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张冰清 李月婷 章里西 许文兵 张炎 黄晓明 曾学军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全科医学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报道1例以发热、间质病变起病,早期诊断多发性肌炎,随着病情进展,间质病变形态发生演变,并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最终诊断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需要提醒临床医生的是,多发性肌炎可能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思路和方向。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多发性肌炎 副肿瘤综合征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间质病变的DR图像特点。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在160例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间质病变的患者DR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每位患者分别摄取站立深吸气及深呼气平片,对其进行观察,并与上级医院的高分辨率CT图像进行对比,总结普通DR平片上间质病变的影像特点,以提高临床对间质病变的发现及诊断率。结果160患者中DR平片拟诊间质病变102例,58例病变轻微,平片未发现明显异常,间质病变DR平片表现为双沿着纹理分布的纤细条纹状阴影,边缘较清晰,呈弥漫性分布,相互交织成网状,以双内中带为著,外带清晰,随着病变的进展条纹状阴影可较粗糙,呈蜂窝状分布,并且在网状阴影内出现大小不一,边界锐利的点状,结节状致密影或局限性透亮区,严重时间质出现纤维化,门受牵拉出现结构紊乱,组织弹性降低出现膈肌活动度减低等肺气肿表现。结论胸部DR平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间质病变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诊断准确性略低于高分别率CT,可作为间质病变的初步筛查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间质性病变 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间质病变的放射线表现。方法对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并对检查作出结论。结论寻常性间质性肺炎最常发生于中年病人,男女发病相同。CT或高分辩率CT可帮助诊断,尤其是病变晚期。与其他肺纤维化一样,X线胸片显示容积减小与基底部网或网合结节状间质性影。病变严重时可见大囊(蜂窝)。CT,特别是HRCT,对于早期纤维化的检出远较X线胸片敏感。即使在X线胸片诊断为正常时,高分辨率CT也可显示淋巴管炎性癌病的征象。一旦临床诊断为ARDS,常要照X线片以检查监测情况与生命支持设备的情况以及确定有否并发症,如气压伤。

  • 标签: 肺间质性病变 放射线
  • 简介:摘要:目的间质纤维化是以弥漫性肺泡炎、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纤维化为特征的一组渐进性的致死性疾病。根据病因,一般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间质纤维化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间质炎症细胞的浸润、纤维母细胞增生及纤维结缔组织沉积为特征的慢性免疫介导炎症。。该病临床早期以咳嗽、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且进行性加重等为主要表现,可伴消瘦、乏力等,也可无任何明显症状;晚期常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性脑病等。

  • 标签: 肺间质病变 进行性加重 呼吸困难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波生坦对间质纤维化(PIF)大鼠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F组)和治疗组(T组),n=8;予博来霉素建立PIF模型;T组于第2天始予波生坦(100mg/kg.d)灌胃治疗,C、F组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4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光镜下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1.C组、F组、T组血浆ET-1分别为0.11±0.04、0.41±0.13、0.27±0.04(ng/m1);2.F组比较于C组明显升高,(P<0.05),波生坦治疗的T组较F组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血管病理C组大鼠血管内皮完整,基底膜线状连续;模型F组血管外肺泡充填大量炎性细胞,多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内膜结构不清甚至断裂,管壁明显增厚,部分闭塞;治疗T组较F组血管内皮相对完整,血管平滑肌增殖及管腔狭窄明显减轻。结论波生坦可以通过拮抗并降低ET-1水平,减少血管损伤,延缓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 标签: 波生坦 肺间质纤维化 肺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间质病变HRCT分期--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确认患有CTD的160名患者进行HRCT胸部扫描,依据HRCT是否存在间质病变间质病变程度对患者进行分期,对各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160名患者中,0例正常,为0期;其余患者在不同程度上均表现出弥漫性间质病变,其中1、2、3期分别为90例、54例、16例,经临床治疗后对照,治疗效果与结缔组织病间质病变分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结缔组织病间质病变HRCT分期不仅可以指导临床治疗,还可以对患者疾病的程度进行判断。

