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共215例,同期纳入9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CD3+CD4+、CD3+CD8+、CD3+CD25+、CD3+CD69+、CD3+HLA-DR+、CD3-HLA-DR+和CD3-CD(16+56)+(即NK)淋巴细胞的占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探讨垂体腺瘤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占比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总体垂体腺瘤组(215例)中,外周血中的CD3+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而CD3+CD25+、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1)无功能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和CD3+HLA-DR+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2)生长激素(GH)腺瘤和催乳素(PRL)腺瘤患者的CD3+CD8+、CD3+CD25+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而NK细胞的占比下降(均P<0.05);(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患者的CD3+CD4+细胞、NK细胞的占比均下降,而CD3+CD8+、CD3+CD25+、CD3+CD69+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均P<0.05)。基于2017版垂体腺瘤分类标准分型的G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CD3+CD25+及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组中,CD3-HLA-DR+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垂体巨腺瘤组(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CD3+细胞的占比低于大腺瘤组(1~4 cm)和微腺瘤组(<1 cm)(均P<0.05)。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低于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或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肿瘤的负荷、侵袭性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肿瘤有关。

  • 标签: 垂体肿瘤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垂体腺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自然杀伤(NK)细胞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共215例,同期纳入9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简称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中的CD3+、CD3+CD4+、CD3+CD8+、CD3+CD25+、CD3+CD69+、CD3+HLA-DR+、CD3-HLA-DR+和CD3-CD(16+56)+(即NK)淋巴细胞的占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探讨垂体腺瘤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占比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在总体垂体腺瘤组(215例)中,外周血中的CD3+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而CD3+CD25+、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1)无功能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和CD3+HLA-DR+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2)生长激素(GH)腺瘤和催乳素(PRL)腺瘤患者的CD3+CD8+、CD3+CD25+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而NK细胞的占比下降(均P<0.05);(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患者的CD3+CD4+细胞、NK细胞的占比均下降,而CD3+CD8+、CD3+CD25+、CD3+CD69+及CD3+HLA-DR+细胞的占比均升高(均P<0.05)。基于2017版垂体腺瘤分类标准分型的G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患者外周血中CD3+细胞的占比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GH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GH细胞腺瘤、PRL细胞腺瘤、ACTH细胞腺瘤、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裸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患者的CD3+CD25+及CD3+HLA-DR+细胞占比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在PRL细胞腺瘤、多激素和双激素细胞腺瘤组中,CD3-HLA-DR+细胞占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垂体巨腺瘤组(肿瘤最大径>4 cm)患者CD3+细胞的占比低于大腺瘤组(1~4 cm)和微腺瘤组(<1 cm)(均P<0.05)。与非侵袭组相比,侵袭组CD3+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D3+CD25+细胞的占比升高(均P<0.05);复发性垂体腺瘤患者的NK细胞占比低于原发性垂体腺瘤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垂体腺瘤患者均存在免疫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或NK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垂体腺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与肿瘤的负荷、侵袭性以及是否为复发性肿瘤有关。

  • 标签: 垂体肿瘤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2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试验组;同期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参照组;两组于临床同时接受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以及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就获得结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试验组CD4+CD25high(3.65±0.97)%、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6例活动性结核病患儿(结核病组)和106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比例并对比分析。结果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3+T、CD4+T、NK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3.783,P=0.000;Z=-5.401,P=0.000;Z=-3.434,P=0.001;Z=-2.014,P=0.044);双阴性T(DNT)细胞及B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Z=2.765,P=0.006;Z=6.880,P=0.000);两组间CD8+T及双阳性T(DPT)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0~<3岁,3~<6岁,6~<10岁,10~<16岁)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不同,CD3+T、DNT及B细胞在不同年龄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081,P=0.018;H=14.583,P=0.002;H=8.498,P=0.037)。