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同时,对革命文化和文艺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早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他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文献,连同他建国前后其它有关文艺问题的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反对党八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总结了“五四”以来我国无产阶级文艺实践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则和文艺

  • 标签: 新时期文艺 毛泽东文艺思想 宣传工作会议 反对党八股 革命作家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简介:本文以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实践为对象,从众多守调作品中抽取典型实例,对其中的调性变换的手法、类型、结构意义进行梳理归纳和简要的审美分析,指出在调性写作中恰当运用这一手法,是加强音乐表现力、谋求新颖音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 标签: 新时期 艺术歌曲 调性变换 类型 结构 审美分析
  • 简介:新时期大众流行音乐的文化属性探析明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一九七八年,是当代中国大众流行音乐文化启始的标志。由彼至此屈指算来已逾十余载,虽然音乐学界对之誉损各执,但是它已经在当代中国文化整体架构上占得了一席重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大众流行音乐在...

  • 标签: 流行音乐 文化属性 新时期 社会文化 人文意识 当代音乐文化
  • 简介:在毛泽东同志制订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我国戏曲艺术的面貌焕然一新,大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放出了新的光彩,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赋予古老文化以青春活力的范例。仅以京剧而论,“文革”前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如《将相和》、《白蛇传》,《秦香莲》、《宇宙锋》、《贵妃醉酒》、《三岔口》、《大闹天宫》等,一直久演不衰,不仅风靡全国,而且饮誉海外。可惜十年浩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赶下舞台,传统剧目被视为“毒草”而连根拔除,形成一片空白,留下无穷后患。

  • 标签: 《秦香莲》 久演不衰 贵妃醉酒 《大闹天宫》 宇宙锋 陶三春
  • 简介:<正>中国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发韧,首先可以从施光南、王酪、王立平及张丕基、谷建芬等人的作品算起。这一时期的主要倾向是反“高、强、硬、响”的文革音乐观,恢复了文革前革命抒情歌曲的创作传统,并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施光南的歌曲创作以《打起手鼓唱起歌》为标志,在文革中就形成了重视节奏作用、重视民族音乐因素的大众化歌曲风格。这一风格,在

  • 标签: 流行音乐 美学观念 施光南 抒情歌曲 音乐因素 歌曲创作
  • 简介:本文考察了张艺谋电影对新时期小说的借鉴与改编,梳理了他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挖掘和多面展示,并阐述由此所体现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

  • 标签: 人性 电影 新时期小说 张艺谋
  • 简介:交响曲创作贯穿于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生涯的三个时期,但因环境因素和个人艺术观念的影响,三个时期的创作却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本文以国内研究者关注较少的普氏七部交响曲中创作于巴黎时期的三部作品为论述对象,通过对创作背景和音乐本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及风格演变有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普罗科菲耶夫 交响曲 创作 创作背景 《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
  • 简介:<正>隋唐时期的民歌、诗乐、琵琶音乐、古筝音乐和古琴音乐等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是,真正能体现隋唐时期音乐的总体水平的,则是汇集了当时华夏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精华的燕乐和唐代歌舞大曲。燕乐是我国隋、唐、宋代宫廷在饮宴时供娱乐欣赏的、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歌舞。隋唐时期的燕乐一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为几个部分的。如隋代初期分为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和文康伎七部。至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国伎和文康伎改名为西凉和礼毕,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合为九部乐。至唐代武德初年重定九部乐,去掉礼毕部,增设燕乐部。624年,又加高昌部,成为十部乐。在隋唐的七、九、十部乐中,分别汇集了中原汉族,东夷朝鲜半岛上的高丽、新罗、百济三国,南方的古代印度、柬埔寨、缅甸和南沼四国,西北的高昌、龟兹、疏勒、