  • 标签: 结缔组织病 肺间质病变 HRCT分期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间质病变的特征,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32例合并间质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功能仪测定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放射学检查为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32例合并间质病变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HRCT有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蜂窝等影像学改变,功能示弥散功能下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受损。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作胸部CT、功能等检测,可早期检出间质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肺部疾病进一步恶化,阻止间质纤维化的关键。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肺高分辨CT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12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分为间质病变组26例,非间质病变组54例,对两组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间质病变组与非间质病变组的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CRP、RF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方面间质病变组虽高于非间质病变组,但是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间质病变早期应加强临床检查,以做到及早确诊与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临床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为RA-IL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肾脏风湿免疫科初诊为RA患者76人,分为RA-ILD组和RA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结果与RA组比,RA-ILD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及晨僵时间长,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较多,关节功能评价和手X线分期较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A-ILD组患者CRP、ERS、RF滴度、ACPA、DAS28评分与RA相比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RA-ILD者易发生于年龄偏大,病程较长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且与疾病活动度及ACPA相关。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实验室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病变(SLE-ILD)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35例由高分辨CT(HRCT)诊断间质病变(ILD)患者临床资料。将两组中其他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U1-RNP、ANCA阳性SLE更容易出现间质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1-RNP及ANCA阳性的SLE患者更容易出现间质病变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间质病变 高分辨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Sj?grensyndrome,pSS)合并间质病变(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确诊为pSS的患者63例,记录其中合并ILD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血沉、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免疫印迹法结合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及亚类、功能测定、肺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正位X片、高分辨CT扫描(HRCT)、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抗体。结果13例患者均存在口眼干燥症状,7例患者有分别因发热、干咳和/或咳黄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就诊,其中3例就诊于呼吸科后转回我科诊治,6例患者胸正位X片发现有间质病变,7例正位胸片未发现异常,进一步查高分辨CT扫描发现间质病变,分别表现为双下近胸膜部位的毛玻璃样改变、网格样改变、蜂窝样改变及混合性改变。结论pSS合并ILD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早期行高分辨CT扫描对pSS合并ILD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高对间质病变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弥漫性间质病变在胸片上和在胸部CT上的影像表现差别较大,常规胸片鉴别肺泡病变间质病变比较困难。影像学检查特别是HRCT能清晰显示组织的细微结构,故可用于弥漫性间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诊断弥漫性间质病变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弥漫性间质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肺弥漫性间质性病变 影像表现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合并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风湿科住院确诊SoJIA患儿75例,分析SoJIA合并IL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75例SoJIA中合并ILD 12例(占16%),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平均发病年龄(7.9±2.6)岁。12例均有发热,伴关节炎10例,以大关节多见,按发生率高到低依次为膝、髋、肩关节;起病初无关节受累2例,随访过程中一直无关节症状出现。同时具备发热、皮疹、关节炎三联征9例(75%)。ILD相关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为非特异性表现,其中咳嗽8例(75%),呼吸急促7例(58%),胸痛3例(25%),肺部查体闻及爆裂音4例(33%),肺动脉高压1例(8%)。实验室检查炎性指标均明显升高,其中CRP为(235±112)mg/L,ESR为(39±25)mm/1 h,血清铁蛋白(SF)为(1 312±384)ng/ml,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为(212±101)mg/L。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网状/线状影12例,实变影7例,小叶间隔增厚5例,磨玻璃影4例,蜂窝状1例。ILD发生在SoJIA早期(病程≤6个月)的4例(占33%),出现在病程中晚期(>6个月)的8例(占67%),但均出现在SoJIA的活动期。12例全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剂量激素(>1 mg·kg-1·d-1)为11例,其中行甲泼尼龙针冲击治疗2例。均同时应用慢作用抗风湿药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需使用两联以上的5例(42%)。损害发生前曾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例,其余11例之前未使用过生物制剂,在诊断SoJIA合并ILD后有4例应用托珠单抗。12例患儿中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7例,发生2次及以上MAS占25%。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10例,死亡2例,死因均为呼吸衰竭。结论SoJIA合并ILD起病隐匿,与原发疾病活动状态有关,HRCT对早期诊断非常重要。治疗中病情容易反复,容易合并MAS,死亡率高,需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 标签: 关节炎,幼年型类风湿 肺疾病,间质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pSS合并间质病变(IL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40例符合2002年美国-欧洲分类标准的pSS住院患者资料,根据呼吸系统症状和体格检查,结合肺部高分辨率CT确诊ILD,比较合并ILD组和未合并ILD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140例pSS患者中有32例合并ILD,总体发生率为22.9%(32/140)。与未合并ILD的患者相比,合并ILD的pSS患者的突出临床表现是咳嗽[分别为11.1%(12/108)、50.0%(16/32),χ2=23.333,P<0.05]和呼吸困难[分别为10.2%(11/108)、53.1%(17/32),χ2=28.448,P<0.05],就诊年龄[分别为(52±13)岁,(65±9)岁,t=-6.077,P<0.05]和发病年龄[分别为(45±15)岁,(58±11)岁,t=-4.622,P<0.05]较大,RF阳性率[分别为64.9%(63/97)、42.3%(11/26),χ2=4.385,P<0.05]、RF滴度[分别为(213±542)U/ml,(90±173)U/ml,t=-2.128,P<0.05]、抗SS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1.1%(86/106)、51.6%(16/31),χ2=10.988,P<0.05]较低。结论pSS合并ILD发生率较高,就诊年龄及发病年龄相对较大,RF及抗SSA抗体阳性率更低,但干燥相关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肺疾病,间质性 体征和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0例DM/PM患者以及3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DM/PM合并ILD及IPF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将DM/PM患者按合并及未合并ILD分成两组对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0例DM/PM患者中,合并ILD38例,ILD的发生率为47.5%。DM/PM合并ILD比IPF发病年龄轻,IPF老年男性患者多、且临床症状和体征更多见。影像学上,DM/PM合并ILD患者较多出现胸膜增厚。对于合并ILD的DM/PM患者与未合并者比较,关节痛及吞咽困难的比例、血沉、血清LDH、抗Jo-1抗体阳性率等指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8例合并ILD患者好转24例,无明显变化7例,死亡7例。结论ILD在DM或PM中发病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应常规行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

