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第25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0年6月11日至21日以网络会议的形式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利用循环游离DNA(cfDNA)检测华氏巨球蛋白(WM)患者MYD88突变和CXCR4突变的意义,并探讨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含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一线和复发WM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

  • 标签: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基因诊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华氏巨球蛋白(WM)是一种少见的、难以治愈的以血清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瘤,全基因组测序显示MYD88和CXCR4基因突变是WM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近年来随着二代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对WM发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不断开展,使WM的预后得到了改善。文章主要就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WM治疗、预后分析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突变 谷胱甘肽 蛋白激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药 预后
  • 简介:摘要华氏巨球蛋白(WM)是一类少见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免疫球蛋白M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多数患者治疗后仍不能达到完全缓解,所以也被认为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对WM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不断取得成果,为WM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及方案,临床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本文对WM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相关综述。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BTK抑制剂 蛋白酶体抑制剂 治疗
  • 简介:患者,男,77岁,因“厌食1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周”于2017年8月25日入院。化验检查尿蛋白阳性,血肌酐轻度升高(具体不详),同时发现血压高,最高160/80mmHg,未系统诊治。半年前检查血肌酐180μmol/L;1周前患者厌食有所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体质量明显下降,近一年约下降10kg左右,遂就诊我院。病程中时有头晕,无胸闷、气短,无关节疼痛,无光过敏,无口腔溃疡,饮食欠佳,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既往健康。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0mmHg,慢性病容,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慢性肾衰竭 免疫球蛋白M
  • 简介:摘要报告1例华氏巨球蛋白(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合并轻链型肾淀粉样变的罕见病例。患者为老年男性,表现为血单克隆IgM升高;蛋白电泳为单克隆IgM-κ型条带,骨髓中见淋巴样浆细胞,肾脏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肾组织刚果红染色阳性,κ轻链(2+),呈团块状沉积在系膜区及血管袢,λ轻链阴性。电镜见直径8.32~9.56 nm杂乱无序排列的纤维丝,经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有效。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淀粉样变性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的变异状态与华氏巨球蛋白(W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初诊的44例WM患者的血液和/或骨髓样本,通过直接测序确定主克隆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的序列分析,描述WM患者IGHV-IGHD-IGHJ基因的使用特征。结果在44例患者中,IGHV3基因家族的使用率最高,该结果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相似,主要使用的片段为IGHV3-23(20.45% vs. 15.44%)及IGHV3-74(11.36% vs. 7.35%),其次为IGHV4基因家族(15.91% vs. 24.26%)。但使用IGHV4家族与预后无相关性。以98%作为IGHV变异状态的截断值,仅5例患者IGHV无变异,且与预后无相关性。根据X-tile分析,选择将92.6%作为WM患者IGHV变异状态的截断值,26例(59.1%)IGHV无变异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增高(P<0.05),无进展生存期(P<0.05)及OS(P<0.05)与IGHV变异组相比均显著缩短。结论患者IGHV-IGHD-IGHJ的使用特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数据相似,但使用IGHV4家族与预后无相关性。此外,98%可能并不适用于区分WM患者的IGHV变异状态。

  • 标签: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 基因变异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LPL/W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LPL/W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3例LPL/WM患者中位年龄60岁(35~79岁),男性12例,女性1例,多以乏力或双下肢水肿为首发症状。患者均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M),3例伴有免疫球蛋白G(IgG)升高,其中1例为单克隆IgG;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5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8例患者检测了MyD88基因突变情况,其中5例突变阳性。13例患者中,1例失访,3例死亡,9例生存,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19~81个月)。结论LPL/WM发病率较低,多数进展缓慢,但异质性较强。少数患者进展快,治疗效果差。高危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改善预后。