肺外结核病组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低于肺内结核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68,P=0.002),两组间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可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动态监测结核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能更好地评估免疫状态,有助于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 标签: 淋巴细胞亚群 结核病 流式细胞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初次确诊的77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LR为1.8±0.4,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LR为3.2±0.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前有无消化道症状、原发肿瘤长径、NLR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外周血NLR对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癌,髓样 肿瘤转移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表达情况及其比值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初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54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9(3.1,7.4)岁。分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治疗后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完全缓解组45例,复发/难治组9例,选取20名查体儿童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检测B-ALL患儿治疗前后和查体儿童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并计算Treg/Th17细胞比值。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复发/难治组、完全缓解组和对照组之间Treg、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分别比较完全缓解组和复发/难治组同一患儿治疗前后检测指标差异。结果B-ALL患儿治疗前,复发/难治组和完全缓解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6.11±0.48,6.20±1.16)高于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分别为8.34±2.14,5.91±1.92)高于对照组(3.55±1.68),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值高于完全缓解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L患儿治疗后,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6.09±0.80)高于完全缓解组(5.25±0.87)及对照组(4.89±1.46),Treg/Th17细胞比值(7.37±1.19)高于完全缓解组(4.22±1.50)及对照组(3.55±1.68),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及Treg/Th17细胞比值均低于治疗前,Th17细胞比例(1.38±0.49)高于治疗前(1.14±0.3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难治组外周血Treg细胞及Treg/Th17细胞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L患儿外周血存在CD4+CD25+Foxp3+Treg细胞升高和Th17细胞比例降低所致的Treg/Th17细胞比值改变,随疾病的缓解而趋于正常。定期检测Treg细胞及Th17细胞比例有助于对B-ALL患儿进行免疫状态监测及预后判断,可能为B-ALL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流式细胞术 Th17细胞 Treg细胞 Treg/Th17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6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随机尿蛋白肌酐的比值(UACR)分为DN(UACR≥30 μg/mg)组85例,非DN(UACR<30 μg/mg)组75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5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比较其临床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组NLR(2.14±1.12)、PLR(175.00±56.21)均高于对照组[(1.53±0.29)、(142.70±3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4、5.642,均P<0.05);DN组的NLR(2.64±1.22)、PLR(278.00±72.23)均高于非DN组[(1.80±0.90)、(193.00±6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3.16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PLR为DN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981、1.807;95%CI分别为2.104~15.563、1.327~2.795)。结论在临床同时检测NLR、PLR可能有助于DN的早期预测。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病 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危险因素 早期诊断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值(ALC)在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至2019年来宁波市第一医院就诊的245例MD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 2016标准重新诊断分型,并参照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系统修改版(IPSS-R)对其中208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收集和分析所有患者的外周血ALC,运用R语言生存分析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包绘制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ALC的最佳临界值为1.0×109/L,将患者分为正常ALC组(ALC≥1.0×109/L)和低ALC组(ALC<1.0×109/L)。采用χ²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期(OS)及无白血病生存期(LFS)曲线并进行Long-rank检验对两组进行生存比较,采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影响MDS预后的因素。结果低ALC组患者97例,正常ALC组患者148例。低ALC组患者OS较正常ALC组更短(15个月vs 60个月,P<0.000 1),在IPSS-R评分系统中评分更高(5.0分vs 3.75分,P=0.001)。在对IPSS-R中危组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时发现,ALC(<1.0×109/L)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72,95%CI:1.090~6.548,P=0.032)。