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火针对稳定期白癜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方法:6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毫火针联合窄谱UVB光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窄谱UVB光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4+和CD8+水平。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的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意义;CD8+在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火针治疗后可以降低CD8+的分布和数量,减轻免疫反应,促进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毫火针 白癜风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及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的乳腺癌患者122例进入观察组,纳入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测量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并记录,观察两组测定结果,比较乳腺癌不同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D3+、CD4+低于对照组,CD8+高于对照组,CD4/CD8低于对照组,NK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乳腺癌TNM分期的增高,患者的CD3+、CD4+、CD4/CD8+、NK降低,CD8+增高,P<0.05。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CD3+、CD4+、CD4/CD8+、NK低于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肿瘤的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加强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细胞免疫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免疫抑制因子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IM患儿462例作为IM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6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水平。比较IM组与健康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免疫抑制因子水平,比较IM组中不同病情时期、不同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ALY%)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IM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4+/CD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M组急性期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恢复期,CD4+、CD4+/CD8+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IM组中ALY% ≥10%患儿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ALY% <10%患儿,CD4+、CD4+/CD8+水平低于ALY% <10%患儿(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3+(r=0.671、0.647)、CD8+(r=0.685、0.598)、CTLA-4(r=0.694、0.612)、PD-1(r=0.671、0.712)、PD-L1(r=0.682、0.685)和病情时期、ALY%呈正相关(P<0.05),CD4+(r=-0.469、-0.512)、CD4+/CD8+(r=-0.501、-0.567)和病情时期、ALY%呈负相关(P<0.05)。结论IM患儿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内免疫抑制因子异常表达,并与疾病时期、ALY%密切相关,可据此评估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B细胞 免疫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比值的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  选取2018.06—2020.06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根据回顾性研究分为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组。比较患儿入院24h内NLR、PLR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并追踪至患儿纠正年龄1岁,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分为有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NLR和PLR比值变化。结果 相较于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NLR、PLR值均明显升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比值的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  选取2018.06—2020.06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根据回顾性研究分为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组。比较患儿入院24h内NLR、PLR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并追踪至患儿纠正年龄1岁,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分为有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NLR和PLR比值变化。结果 相较于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NLR、PLR值均明显升高(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18例,女860例;中位年龄81(75,9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728例,股骨颈骨折550例。绘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后谵妄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分别得到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根据最佳截断点分别将NLR、MLR、PLR分成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髋部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谵妄组与无谵妄组,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1 27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NLR、MLR、PLR中位数分别为5.43(3.87, 7.88)、0.40(0.29, 0.54)、158.40(118.00, 222.50)。术后共153例(12.0%)患者发生谵妄,利用ROC曲线研究NLR、MLR、PLR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最佳截断点(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13(57.5%、77.1%、0.726)、0.512(52.3%、74.0%、0.663)、201.125(68.6%、73.3%、0.751)。其中NLR升高(OR=2.046,95% CI:1.322~3.166,P<0.001)、MLR升高(OR=1.568,95% CI:1.039~2.367,P=0.032)、PLR升高(OR=3.489,95% CI:2.290~5.317,P<0.001)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NLR≥7.613、MLR≥0.512和PLR≥201.125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NLR、MLR和PLR对术后谵妄预测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髋骨折 老年 谵妄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与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就诊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17例LELC患者病理及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型方法对组织学进行分组。