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Blau发现SP-A可促进Ⅱ型细胞,cAMP调节人SP-AⅡ基因的作用较调节SP-AⅠ明显,  体外实验发现SP-A不增加Ⅱ型细胞对脂质的内吞

  • 标签: 物质相关 相关蛋白 肺表面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在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s)合并间质病变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以探讨SP-D在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方法测定46例炎性肌病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并分析血清SP-D水平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相关性。结果 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4.19±1.65)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36±1.1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SP-D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合并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作为炎性肌病患者发生间质病变的早期检测指标。

  • 标签: 炎性肌病 肺表面活性蛋白D 肺间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血清中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和A(SP-A)水平变化情况与尘肺病患者肺部炎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本院于2019年10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煤工尘肺病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列为观察组,另纳入同矿区具备相同粉尘接触条件的100例非尘肺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水平,比较煤工尘肺病不同分级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水平,比较煤工尘肺病患者不同分级血清、肺泡灌洗液IFN-γ、IL-10、TNF-α水平,分析血清SP-D、SP-A与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水平更低,血清、肺泡灌洗液IFN-γ、IL-10、TNF-α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D、SP-A与血清、肺泡灌洗液IFN-γ、IL-10、TNF-α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SP-D、SP-A水平越低,血清、肺泡灌洗液IFN-γ、IL-10、TNF-α水平越高,尘肺病患者的病变程度也越严重,进而预后情况也越差,临床可以通过调节机体IFN-γ、IL-10、TNF-α水平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进而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尘肺病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 炎性因子 肺部炎症
  • 简介:讨论了以水为溶剂、分散介质的整体连续相中鲜奶、奶粉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及其在冰淇淋生产中的应用。综合研究了蛋白质的湿润性、悬浮性、乳化性和起泡性。

  • 标签: 蛋白质 表面活性 湿润性 悬浮性 乳化性 起泡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本文从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B ( SP-B )的生化结构、细胞合成位点出发,阐明了 SP-B 蛋白的生理作用,并综述了 SP-B 与肺部疾病的关系,为肺部疾病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肺表面活性蛋白 B 肺部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表面活性物质(PS)已经被临床常规应用于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PS是由脂类和各种表面蛋白(SP)构成的复合物。近年基础和临床研究对PS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具有更深入的认识。PS复杂的脂质成分塑造了其独特的物理属性。SP-A、-D不仅是PS的成分,还分布于外组织,可防御各种病原体,并且具有维持免疫稳态的作用。各种PS天然制剂在成分和性质上均存在差异,这也使其对NRDS患儿的治疗疗效、预后等各异,但是哪种PS天然制剂更具有优势,则迄今尚无定论。为了避免PS天然制剂可能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与免疫排斥反应风险及降低药物的经济成本,PS人工制剂的研发已成为热点。目前有关PS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多聚焦于SP-B、-C及其在N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而本研究涉及过去少有关注的PS脂质成分与其他SP组成。笔者拟对PS的成分和功能进行全面、详实论述,同时介绍最新PS人工合成制剂,旨在为PS治疗NRDS患儿的临床应用提供新认识。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类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主成分分析 凝集素类 功能 药用制剂
  • 简介:研究了磺酸盐类阴离子型、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非离子型、聚有机硅氧烷(氨基聚硅氧烷、聚醚聚硅氧烷)等多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助剂及其复配混合体系对酸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磺酸盐类阴离子型对酶活力影响较大,起抑制作用甚至使酶失活;脂肪酸聚氧乙烯酯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非离子型对酶活力影响较小,或是起激活作用;氨基聚有机硅氧烷对酶活力有较小抑制作用,而聚醚聚有机硅氧烷有激活作用,能提高酶活力20%以上。助剂复配体系中,非离子助剂可明显削弱磺酸盐类阴离子助剂对酶活力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表面活性助剂 酸性蛋白酶 酶活力
  • 简介: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足月儿RDS组织SP-B表达。方法选择无血缘关系的汉族足月新生儿RDS20例作为RDS组,汉族20例其它病例作为对照组,并在年龄、体重、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等方面与RDS组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B蛋白组织的表达。结果RDS组足月儿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18.5±10.7)显著低于对照组(94.9±31.8)(t=10.191,P<0.001)。RDS组足月儿组织SP-B蛋白表达阳性细胞越少,则RDS胸部X线显示严重性的级别越高,即二者具有很好的依从性。RDS组有7例SP-B蛋白缺陷。结论肺部SP-B表达减少参与汉族足月NRDS发病,SP-B蛋白缺陷可能参与汉族足月儿RDS发病。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表面活性蛋白B 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雾化表面活性物质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4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接受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治疗的为24例;另外24例接受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失败率以及BPD发病率指标。结果:治疗后,AS组患者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9.17%,MIST组初始治疗失败率为25%,AS组指标稍高于MIS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总BPD发病率为37.5%,MIST组总BPD发病率为54.16%,AS组指标低于MIS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雾化表面活性物质(AS)与微创表面活性物质(MIST)的治疗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可应用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 标签: 雾化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传统给药方法是以液体剂型经气管插管注入内。近年来,在PS雾化吸入的临床前研究基础上,已开展PS雾化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研究。雾化给药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创等优点,但给药方法不确定,雾化疗效尚有争议。本文从雾化器原理、PS雾化给药方法、PS气雾剂的肺部沉积与分布、雾化PS的安全性及治疗RDS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雾化吸入
  • 简介:[摘要 ]目的:对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收治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100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 62例显效、 32例有效、 6例无效,整体具有 94.0%有效率。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 固尔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能否通过调控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的分化参与调节哮喘病理过程。方法6~8周的雌性野生型(wild-type,WT)及SP-A基因敲除(Sp-a-/-)型C57BL/6J小鼠,利用鸡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和氢氧化铝免疫构建哮喘模型(WT哮喘小鼠:8只,Sp-a-/-哮喘小鼠:8只),并分别设立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处理的对照组(WT对照小鼠:6只,Sp-a-/-对照小鼠:4只)。HE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纵隔淋巴结中Tfh细胞及其亚群的组成,Tfh亚群根据其胞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和IL-4的表达情况,分别定义为IFN-γ+Tfh、IL-17+Tfh和IL-4+Tfh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的水平。将T-B细胞共培养,检测培养体系中IgE抗体的水平。在体外,给予人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human SP-A,hSP-A)处理并设立对照组,培养5 d后检测体系中Tfh亚群的分布情况。结果OVA激发后小鼠BALF中和组织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WT及Sp-a-/-哮喘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其相对应对照组小鼠[(11.38±1.43)×104比(6.40±0.68)×104,(14.38±1.52)×104比(6.25±0.48)×104,t值分别为2.61和3.64,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OVA激发后,WT和Sp-a-/-哮喘小鼠BALF中IgE的水平明显高于其相应的对照组小鼠[(16.85±2.50)pg/mL比(4.94±2.01)pg/mL,(25.52±3.17)pg/mL比(8.05±2.90)pg/mL,t值分别为3.63和3.58,P值均<0.05)],且Sp-a-/-哮喘小鼠BALF中IgE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WT哮喘小鼠(t=2.2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显示,Tfh亚群组成在哮喘模型的WT和Sp-a-/-小鼠中存在不同,表现为Sp-a-/-哮喘小鼠IL-4+Tfh细胞比例高于WT哮喘小鼠,IFN-γ+Tfh细胞比例降低,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h细胞的亚群组成发生变化,其中IL-4+Tfh比例与肺泡灌洗液中IgE水平呈正相关(r=0.50,P<0.05),而IFN-γ+Tfh比例与肺泡灌洗液中IgE水平呈负相关(r=-0.56,P<0.05)。脾脏中IFN-γ+Tfh/IL-4+Tfh的比值在Sp-a-/-哮喘小鼠中显著低于WT小鼠(t=2.31,P<0.05),且与肺泡灌洗液中IgE呈负相关(r=-0.55,P<0.05)。T-B细胞共培养实验发现,Sp-a-/-小鼠脾脏来源Tfh细胞具有更强的辅助B细胞合成IgE抗体的能力(t=3.18,P<0.05)。后续的体外T细胞刺激实验证实,hSP-A处理可以上调培养体系中IFN-γ+Tfh细胞比例与IFN-γ+Tfh/IL-4+Tfh的比值(t值分别为6.34和3.16,P值均<0.05),但并未明显改变IL-4+Tfh细胞比例(P>0.05)。结论异常的Tfh细胞亚群分布与哮喘的发生相关,SP-A可能通过稳定Tfh细胞亚群的分布,从而缓解哮喘气道炎症反应。

