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之一生碰得最多的恐怕就是“将事情做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了。若是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率性而为,就会超越生活长河的分水岭走向极端

  • 标签: 心态 人生态度 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 简介:我们应充分借鉴中亚国家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经验。加强打击极端主义立法工作;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职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支持;增强自身在打击极端主义方面的力量。近年来,中亚国家面对极端主义威胁,在与极端主义势力的反复交锋中,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打击极端主义的办法,值得借鉴。

  • 标签: 极端主义 中亚国家 教职人员 国际合作 反恐怖 伊斯兰党
  • 简介: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在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不乏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生的终极奥秘者,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就是其中之一。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大体可分为以伦理为侧重点的儒家学派,和以天道、自然为侧重点的道家学派。两个学派如双峰对峙,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不过西汉以后,道家那种纯思想性的追求转化为一种对自然的独特的审美情趣渗入到文学、艺术和宗教中去了。而儒家则愈来愈往偏狭处发展,宋明理学以后,由于统治者的压力,愈来愈崇尚训诂、考

  • 标签: 庄子哲学 中国文化 道家思想 基督教神学 回归 文化渊源
  • 简介:根据训诂学的一般原理,“逍遥”作为一个联绵词,必须按照相关规则进行训诂。张松辉先生依形训诂,得出“逍遥”的本意为“散步、闲逛而不带感情色彩”,以此反对郭象解庄的“悠闲自在”说,并进而解释庄子的“逍遥”义,其结果并不能令人信服。“逍遥”的诸多异形词之一是“消摇”,“消摇”比“逍遥”为古,“消摇”作为一个没有“定字”的联绵词,不能依形训而当依声训,这就要回归经典文献,在文中还原“逍遥”的本意。通过对《诗经》《楚辞》等文献的“逍遥”义还原,得出“逍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体验而不止是漫步闲逛的结论。在庄子哲学中,“逍遥”是一种无拘无束、自如自在的生命体验,是生存之自由也是心灵之闲放,而大鹏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象征。

  • 标签: 逍遥 庄子 诗经 楚辞
  • 简介:和西方“农夫与蛇”之类不同,我国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并非简单地属一种文学样式,而是藉隐喻作论说的手段,是一种高级的论说技巧。庄周所作后世道教尊为《南华经》的《庄子》一书,用寓言作论说的例子就特别多。他还专门撰有以《寓言》为题的文章,来申说此种手段:“寓言十九,藉外论之。”疏谓:“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人十言九信者,假托外人论说之也。”。既因为非以一己之主观论断,十言九信,说服力强,更因为往往非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特别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兹以《庄子》寓言一则,小识于下。

  • 标签: 《寓言》 《庄子》 文学样式 先秦诸子 主观论 说服力
  • 简介: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观。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 标签: 庄子哲学 物化 精神性存在 人的生存 哲学思想 诠释
  • 简介: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 标签: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 简介: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 标签: 自在 心性论 庄子 自由 自然 本原
  • 简介: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道德经

  • 标签: 庄子哲学 庄子内篇 《庄子注》 《逍遥游》 《齐物论》 《庄子》
  • 简介:本文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庄子主要心理健康思想,对外物强调“物物”,对内强调无为之虚,主张自足的内在价值尺度,开放心灵。并首次对庄子心理健康思想适应症状及治疗作了探析。

  • 标签: 庄子 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思想 无为思想 心境
  • 简介:心理和谐是指人心理成分以及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首先,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以下简称内心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在处理事情或事件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

  • 标签: 心理和谐 和谐思想 《庄子》 协调统一 相对稳定 心理健康
  • 简介: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真思想,包括把握修真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真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真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相关方面。

  • 标签: 修真 庄子 内篇 相关方 无己 修道
  • 简介:庄子》一书,注者众多,总其成者有陈鼓应先生之《今注今译》;虽称精审,微瑕存焉.本文指出其《内篇》注译之可商者十余条,并归纳其所以致误者,约有三端:日未解謰语,日未明词义,日未通文法.

  • 标签: 《庄子·内篇》 词义 文法 指瑕 连绵字 训诂
  • 简介:蒋锡昌(1897-1974),江苏无锡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文学系,与同乡钱穆等人为友。蒋锡昌毕生研究老庄学说,相关著作有《老子校诂》、《庄子哲学》、《庄子解题》(未出版)三种。《老子校诂》和《庄子哲学》二书是蒋锡昌在二、三十年代历经十多年锤炼的精心之作,抗战前夕相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后人研究老、庄之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 标签: 庄子研究 无锡 《庄子哲学》 1921年 商务印书馆 高等师范
  • 简介:庄子哲学是目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根据牟宗三对康德哲学中自我问题的理解和现象学的意义生成理论分析庄子的自我问题,认为庄子哲学中的"我"有三个意义,即真我、现象我和逻辑我;"成心"不仅可以统摄"我"的三个意义,而且是现象世界或者说我的意义世界的生成论根源;"坐忘"是与意义世界的生成顺序相反的认识真我、回到真我的方法和过程,即庄子的"达道之方".

  • 标签: 庄子 哲学 “吾丧我” 意义生成
  • 简介:庄子、荀子分别是道家、儒家杰出的哲学家。庄子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处于社会最黑暗时期,当时百家争呜,处士横议,面对百家争呜的局面,庄子从道家立场出发,主张超越是非、彼此,对各家异说持消极认可态度;荀子生活于战国末期,处于国家统一的前夜,有条件对百家争呜进行理论总结...

  • 标签: 庄子 荀子 整体思维 思维境界 认识活动 思维活动
  • 简介:<正>《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的礼仪化的躬身,蔑视矫揉造作的身体的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的身体,而对其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的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的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