分析LELC中淋巴滤泡形成及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等肿瘤免疫相关的形态学特点,结合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以及预后信息,分析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7例患者,男性56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0.9∶1.0,发病年龄24~89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部位:位于头颈部68例、肺部26例、胃部15例、其他少见部位8例。形态学Ⅰ型54例,Ⅱ型62例,1例无法分组。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从局灶可见到弥漫分布,间质纤维组织从不可见到硬化明显;42例患者间质内见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31例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73例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型流式细胞学检测,包括CD3+总T细胞、CD3+CD4+辅助T细胞、CD3+CD8+细胞毒性T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19+B细胞、CD4+CD45RA- T辅助诱导亚群、CD4+CD45RA+ T抑制诱导亚群、CD4+CD45RO+记忆T细胞亚群、CD45RA+CD45RO+活化T细胞亚群、CD8+CD38+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另有CD25+淋巴细胞及CD44+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各亚型淋巴细胞在大部分患者中比例正常,但有61例(83.6%)患者CD44+淋巴细胞比例上升,有53例(72.6%)T细胞抑制诱导亚群比例下降。相关性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和NK细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23);肿瘤组织学分型和细胞毒性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P=0.012);而肿瘤细胞形态分化与总T细胞(P=0.003)及NK细胞(P=0.026)显著相关;间质淋巴滤泡形成与记忆T细胞亚群呈正相关(P=0.025);肿瘤间质纤维化与T抑制诱导亚群显著正相关(P=0.004),与总T细胞(P=0.023)及与CD44黏附分子表达显著负相关(P=0.003)。生存分析发现,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良性预后因素(P=0.001)。结论LELC肿瘤免疫相关形态学表现呈现连续的谱系性变化;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免疫相关特征与外周血T淋巴亚型关系密切,间质淋巴滤泡形成是LELC的良性预后因素。

  • 标签: 免疫学 病理学 淋巴细胞亚群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247例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74例,女73例,年龄20~84岁,中位年龄61岁。依据新辅助治疗前后PLR的差值状态定义△PLR,如为负值定义为“降低组”,如为正值或是0定义为“未降低组”。进一步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PLR值及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47例患者包含降低组138例和未降低组109例;△PLR两组间在肿瘤大小、侵犯神经、脉管癌栓、ypT分期、ypN分期、ypTNM分期和病理反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和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PLR降低组和未降低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0%和54.0%(P=0.02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8%和58.1%(P=0.035);未降低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ypT3-4分期、ypN3b分期和△PLR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HR=2.731/2.676,95%可信区间(CI):1.026~7.268/1.014~6.985;HR=4.717,95%CI:1.922~11.579;HR=2.854,95%CI:1.117~4.124;均P<0.05)]和总生存率(HR=3.226/2.655,95%CI:1.280~9.227/0.945~7.548;HR=4.550,95%CI:1.842~11.239;HR=2.897,95%CI:1.049-5.251;均P<0. 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PLR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6例,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同期选择20名健康体检儿童,列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联合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①三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普通组、重症组CD3+、CD4+、CD8+、CD4+/CD8+水平依次减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IgA、IgG、Ig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普通组、重症组IgA、IgG依次减低,组间IgA、Ig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与普通组IgM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均发生异常,对评估重症患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病情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05月-2022年05月到本院治疗晚期肺癌患者104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50(96.15%)高于对照组44(84.62%),P<0.05;实验组治疗3d、7d的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靶向治疗方式对晚期肺癌患者治疗,可改善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疗效显著,可运用。

  • 标签: 晚期肺癌 靶向治疗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 疗效
  • 简介:摘要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LYH)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见,且与妊娠密切相关。LYH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疾病进展速度、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疾病进展阶段有关,可表现为占位效应、部分或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中枢性尿崩症等。妊娠期女性的垂体解剖结构和垂体相关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加之妊娠期影像学检查存在一定限制,使得妊娠期LYH的诊断存在较大挑战,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测综合诊断。妊娠期LYH患者如出现垂体前叶或(和)后叶功能减退,应给予相应激素进行替代治疗;同时对处于妊娠不同时期、不同临床表现患者采取不同的优化处理方案;LYH对妊娠结局及再次妊娠目前暂无不良影响报道。