  • 标签: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双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WM)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WM治疗后继发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WM继发AML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结果该患者为老年男性,初诊为WM,COP、氟达拉滨单药等方案化疗后106个月诊断为AML,染色体核型分析示5号和7号染色体均异常,并伴其他染色体异常的复杂核型。患者拒绝化疗、后死于肺部感染,生存期不足1个月。结论WM继发AML少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可能与应用烷化剂、核苷类似物、遗传易感性及谱系转换等因素有关,伴复杂染色体异常的继发性AML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白血病,髓样,急性 肿瘤,继发原发性 治疗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51例华氏巨球蛋白(W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重点评估伊布替尼治疗W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WM诊疗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51例初诊WM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结果51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64∶1,中位年龄65(46~84)岁。ISSWM危险分层:低危组9例(18%)、中危组21例(41%)、高危组21例(41%),27例(73%)存在MYD88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38.6(0.3~120.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46.4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接受伊布替尼治疗的16例患者总体缓解率为87%,主要缓解率为80%,起效速度快,达到至少部分缓解的中位时间为8周,与其他药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M多见于老年男性,多数患者合并MYD88L265P突变。伊布替尼治疗WM疗效确切,即使是高龄、ISSWM高危患者,也有较高的总体缓解率、主要缓解率。伊布替尼起效速度较快,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临床特征 基因,MYD88 伊布替尼 起效时间
  • 简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1ymphoplasmalyticlymphoma/Waldenstrom’smacroglobulinemia,LPL/WM)是一种少见的血液系统肿瘤,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居多。现报道1例LPL/WM的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细胞淋巴瘤 文献复习 血液系统肿瘤 典型病例 LPL
  • 简介:摘要报告1例华氏巨球蛋白(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伴轻重链肾淀粉样变性(heavy- and light-amyloidosis,AHL)及肾间质淋巴瘤浸润的罕见病例。中年男性患者,贫血伴IgM-κ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肾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肾功能不全,肾活检示肾小球、肾间质及细动脉可见均质无结构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淀粉样沉积IgM及κ轻链染色呈强阳性,IgG、IgA、λ轻链阴性,电镜见直径8~12 nm僵硬无分支排列紊乱的纤维丝,同时肾间质见灶性聚集的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经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COP)方案治疗有效。

  • 标签: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淀粉样变性 淋巴瘤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WM)合并重-轻链型淀粉样变(AH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0年5月收治的1例WM合并AH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头晕、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检查发现贫血、肾功能不全、免疫球蛋白IgM升高,血免疫固定电泳提示IgM λ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分型明确诊断为WM。皮下脂肪刚果红染色阳性,偏振光下见"苹果绿"样改变。采用显微切割及蛋白质谱方法分析沉积蛋白类型,结果显示在轻链λ增高的同时存在大量IgM重链,最终诊断为WM合并AHL。结论WM合并AHL比较罕见,需通过MICM分型及受累组织或皮下脂肪刚果红染色进行综合诊断,利妥昔单抗及伊布替尼治疗有效。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淀粉样变性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蛋白质谱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患者行硼替佐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实施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临床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及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5例患者经治疗后,其中4例患者病情得到良好缓解,总缓解率为80.00%;所有患者均有轻微不良反应,行对症治疗后有所好转。随访结果显示1例患者中断治疗,剩余4例患者病情有稳定迹象。结论硼替佐米治疗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具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硼替佐米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华氏巨球蛋白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表现为贫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蛋白尿、急性肾损伤,骨髓病理提示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MYD88L265P和CXCR4突变检测均阳性。肾脏病理光镜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结合肾组织免疫组化,最终诊断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华氏巨球蛋白华氏巨球蛋白肾损害。