结论本研究显示MDS患者外周血ALC对于中危组患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为机体免疫对MDS发生发展的影响提供临床证据。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绝对值 预后 中危组 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研究和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绵羊肝脏中提取原头蚴,培养40 d后,以50个微囊/鼠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接种BALB/c小鼠,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6个月之后,每只小鼠按0.1 ml/10 g经腹腔注射羊源细粒棘球蚴粗制囊液致敏。对照组继续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激发过敏后1 h,根据评分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每组各6只。取小鼠内眦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细胞、NK细胞、CD3+/CD4+/CD8+T细胞,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6、IL-1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B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和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0.001和P<0.01)。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和P<0.001),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变化。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的CD3+T细胞和CD4+T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未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升高(P<0.001);致敏组IL-4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IL-13含量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致敏组比较,致敏组IL-4、IL-6、IL-13含量都显著降低(P<0.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蚴过敏反应BALB/c小鼠模型,证明了Th2细胞引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细粒棘球蚴囊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立细粒棘球蚴囊液外溢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细粒棘球蚴 BALB/c小鼠 过敏反应 B细胞 NK细胞 CD3+/CD4+/CD8+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ratio,PLR)检测(NLR-PLR)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早期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诊断标准的216例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8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40例)及SAP组(90例)三组。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采集外周血样进行分析,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肌酐(CR)、血糖(GLU)等实验室指标,同时完善CT影像学等检查,分别计算NLR和PLR,比较NLR和PLR在三组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NLR、PLR和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NLR和PLR的最佳阈值,分别依据NLR和PLR的最佳阈值,计算NLR-PLR,同时绘制ROC曲线研究NLR-PLR对于SAP的预测价值。结果NLR [OR=1.071,95% CI(1.025,1.120),P=0.002]和PLR[OR=1.003,95%CI(1.000,1.244),P=0.044]是早期重症胰腺炎的危险因素。NLR与Ranson评分呈正相关(r=0.0342,P<0.05);NLR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0210,P=0.003);PLR与Ranson评分呈正相关(r=0.0218,P=0.002);PLR与APACHEⅡ评分呈无相关性(P=0.157)。NLR和P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4和0.728。NLR的最佳阈值为6.105,敏感度为92.9%,特异度为76.1%,PLR的最佳阈值为154.358,敏感度为78.2%,特异度为73.2%。依据最佳阈值,计算NLR-PLR(NLR≥6.105且PLR≥154.358),比较NLR-PLR、NLR(≥6.105)和PLR(≥154.358)的ROC曲线下面积,其中NLR-PLR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4。结论NLR和PLR在AP发病48 h内对SAP患者病情的具有预测价值,NLR-PLR联合检测对于SAP具有早期预测价值。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 重症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与儿童克罗恩病(CD)活动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NLR、PLR独立及联合预测儿童CD活动期的效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CD患儿43例(145例次),按照儿童CD活动指数(PCDAI)评分将患儿住院例次分为缓解期组(94例次)、轻度活动期组(29例次)、中重度活动期组(22例次)。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各组患儿入院次日的NLR、PLR结果。结果轻度活动期组和中重度活动期组的NLR、PLR水平均高于缓解期组[NLR:2.96(2.25,4.12)比1.10(0.77,1.92),3.25(2.50,5.53)比1.10(0.77,1.92);PLR:194.97(143.30,238.64)比101.83(81.75,147.40),198.85(166.95,244.95)比101.83(81.75,147.40),P均<0.001],但轻度活动期组和中重度活动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LR、PLR与CD活动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分别为rs = 0.622,P<0.001;rs = 0.582,P<0.001)。NLR、PLR预测CD活动期的截断值为1.64、136.88;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85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08%、71.28%和84.31%、74.47%。NLR与PLR联合预测的AUC为0.891,敏感度为86.27%、特异度为78.72%。结论NLR、PLR均可用来区分儿童CD的活动期与缓解期,两者联合用于诊断儿童CD活动期时有较大的AUC及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 标签: 克罗恩病 儿童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血小板/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3月到2017年1月35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指数、Karnofsky评分、病变部位、病变长度、肿瘤长径、TNM分期、是否同步放化疗、NLR等,按患者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找到最佳截断值,分成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两组患者OS,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OS的因素。