本文针对妊娠期LYH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妊娠期LYH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妊娠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早期胃癌的相关性,评估PLR和NLR对早期胃癌诊断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178例早期胃癌、129例慢性胃炎和122例胃上皮内瘤变(GIN)患者,运用Rand随机函数将所有患者按7∶3分为训练组(301例,其中早期胃癌125例,慢性胃炎90例,GIN 86例)和验证组(128例,其中早期胃癌53例,慢性胃炎39例,GIN 3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常规指标、癌胚抗原水平、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等资料,比较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慢性胃炎与GIN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和临床特征,训练组中早期胃癌患者与慢性胃炎+GIN患者(以下简称非早期胃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分析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预测早期胃癌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OR和95%置信区间(95%CI)等,建立诊断预测模型,运用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的拟合度,比较模型应用于训练组与验证组的AUC以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50.0%(45/90)、50.0%(45/90),61.6%(53/86)、38.4%(33/86),69.6%(87/125)、30.4%(3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14);早期胃癌患者的男性占比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P=0.004)。训练组中慢性胃炎、GIN、早期胃癌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年龄、PLR、NLR、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癌胚抗原分别为18.9%(17/90)、18.6%(16/86)和43.2%(54/125),54.0岁(45.5岁,64.0岁)、63.0岁(58.0岁,66.3岁)和66.0岁(58.5岁,71.0岁),113.70(84.48,136.09)、120.00(97.94,138.37)和124.29(101.97,173.57), 1.55(1.17,2.23)、1.71(1.44,2.02)和2.04(1.57,2.62),2.00×109/L(1.50×109/L,2.40×109/L)、1.75×109/L(1.50×109/L,2.40×109/L)和1.60×109/L(1.30×109/L,2.05×109/L),3.00×109/L(2.38×109/L,3.90×109/L)、3.00×109/L(2.48×109/L,3.40×109/L)和3.30×109/L(2.60×109/L,4.30×109/L),1.70 g/L(1.10 g/L,2.50 g/L)、2.05 g/L(1.48 g/L,2.90 g/L)和2.50 g/L(1.55 g/L,3.40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26,H=41.00、11.79、21.13、10.82、8.54、14.42;均P<0.05)。早期胃癌患者H.pylori感染率高于慢性胃炎和GIN患者,早期胃癌和GIN患者的年龄均大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和PLR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NLR高于GIN患者,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慢性胃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高于慢性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8、13.90,Z=-6.13、-4.15、-4.07、-3.25、-3.40、-3.18、-2.62、-3.74;均P<0.017)。早期胃癌患者的PLR、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均高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24.29(101.97,173.57)比117.97(101.57,137.32)、2.04(1.57,2.62)比1.66(1.25,2.17)、3.30×109/L (2.60×109/L,4.30×109/L)比3.00×109/L (2.40×109/L,3.60×109/L)、2.50 g/L (1.55 g/L,3.40 g/L)比1.90 g/L (1.23 g/L,12.70 g/L)],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早期胃癌患者[1.60×109/L (1.30×109/L,2.05×109/L)比1.80×109/L (1.50×109/L,2.20×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3、-4.45、-2.91、-3.30,-2.35,均P<0.05)。ROC分析显示,PLR、NLR、癌胚抗原、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8.18、1.76、2.70 g/L、3.40×109/L、1.80×109/L。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H.pylori感染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PLR、NLR、淋巴细胞计数和癌胚抗原水平均与早期胃癌有关(χ2=5.98、27.73、21.26、8.26、10.26、22.80、4.81、25.91,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9.267, 95%CI 3.239~26.514)、H.pylori感染(OR=3.353,95%CI 1.862~6.037)、NLR>1.76(OR=2.084,95%CI 1.190~3.648)、PLR>138.18(OR=2.452,95%CI 1.325~4.539)、癌胚抗原>2.70 g/L(OR=2.637,95%CI 1.490~4.667)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训练组人群中,诊断预测模型的AUC为0.787(95%CI 0.737~0.832,P<0.001),将该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的AUC为0.664(95%CI 0.576~0.745,P<0.001),提示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NLR和PLR是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识别早期胃癌。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拟合度,可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并改善预后。

  • 标签: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早期胃癌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此次的研究来,对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中,探究对融入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方法的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的研究选取的是来我院进行治疗,并且被诊断为异常淋巴细胞病例的幼儿患者220例,对这些幼儿患者进行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并且对这些病例中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幼儿患者进行静脉血的抽取与血液检查。结果:根据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24例幼儿患者是具有特殊性的白血病型幼稚淋巴细胞,这24例幼儿患者中的外周血细胞中比例范围也是不同的,其中有3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10%,有11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1%~20%,有10例幼儿患者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21%~38%。对其中外周血细胞比例范围在10%~38%的21例幼儿患者进行染色体的检测以及E2A/PBX1、TEL/AML1、MLL融合检测,从检测结果分析中能够得出,其中检测出异常的有2例,TEL/AML1为阳性的一共有5例,E2A/PBX1为阳性的有2例,最后MLL为阳性的有1例。