  • 标签: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急性肾损伤 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LPL/WM)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LPL/WM 2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MYD88 L265P突变结果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19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3岁;临床表现多以贫血相关的乏力、疲倦为首发症状。所有病例均侵犯骨髓,1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0例伴脾大。25例分泌单克隆IgM型蛋白,符合华氏巨球蛋白(WM)诊断标准。组织学形态表现为骨髓或淋巴结中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弥漫或灶状浸润,表达B细胞标志物,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不表达CD5,极少数表达CD23、CD10,Ki-67阳性指数通常较低。MYD88 L265P突变阳性率为73.9%(17/23)。初次治疗多采用利妥昔单抗与烷化剂、核苷类似物或免疫调节剂联用方案,少数复发或进展患者改用伊布替尼治疗。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168个月,9例出现疾病复发或进展。血小板减少、β2微球蛋白升高、高危组与疾病复发或进展相关(P<0.05)。高危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中危组(P<0.05)。结论LPL/WM的诊断为排除性诊断,MYD88 L265P突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但并非特异性诊断指标,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清IgM蛋白水平、免疫表型等情况综合判断。LPL/WM总体预后好,但仍有少数高危患者进展迅速,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准确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巨球蛋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原发性巨球蛋白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行COP、COAP等联合化疗,3例CR,1例PR,1例无效;2例用瘤可宁加血浆置换治疗,l例PR,1例无效;l例瘤可宁加干扰素治疗获得PR;2例单用瘤可宁治疗,l例PR,l例无效;2例死亡,分别死于脑血管病(1例)及心血管病(1例)。失访3例,7例存活,病程最长达9.5年。结论WM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疗法为烷化剂(瘤可宁),或加类固醇或加川血浆置换。α-干扰素也可用来治疗WM,疗效有待于观察。年轻或重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可考虑骨髓或PBSCT治疗,以HDT后继之以PBSCT疗效较好,且移植相关性死亡率较低。

  • 标签: 内科治疗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n-LPL/W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5月至2020年1月诊断的n-LPL/WM 19例,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情况(BIOMED-2法),用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61岁(年龄范围43~82岁);华氏巨球蛋白(WM)14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 5例;临床表现最多见乏力、疲倦(9/19)及B症状(11/19),多数(16/18)患者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8例临床均处于进展期;血清M蛋白:IgM型15例、IgG及IgA型各1例、无分泌型2例;17例(17/18)骨髓受累及。形态学分为典型组(9例)及不典型组(10例),典型组淋巴结结构保留,以浆样淋巴细胞增生为主或小淋巴细胞、浆样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混合增生,无滤泡树突细胞(FDC)网增生及滤泡植入;不典型组可见淋巴结结构破坏(5例)、小淋巴细胞增生为主(6例)、FDC网增生和(或)滤泡植入(6例)、边缘带细胞分化(4例)及弥漫性淀粉样变性(1例),两组均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19例)、结外脂肪组织浸润(19例)及间质条带状硬化(9例)。免疫组织化学:肿瘤性B细胞均表达CD20、CD79α,肿瘤性浆细胞均表达CD38、CD138及MUM1,8例(8/8)轻链限制,7例中5例表达IgM、2例分别表达IgG及IgA,4例CD23弱阳性,Ki-67阳性指数10%~30%;两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18/18)MYD88 L265P突变。中位随访时间61个月,11例存活,8例死亡,5年存活率21.1%。结论n-LPL/WM少见,临床分期常较高,形态学易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伴浆样分化混淆,结合临床表现、血清M蛋白值、免疫组织化学、骨髓活检、流式细胞学及MYD88 L265P突变检测等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n-LPL/WM患者可能预后不良,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预后
  • 简介: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在原发性巨球蛋白治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血细胞分离机,对9例原发性巨球蛋白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对比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IgM、ESR、Hb及血浆黏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观察高黏滞血临床表现改善情况。结果: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经过3~5次1个疗程的血浆置换治疗,患者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口腔黏膜出血、鼻出血等高黏滞血症状明显改善,血液IgM浓度均下降50%以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原发性巨球蛋白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 标签: 血细胞分离机 血浆置换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 简介:巨球蛋白,病因尚不详,由于B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分子球蛋白,使血粘度异常,特别是血浆和血清粘度明显异常,我们在血流变学检查时发现一例,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王××,男性,39岁,因乏力,贫血,视力障碍而就诊。2血粘度检查全血粘度11.6mmpa,血浆粘度6.12mmpa,血清粘度5.8mmpa,还原粘度29.4mmpa,HCT0.34,ESR20mm/h,血沉方程K值(ESRK)47。纠正血沉方程K值

  • 标签: 巨球蛋白血症 全血粘度 血沉 血浆粘度 纤维蛋白原 血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