  • 标签: 哮喘 滤泡辅助性T细胞亚群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
  • 简介:1、前言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碱之后,溶液的矿化度会因碱提供电解质而提高。由于矿化度增加,而且所生成的脂肪酸盐的最佳矿化度又比较低,导致加碱后溶液的最佳矿化度不同于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添加碱还会减少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本文将首先讨论这些化学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介绍两个碱-表面活性剂驱现场试验的情况。

  • 标签: 表面活性剂驱 碱提 表面活性剂溶液 矿化度 脂肪酸盐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成人表面活性蛋白C(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疾病,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FTPC gene”“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SFTP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和“surfactant protein C gene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famili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为检索词在PubMed、Embase及Ovid数据库,以“家族性间质性疾病”“SFTPC基因”“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疾病”及“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疾病”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3月。结果本组2例家族发病患者1男1女,平均年龄27.5岁,Ⅱ-2患者存在干咳、气促症状,Ⅱ-3无症状,2例影像表现均存在多发囊腔及细网格状影,Ⅱ-2患者存在两下多发磨玻璃影,Ⅱ-2患者经支气管镜冷冻活检病理诊断为UIP。文献复习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为33.5岁,主要表现为气促(22/30)、干咳(18/30)、杵状指(12/30),而无症状体检或家族其他成员发现而行胸部CT发现占30%(9/30)。最常见胸部CT表现为双多发细网格状影(17/17)及多发囊状影或囊腔(12/17)和磨玻璃影(7/17)。病理主要表现为UIP(24/26)。结论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气促、干咳及杵状指,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双多发囊腔影及细网格状影伴或不伴两下多发磨玻璃影,治疗上目前无特效药,尽早使用羟氯喹可能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影像表现为双多发囊腔影伴细网格影及磨玻璃影且发病年龄<50岁时,需要考虑该病可能。

  • 标签: SFTPC基因 间质性肺疾病 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 囊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