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9 个结果
  • 简介: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 标签: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 标签: 义利思想 个体利益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群体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苏轼和程颐在北宋中期影响非常大,他们分别是蜀学和洛学的创始人。苏轼和程颐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也非常有影响,由于二人学术思想体系不同.他们在易学解释原则与方法、思想与运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苏轼和程颐易学思想比较,由此也可以反映二人在学说体系方面的差别。

  • 标签: 苏轼 程颐 易学 经学 理学
  • 简介: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法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法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法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 标签: 冲突法 起源 比较
  • 简介: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变法,采取农、商并重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书虽然假托管仲之作,但却与管仲的经济思想和商业政策有很大的差别.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其中的、、、、、诸篇等皆表现出强烈的重视农业、抑制私商、国家专卖思想,这种思想被战国、秦汉以后的统治者所利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管仲 《管子》 农商并重 重农抑商 国家专卖
  • 简介:先秦诸子在政治思想上各有自己的主张,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圣王".不过,他们对"圣王"涵义的解释又是相对的,各有自己的标准.其中,儒家圣王观对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的作用与影响最为深远."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与先秦诸子圣王观、特别是儒家圣王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 标签: 先秦诸子 哲学王 柏拉图 圣王 思想比较 政治思想
  • 简介:2014年1月24—25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法国国际哲学学院、巴黎东大学(原第十二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方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赵林、吴根友、郝长墀教授,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吴泓缈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的姜丹丹教授出席会议。

  • 标签: 哲学思想 学术研讨会 “启蒙” 大学哲学 外语学院 中欧
  • 简介:与启蒙精神的对话,至今仍是思想界不能回避的挑战之一。特别对于中国学者来说,站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双重难题之间,既要探索启蒙本身历久弥新的价值,又要尝试回答这种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思想与实践的意义何在。这里选编的一组文章,分别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构成、中西“理性”观比较、启蒙精神与中国现代化,以及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启蒙”的神秘面纱,阐述了启蒙精神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启蒙精神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启发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正如启蒙是一项未竞的事业,关于启蒙的研究同样未完待续。

  • 标签: 启蒙思想 《判断力批判》 现代化事业 启蒙精神 视阈 现代价值
  • 简介:儒学与佛学都在关注“人”,但其所关注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儒家颜元的《存人编》和佛家宗密的《华严原人论》中表现得很明显。在《存人编》中,颜元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其答案是只有实践了儒家“人伦”关系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在《华严原人论》中,宗密则探讨“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答案是“人本来是佛”。可以看出,颜元着眼于人的实践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儒学的价值判断,而宗密则着眼于人的本来形态,是要对人作出一个符合佛学的事实判断,两者的这种差别体现了儒佛两家“人学”思想的不同进路,即儒学的实践进路和佛学的形而上学进路。

  • 标签: 颜元 宗密 儒学 佛学
  • 简介:以往康有为研究大多将1897年前后的《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与1900—1903年间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1901)、《中庸注》(1901)、《孟子微》(1902)、《大学注》(1902)、《论语注》(1902)、《礼运注》(1901—1902)诸书混杂而论。笔者认为康有为的前后两次大规模释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思想调整,而且这一调整是其一生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枢纽所在。这一调整最为直接的动因,

  • 标签: 康有为 春秋 调整 经学思想 微言 大义
  • 简介:齐鲁两国实行不同的建国方针,齐国实行"因其俗,简其礼"即因袭沿用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而鲁国实行"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变革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两种迥然不同的建国方针,在葬俗中充分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齐国沿袭原土著莒国等东夷国,大量使用以人殉葬的葬俗.而曲阜鲁故城内,129座两周墓葬中,仅有一座墓中殉葬一人,证明鲁国基本上废除了殉葬陋俗.

  • 标签: 齐鲁 “因其俗 简其礼” “变其俗 革其礼” 葬俗
  • 简介:燕齐风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为燕齐两国都有崇尚勇武的风俗,不同之处表现为燕人重义气,而齐人不拘小节而矜功名;燕人重友轻妇,而齐人较重视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和作用.

  • 标签: 风俗 崇尚勇武 重义气 不拘小节 矜功名 重友轻妇
  • 简介:孟子和荀子在运用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治学风格,如孟子重师承,荀子重吸收、运用和发展。他们学风的不同,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讲,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处于不同的学术氛围之中,并有着不同的学术渊源;从主观方面讲,二人的个性差异,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孔子推崇程度的不同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因素。

  • 标签: 孟子 荀子 孔子 学风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苗晶山东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如从该省东西部、南北部比较而言,在曲种、剧种、歌种及其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甚至有着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当然有诸多因素,但追根求源,我认为其中关键的因...

  • 标签: 音乐文化 民间传统 民间音乐 道教音乐 民歌 东夷文化
  • 简介:<正>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人学”,而借以反映这一基本特点的基本范畴便是“仁”。自原典儒学创始人孔子将“仁”加以系统化、哲理化之后,“仁”便成为展现早期儒学“人学”内容的重要范畴。“仁”集中阐述了为人的规范、待人的方式、修己的途径,明显体现了作为人的个体人格的价值、理想和归宿等,究其实质,就是儒家倡导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伦理精神。而要把这种道德观念转变为道德行为,伦理精神转化为伦理行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忠”。笔者以为“仁”固然是中国早期儒学的重要范畴,但是,在强调“仁”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忠”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儒学中的重要性。“忠”发端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时与孝、仁、义、礼成为重要的伦理范畴。后汉马融撰

  • 标签: 早期儒学 重要范畴 道德行为 伦理道德 天皇 日本人
  • 简介:孟荀人性论比较黄宝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二者的比较上人们都把性善论和性恶论当成两种对立的人性论,认为二者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然而,笔者认为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对立仅仅是一种...

  • 标签: 人性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孟子 人性善恶
  • 简介:<正>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和韩、李虽为师生关系,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颇不相同。因为韩、李曾经师事过荀子,所以向来不少论者认为韩、李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有人明确提出,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由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人把秦始皇、李斯所实行的一套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甚至把焚书坑儒的责任也算到荀子的帐上。谭嗣同指责荀子的思想“一传而为李斯,而其为祸亦暴著于世”(《仁学》)。梁启超也说:“曾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李斯坑儒,

  • 标签: 荀子 李斯 韩非子 比较研究 思想史 思想体系
  • 简介:<正>《周易》是一部商末周初占卜之书,它包含了丰富的原始观念。在现存典籍中,它被称为中国思想的源头。以后,儒、道两派从《周易》思想里吸取养份加以发挥创造。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他的思想受《周易》影响是明显的。他比之于儒家更能体现《周易》的精神。这

  • 标签: 老子 周易 中国思想 守中 溯源 价值观念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法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法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法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法(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法与权利、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法之推行的过程要法法、重令、任法.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