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造影(MSCTU)在上尿路梗阻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者,分别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时相期CT增强扫描。对增强后各期图像进行相关处理,以不同的三维重建方式获得CTA、CTU影像。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结果50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UPJ)11例,输尿管结石18例,输尿管肿瘤4例,输尿管结核3例,肾盂肿瘤1例,输尿管狭窄13例(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巨输尿管1例,腹腔或盆腔肿瘤及转移灶压迫输尿管7例),MSCTU均显示出梗阻部位及上方尿路扩张的形态,定位诊断准确。手术病理结果与MSCTU比较,术前MSCTU输尿管肿瘤1例误诊为炎性狭窄,1例输尿管结核误诊为输尿管癌,余48例均获得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6.0%。结论MSCTU通过MPR、MIP、VRT技术多角度观察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导致上尿路梗阻的病变及其形态,在上尿路梗阻病变诊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 标签: 多层螺旋CT 泌尿系统 上尿路梗阻
  • 简介:目的:利用多层CT血管造影(MDCTA)技术探讨原发性肺癌相关血管的影像特征,以期帮助定性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47例连续就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16层CT,1mm层厚,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0~4.0mL/s,血管期(延迟时间18~25s)采集。回顾性阅读CT横断面和后处理血管图像,分析癌灶内瘤血管和肺血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136例(92.5%)患者的MDCTA清晰显示了支气管动脉(BA),其中62例(42.2%)显示BA进入肿瘤内形成瘤血管,表现为蚓状、斑点状、网状及血湖状染色,瘤前血管增粗、扭曲,但形态正常。68例(46.3%)显示肺动脉(PA)形态明显异常,表现为残根或截断征、侵蚀狭窄等。结论:原发性肺癌的瘤血管在MDCTA上表现为具有高特异性的异常结构血管,而瘤前血管仅表现为增粗、扭曲,没有特异性;PA受侵高度提示恶性病变。

  • 标签: 肺癌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CT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CT灌注成像资料和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经比较,镜像区与患侧的CBV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CBF水平高于患侧,MTT低于患侧,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比较,不同分期的CBV无明显差异,但Ⅰ期的CBF高于Ⅱ期,而Ⅰ期MTT低于Ⅱ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③经比较,CT血管造影显示,有43例为责任血管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37例异常,阳性率为86.05%;CT血管造影显示,有13例责任血管无狭窄,CT灌注成像则有4例异常,阳性率为30.77%;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流动力学诊断中,CT灌注成像技术具有显著效果,在对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方面,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率较高,二者联合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适合临床进步推广应用。

  • 标签: CT灌注成像 CT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又名螺旋CT血管造影(helicalCTangiographv,HCTA)或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是一项新的微创神经影像学技术,其通过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采用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对颅脑进行连续薄层容积扫描,并由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快速、无创伤地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立体结构.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近年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对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数据采集 图像重建 磁共振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疾病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本院字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64例脑血管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患有脑动脉瘤的44例,脑动静脉畸形有12例患者,烟雾病4例,处于正常状态的有4例。结果所选取的64例螺旋CT造影患者都可以显示出1~4级的脑动脉结构,而且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其结果均是一致。结论作为一种非侵袭性的脑血管检查方法,螺旋CT造影技术显得更加的简便,在检查过程中呈现阳性的概率较高,而且其结果非常可靠,通过检验可以为临床处理上提供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因此这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 标签: 螺旋CT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150例实施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对比剂使用浓度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75;370mgI/ml)和低浓度组(n=75;270mgI/ml),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状况。结果低浓度组患者辐射指标、图像质量与常规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两组患者可诊断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对比剂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中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浓度 对比剂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 CT血管造影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小肠肿瘤中采取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来源于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纳入诊治的60例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不同诊断方式进行分组,将采取传统SCT诊断患者作为参照组,将采取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诊断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所有患者均实行磁共振功能成像新技术诊断,观察统计两组小肠肿瘤患者诊断符合率。结果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小肠肿瘤患者诊断符合率96.67%对比参照组各项指标,统计学数据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小肠肿瘤患者敏感性80.00%、特异性66.67%,实验小肠肿瘤敏感性100.00%,特异性96.67%,P<0.05,统计学呈现出数据对比差异。结论将口服等渗甘露醇SCT小肠造影技术应用于诊断小肠肿瘤中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等渗甘露醇 SCT小肠造影 小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个体化护理在增强CT造影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在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CT增强造影检查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结果个性化护理不仅要保证患者可以顺利完成CT造影的相关检查,还要尽量满足患者身体以及心理上的需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保持和谐的护患关系。结论对于CT增强造影检查患者而言,对其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提供一个和谐、舒适、轻松的医疗环境,树立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CT增强造影 个体性护理 主动脉夹层 肺血管栓塞 脑血管意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9-2015.9期间CT室接收的CT扫描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组间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可降低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发生率。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CT增强扫描造影剂 外渗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价值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本次68例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上所选患者均采用头颈部CT动脉血管造影进行检查,之后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25例患者造影结果为阴性,概率为36.76%,4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病变,其中12例患者血管病变超过2处。43例血管病变患者一共有56支血管出现脑动脉狭窄。56值狭窄血管中有25支颅内血管狭窄,31支颅外血管狭窄;非频发率为45.67%(37/81),频发率为54.33%(44/81),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CT动脉血管造影能够将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颅内外血管状况清楚地显示出来,为血管狭窄位置、斑块性质以及狭窄状况的判断提供依据。除此之外,根据CTA检查结果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法,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反复发作次数,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头颈部 CT动脉血管造影 短暂性脑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配合度,观察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的护理配合对患者不良情绪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原则的相关要求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诊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抽签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辅以护理配合的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不良情绪和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2.62±3.30)分、1(2.22%),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7.15±2.30)分、10(22.22%),两组SAS评分和轻度焦虑发生率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成像质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30(66.67%)、15(33.33%)、0(0.0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成像质量1级、2级和3级分别为13(28.89%)、22(48.89%)、10(22.22%),两组成像质量统计学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尿路病变患者接受护理配合,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还能够提高图像成像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尿路病变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护理配合 不良情绪 成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接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0例,对所有入选者都施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综合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比较瘤体直径等指标。结果本组40例患者检出肿瘤42个,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明显比MR血管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5.0%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率87.5%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40例患者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的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工作中,MR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法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选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MR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比较CT血管造影(CTA)和颈动脉超声(US)检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情况.方法:对34例急性颈内动脉支配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在发病后2周内作CTA和US检查,并对其中的3例进行了DSA检查.颈内动脉段的狭窄率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研究(NASCET)法进行计算,颈总动脉及颈膨大的狭窄率根据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研究(ECST)法进行计算.结果:34例中30例(88.2%)发现颈动脉斑块,CTA和US测得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34.6%±17.8%和32.5%±13.9%,两者对狭窄程度判断的一致性为70.9%.以DSA为金标准参考时,CTA正确诊断1例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但被US低估为50%狭窄.CTA发现40/80钙化斑块(50.0%),US发现23/80钙化斑块(28.8%).此外,US发现的1处斑块溃疡,未能在CTA显示.结论:CTA和US作为快速的无创伤的检测血管形态的技术,在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方面具有互补作用.