结论:在对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过程中,使用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染色体、E2A/PBX1、TEL/AML1、MLL融合基因联合检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巨大的诊断,价值相比较于传统的检查模式当中更具有推广意义,有着巨大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 染色体 联合检测 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出生24 h外周血γδ-T、CD4+T、CD8+T、CD3+T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根据出生后连续头颅超声及纠正胎龄36~37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36例)及无脑损伤组(70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将脑损伤组进一步按照不同脑损伤类型分为颅内出血组(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6例)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2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脑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水平[(0.09±0.12)%]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16),2组早产儿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异。脑损伤组患儿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或弥散性脑白质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占比[(0.03±0.05)%、(0.07±0.09)%]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0、-2.659,均P<0.05)。结论γδ-T淋巴细胞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对早产儿脑损伤,特别是脑白质软化及弥散性脑白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婴儿,早产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弥散性脑白质损伤 γδ-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未治梅毒和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对2019.01-2021.01期间在我院诊断为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的21例患者和未治梅毒的23例患者进行分析,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结果:经检测结果显示,梅毒患者的血HIV抗体显示阴性,TPPA、RPR以及梅毒IgM抗体显示阴性。其中未治梅毒患者RPR滴度约为1/2-1/32之间,而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患者RPR滴度约为1/2-1/8之间。对照组检测结果显示阴性。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组与未治梅毒组在CD3、CD4以及NK方面有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D8均明显升高,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组的CD4、CD3升高而NK降低(P0.05)。结论: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方式可对梅毒IgM抗体持续

  • 标签: 未治梅毒 梅毒IgM抗体持续阳性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stromal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sTIL)及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activation gene-3,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福建省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展期胃腺癌病例26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使用半定量的方法对胃癌切片中sTIL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对LAG-3蛋白进行检测,探究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60例进展期胃腺癌中sTIL高浸润173例(66.5%),LAG-3高表达160例(61.5%)。同时,本研究根据sTIL浸润情况与LAG-3的表达情况将本组病例分成4组。Ⅰ组: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48例(18.5%);Ⅱ组:sTIL高浸润/LAG-3低表达52例(20.0%);Ⅲ组:sTIL低浸润/LAG-3高表达39例(15.0%);Ⅳ组: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121例(46.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的预后与年龄、肿物大小、肿瘤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脉管癌栓、TNM分期、术后辅助化疗、分子分型存在相关性(P<0.05),且sTIL高浸润、LAG-3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且sTIL低浸润/LAG-3低表达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sTIL、LAG-3与进展期胃腺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sTIL与LAG-3联合使用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年龄、肿物大小、Lauren分型、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腺癌 预后 淋巴细胞活化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较常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不同患者临床过程、预后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较大。AITL肿瘤微环境(TME)的细胞数量和成分可变,除肿瘤细胞外,还包括非肿瘤细胞和基质,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以及丰富的细胞因子成分,其中,TILs是TME的关键成员,可能对AITL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AITL中TILs的主要构成与预后、不同TILs与治疗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总结AITL中TILs的特征并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以期寻找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开辟AITL免疫药物治疗研发的新领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儿童脉管性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接受的电离辐射(IR)对患儿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于介入术前和术后立刻采集26名患儿的外周血1.2 ml,培养制备染色体,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儿童介入术后双着丝粒染色体+着丝粒环(dic+r)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7,P<0.01)。术后dic+r率与年龄、体重、累积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及估算的有效剂量(E)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及不同的病灶部位之间,术后di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名患儿的术后dic+r率超过40×10-3,其中有1例高达95.83×10-3。结论脉管性疾病患儿在介入术中接受的IR可导致dic+r率增加且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儿童异常敏感。儿童介入手术的正当化与防护工作需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电离辐射 介入手术 儿童 双着丝粒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