会美、创造美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促进当前大学生审美观与情趣的提升。本文阐述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含义,介绍了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培养大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性,探讨了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大学美术教育 审美观念 有效应用
  • 简介:林风眠运用绘画中的形制与构图、绘画题材和绘画技法,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创造,对如何“调谐东西艺术”做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造就了他独特的东西方审美意识的调谐美画面。

  • 标签: 林风眠 构图 题材 线条 色彩 调谐
  • 简介:任熊(1820—1857)的青绿山水长卷《范湖草堂图》为我们再现了一种水木清辉、幽静闲适的境界,不仅色彩瑰丽,笔墨恬淡,更具有生意。与任熊的人物画和花乌画相比,此作亲切自然,生动温馨,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线条从奇崛而变为平和,设色浓艳与疏淡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 标签: 审美意境 生意 万物 青绿山水 生活气息 艺术风貌
  • 简介:<正>我们国家正处在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之中。改革的潮流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精神面貌都在随着变化。改革的时代,不仅给舞蹈创作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而且使每个舞蹈家都面临着重新熟悉生活、认识生活、表现

  • 标签: 民族舞蹈 现代审美意识 创新与发展 舞蹈艺术 舞蹈家 舞蹈创作
  • 简介:话剧创作的根本任务在于写人,通过对人物的审美创造揭示人类的生存际遇和命运。但是,在话剧创作中,写了人物,并不等于创造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反思中国话剧创作的传统与现状,可以发现,中国话剧创作的最根本问题就在于戏剧人物审美创造的缺失和贫弱。戏剧人物的审美创造离不开剧作家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指向,而这又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当今时代,为戏剧清除痼疾、揭开新的篇章提供了可能性。

  • 标签: 话剧创作 戏剧人物 审美创造 缺失 贫弱 反思
  • 简介:《离去》(TakingLeave)是美国剧作家奈戈·杰克逊(NagleJackson)创作于1996年的舞台剧,它将一个当代美国社会的家庭故事与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进行现代性的文本重构,自上演以来先后荣获全美最佳剧作提名,

  • 标签: 导演艺术 审美意义 现代阐释 重构 文本 话剧
  • 简介:当代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互联网使得全球经济关联、文化趋同,相对时间内空间距离得到缩短,发展的速度变得惊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任何一个时代都频繁,中国文化已经被融入世界进程中,本土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审美化泛化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焦点。对于当代艺术设计来说,回过头来再认识工匠精神中至善至美的造物观,从匠人精神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当下的设计与文化、艺术与生活,反思物与人、技与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工匠精神 真善美 日常生活审美化
  • 简介:神话题材电视剧能够在诸多影视剧题材中脱颖而出,其原因值得深思。本文以"猪八戒"系列神话剧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神话电视剧在平衡观众审美期待和综合传统神话风格与现代价值观上取得的成就,从而以观众为主体,解释了它被广泛接受的理由。

  • 标签: 神话电视剧 接受美学 审美期待 神话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