  • 标签: 脑梗死 颅外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颈动脉超声 粥样硬化斑块 数字减影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分别将钡餐造影CT检查应用于食管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54例,分别给予钡餐造影CT影响检查,分析比较其诊断结果,以判断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钡餐造影早期阳性率显著高于CT造影,两组早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晚期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钡餐造影对癌变部位、类型及范围具有较为直观的识别,CT可全面且准确地显彰癌肿的范围、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及周围浸润程度。结论钡餐造影应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明显较CT检查高(P<0.05);CT检查有助于确定食管癌分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两种诊断方式各有优势,在食管癌的诊断中联合运用钡餐造影CT检查有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钡餐造影 CT检查 食管癌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经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行CTA造影及三维重建,脑血管造影术(DSA),评估DSA、CTA显示动脉瘤的效果。结果阴性3例,其余39例共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CTA检出40个动脉瘤,漏诊2个;DSA检出42个动脉瘤,漏诊1个。结论头颅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筛查。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进行诊断时,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0例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其检查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5.0%、100%、95.0%。结论应用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脑动静脉畸形的检查效果好,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方法,该检查的缺点在于不能显示供血动脉的细小分支。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 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 脑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我院1999~2002年收治儿童尿路结石25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尿路结石
  • 简介:摘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已然逐渐摈弃了以前仅着眼于简单温饱问题的观念,而是追求更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这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经济水平的提升虽然对各领域都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疾病缠身,各种不同的病例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如对于脑卒患者而言,虽然各学者与相关医院都提高了重视程度,且对其合理恢复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但据调查发现,在脑卒恢复期中的患者仍然存在尿频、尿急、夜尿等现象,对患者生活造成明显不便,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恢复期中的尿路康复进行严格观察,才能进一步保障患者的正常生活。本论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主要以脑卒恢复期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对脑卒恢复期患者的尿路症状以及易患因素进行分析,为下文奠定理论基础,随后进一步分析患者的尿路康复管理观察。由于笔者经验不是太足,旨在为读者提供浅要观点,望可提出针对性意见或建议以便于及时更正。

  • 标签: 脑卒 恢复期 尿路康复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眼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诊断中采用超声微泡造影结合眼底荧光造影的诊断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为本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80例眼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按照患者不同诊断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微泡造影诊断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微泡造影结合眼底荧光造影诊断方案,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7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眼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诊断中采用超声微泡造影结合眼底荧光造影,可有效提高患者诊断符合率,改善诊断质量。

  • 标签: 占位性病变 超声微泡造影 眼底荧光造影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对我院疑似尿路感染的37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次进行诊断的37例患者,其中细菌培养显阳性的18例,阳性率为48.6%。真菌培养显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10.8%。NIT、LEU、WBC、BA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尿常规白细胞(WBC)在尿路感染检测中具有较高价值,尿沉渣BACT的检测结果也较可靠。

  • 标签: 尿常规检测 尿路感染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