结果NLR预测O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76,预测OS的最佳截断值为2.103 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和55.2%。359例患者按照外周血NLR最佳截断值2.103 6分组,低NLR组为NLR<2.103 6(156例,43.5%),高NLR组为NLR≥2.103 6(203例,56.5%)。低NLR组、高NLR组患者性别(χ2=8.960,P=0.003)、病变长度(χ2=12.948,P=0.0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NLR、N分期、M分期及总TNM临床分期是患者OS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HR=1.456,95% CI 1.215~1.745,P<0.01)、NLR(HR=1.313,95% CI 1.020~1.690,P=0.035)、N分期(HR=1.768,95% CI 1.391~2.248,P<0.01)是根治性放疗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外周血NLR是根治性放疗前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NLR对预判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后OS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食管肿瘤 癌,鳞状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根治性放疗 总生存
  • 简介:摘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如FCR、BR、伊布替尼等)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有患者面临疾病复发和进展。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新型的针对CLL联合治疗方案不断涌现。文章结合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相关报道对CLL的最新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药物疗法,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20年11月的18例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基础护理组以及全面护理组。基础护理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全面护理组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比较效果。结果:全面护理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基础护理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可更好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

  • 标签: 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 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比值(LMR)在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诱导化疗后1周血涂片初步镜检未见白血病细胞的初治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完成全部诱导化疗后1周LMR预测患者完全缓解(CR)的最佳临界值,并依据此值将患者分为低LMR组(LMR<最佳临界值)和高LMR组(LMR≥最佳临界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及两组疗效、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入组。完成全部诱导化疗后1周中位LMR为3.64(0.13~88.01),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达CR 51例(81.0%),2个疗程后达CR 54例(85.7%),最终CR患者56例(88.9%)。经ROC曲线分析,确定LMR最佳临界值为1.515。低LMR组和高LMR组分别有20例和4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血红蛋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LMR组和高LMR组1个疗程后CR率分别为65.0%(13/20)、88.4%(3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28)。低LMR组1个疗程达CR的13例患者中复发3例,高LMR组1个疗程达CR的38例患者中复发2例;低LMR组和高LMR组两组3年RFS率分别为6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7,P=0.089);3年OS率分别为8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712)。结论对于完成诱导化疗后1周血涂片镜检未见有核细胞的初治AML患者,LMR可能用于评估疗效和复发情况。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淋巴细胞计数 单核细胞 WT1基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已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5例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组,另抽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13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全血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和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侧向散射光强度(Neu-X)、荧光染色信号强度(Neu-Y)、前向散射光强度(Neu-Z)],计算两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并比较两组间上述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这些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及中性粒细胞Neu-X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而淋巴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Neu-Z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NLR、Neu-X、Neu-Z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8,0.592,0.614,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达0.765,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外周血NLR、Neu-X、Neu-Z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群落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外周血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T)、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NK)细胞、CD19+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肺炎患儿,年龄段划分为0~3岁、4~7岁、≥8岁,急性期接受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中185例MPP患儿为观察组,根据病情分为117例MPP普通组和68例MPP重症组,另外选取69例非MPP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患儿外周血DNT、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CD19+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分析不同年龄段DNT水平。