  • 标签: 肺间质病变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间质病变(IL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272例RA患者为对象。272例RA患者经HRCT检查结果分为RA组(n=216)、RA合并ILD组(n=56)。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等,分析影响RA合并ILD的危险因素。结果  RA组年龄、DAS28评分、RF、CRP、抗-CCP抗体、DLCO水平低于RA合并ILD组,VC高于RA合并ILD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4)、DAS28评分(OR=11.556)、RF(OR=1.045)、抗-CCP抗体(OR=1.102)为影响RA发生I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ILD为RA常见且严重并发症,年龄、DAS28评分、RF、抗-CCP抗体为影响ILD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肺间质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病变(RA-ILD)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检索Pubmed、Sinomed、Embase、Wiley onli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STL开放学术资源系统网等搜集RA-ILD危险因素相关的文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1月1日,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的文献数据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SE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Meta分析的36篇文献,RA-ILD组有3 280例,RA-nILD组有25 510例。RA-ILD的发生率为6.25%,男性RA-ILD的风险是女性的2.51倍[OR(95%CI)=2.51(2.25,2.80)]。RA-ILD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均比RA-nILD组大7.47岁[56.50岁与49.04岁,95%CI(6.56,8.38)岁]。RA-ILD组平均病程比RA-nILD组长1.11年[7.73年与6.62年,95%CI(0.68,1.55)年]。吸烟的RA患者出现ILD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25倍[OR(95%CI)=2.25(2.01,2.52)]。ESR增快、CRP升高、DAS28-ESR升高均为RA-ILD中度危险因素(分别为SMD(95%CI)=0.25(0.18,0.31);SMD(95%CI)=(0.18,0.32);SMD(95%CI)=0.36(0.27,0.45)]。RF阳性及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发生ILD风险分别是阴性者的1.71倍[OR(95%CI)=1.71(1.45,2.01)]、2.41倍[OR(95%CI)=2.41(1.80,3.23)]。结论男性、吸烟、高龄、长病程、ESR快、CRP高、DAS28-ESR高、RF及抗CCP抗体阳性是RA-ILD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肺疾病,间质性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在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s)合并间质病变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以探讨SP-D在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方法测定46例炎性肌病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并分析血清SP-D水平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相关性。结果 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4.19±1.65)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36±1.1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SP-D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作为炎性肌病患者发生间质病变的早期检测指标。

  • 标签: 炎性肌病 肺表面活性蛋白D 肺间质病变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