结果1.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1.527(1.059,2.348)×109/L]、CD4+[0.771(0.559,1.206)×109/L]、CD8+[0.528(0.343,0.773)×109/L]、CD4+/CD8+[1.570(1.130,1.945)]、CD19+ [0.455(0.285,0.771)×109/L]、DNT[0.168(0.095,0.294)×109/L]均低于对照组[2.116(1.506,3.728)×109/L、1.170(0.685,2.114)×109/L、0.696(0.414,1.226)×109/L、1.780(1.230,2.210)、0.694(0.483,1.343)×109/L、0.235(0.134,0.391)×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MPP普通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3+[1.704(1.215,2.566)×109/L]、CD4+[0.855(0.628,1.267)×109/L]、CD8+[0.582(0.378,0.843)×109/L]、NK[0.269(0.176,0.417)×109/L]、CD19+[0.461(0.317,0.808)×109/L]、DNT[0.180(0.117,0.306)×109/L]均明显高于MPP重症组[1.369(0.831,1.760)×109/L、0.676(0.433,0.924)×109/L、0.495(0.292,0.699)×109/L、0.196(0.112,0.380)×109/L、0.391(0.181,0.730)×109/L、0.143(0.071,0.265)×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急性期,观察组外周血DNT与相同年龄段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0~3岁组外周血DNT[0.230(0.125,0.364)×109/L]高于4~7岁组[0.143(0.085,0.233)×109/L]和≥8岁组[0.144(0.078,0.271)×109/L],且在0~3岁组病情越重,指标越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期,MP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显著。外周血DN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降低,且病情越重,指标越低。小年龄患儿DNT绝对计数较高。监测外周血DNT对评估MPP免疫功能状态或病情可能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肺炎支原体肺炎 儿童 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小儿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本院的55例小儿肺炎合并ARDS的临床资料,轻度组(13例)、中度组(24例)、重度组(18例)3个亚组。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小儿肺炎51例作为对照组。确诊第1 d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小儿肺炎组和肺炎合并ARDS组、肺炎合并ARDS不同严重程度的活化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探讨其变化及临床价值。结果肺炎合并ARDS组淋巴细胞计数为2.35×109/L、CD3+ T细胞计数为(1 570.42±1 350.37)×106/L、CD4+ T细胞计数为(951.05±868.61)×106/L、CD8+ T细胞计数为397.01×106/L、CD19+B细胞计数为(956.33±933.99)×106/L、CD16+CD56+NK细胞计数为229.32×106/L,均低于小儿肺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严重程度ARDS患儿CD3+ T细胞计数(F=11.64,P<0.001)、CD4+ T细胞计数(F=14.00,P<0.001)、CD8+ T细胞计数(χ2=12.2,P<0.002)、CD4+/CD8+(F=4.98,P<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CD3+ T细胞计数、CD4+ T细胞计数、CD8+ T细胞计数水平逐渐降低。结论小儿肺炎进展致ARDS过程中出现了免疫功能抑制,随着病情加重,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逐步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评估小儿肺炎合并ARDS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炎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亚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3月收治的15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其中普通组134例,重型组16例,危重组6例,比较各组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结果:淋巴细胞计数表明,普通组优于大于其他两组,而白细胞计数显示,危重组大于其他两组;普通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显著优于其他两组,普通组NK细胞水平大于重型组和危重组,普通组B淋巴细胞大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外周血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浆膜腔积液淋巴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BL/ALL)的细胞病理学诊断线索及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8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LBL/ALL的浆膜腔积液标本45例,观察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特征,其中22例标本被制成细胞块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3例行流式细胞术检测,5例行T细胞受体(TCR)和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分析。结果45例病例中男性35例,女性10例,男女比为3.5∶1.0,中位年龄15岁。39例(86.7%)患者有纵隔肿块,34例(75.6%)患者伴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增高;显微镜下,细胞量较为丰富,弥漫散在分布;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小至中等大小;细胞核形不规则或曲核,可见核裂或乳头状突起,染色质细,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胞质少或无,背景均可见到核碎裂及凋亡小体。22例细胞块免疫表型为19例(86.4%)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20例(90.9%)表达CD99,Ki-67阳性指数65%~95%。行流式细胞术检测的3例标本均显示TdT、CD2、CD3和CD7高表达的异常T细胞,行基因重排检测的5例标本中,4例呈TCR单克隆重排,1例同时发现TCR和Igκ单克隆重排。结论结合临床特征(青少年男性伴有纵隔肿块)和细胞形态特点(大量散在分布的形态单一的中小淋巴细胞,明显的核形不规则,染色质细腻,易见核分裂象、核碎裂及凋亡小体),可以对浆膜腔积液LBL/ALL进行初步诊断,辅以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及其他辅助检测技术可进一步提高LBL/ALL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标签: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慢性, B细胞 细胞学技术 基因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