  • 标签: 隋唐时期 十部乐 民族音乐 五弦琵琶 九部乐 音乐家
  • 简介:清代康熙至乾隆的一百三十馀年间(1662—1795),晋南(山西西南部)流行的主要戏曲声腔:一为本地声腔,即梆子腔(亦称乱弹);一为外来声腔,就是由江南传人的昆山腔。两种戏曲声腔在竞争中交流、发展,把晋南的戏曲演出推向了继元杂剧演出昌盛之后的又一个繁盛兴旺时期。但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说明问题的资料严重匮乏,导致此时期晋南戏曲发展的真实状况不易为人知晓。本文意在挖掘整理康乾年间梆子腔和昆山腔在晋南演出、交流的史料,梳理其发展概况,以及给后世戏曲带来的影响,对以往某些认识不够明确之处作些探讨。

  • 标签: 戏曲发展 晋南 戏曲声腔 述略 戏曲演出 发展概况
  • 简介:浪漫主义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发生在欧洲的一种思想运动和艺术运动.由于法国革命的失败,欧洲封建君主专政的复辟,浪漫主义者们"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席勒).所以浪漫主义者们强调想象、感情、抒情和侧重于内心刻画;由于不满现实,强调"回到古代"、"回到中世纪";强调"回到自然",描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题材上喜欢描写特殊的性格,如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的生活悲剧,异常的事

  • 标签: 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体裁 无词歌 艺术运动 声乐套曲 标题性
  • 简介:经文歌是欧洲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在巴罗克时期之前,经文歌作为最重要的体裁记录了西方音乐由单声音乐逐步发展成复调音乐直至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高峰的过程.同时也留下了西方音乐基础理论的最早的踪迹。本文在概括描述“古艺术”时期经文歌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逐步渗透,以及形成西方音乐基本理论的重要过程。

  • 标签: 经文歌 圣咏 奥伽农 狄斯康特风格 古艺术 定旋律
  • 简介:<正>《乐记》触及音乐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内容极为丰富。剖析《乐记》的思想,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史将有重要意义。自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问世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已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本文试图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音乐的特征、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功用(包括“乐”与“欲”的关系)、“德”与“艺”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包括乐与礼的关系)、音乐的阶级沦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乐记》的音乐思想,探讨其历史地位,提出管见,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 标签: 《乐记》 思想述评 音乐理论 音乐思想史 “德”与“艺” 历史地位
  • 简介:《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中最关键的命题“大音希声”不断的被注者予以新的诠释。由于不顾及《老子》的整体思想,这些诠释往往脱离全书主旨和作者本意,使人无从把握《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所在。本文通过对《老子》及其有关资料的研究,意在指出《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非乐,并对其它观点加以分析,兼与墨子的非乐思想比较。

  • 标签: 《老子》 大音希声 非乐 愚民 墨子
  • 简介:作为西方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前古典”(1720~1780)泛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之前并导向古典风格成熟的音乐实践。音乐史家用洛可可、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三个语词来描述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貌。Rococo,Galant,Empfindsamkeit这三个风格指称分别都有其语词的本义蕴涵及特定的风格所指。本文将这三个风格概念放在18世纪音乐文化的语境中进行释义与论述,通过梳理前古典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探讨了18世纪时代音乐风尚的特征和历史意义。

  • 标签: 前古典 洛可可 华丽风格 情感风格
  • 简介:<正>《乐记》是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文明和智慧、闪耀着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美学光辉的有着不朽价值的艺术思想遗产。尽管对《乐记》的成书年代有着两种传统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它是出自春秋战国之际的公孙尼之手,一种意见认为它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所编纂。正像《周礼》虽不是成书于西周时代,但它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西周时代的制度一样,我以为《乐记》所反映的基本上或大体上也是西周时代的音乐理论和音乐美学思想。《乐记》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已经有了朴素而正确的理解,它说:“故人不耐(能)无乐,乐不耐(能)无形。”“夫乐者,象成者也。”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形象。这是关于音乐艺术的形象性的最早的论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态的特点,是通过声音的运动(高低、长短、节拍、旋律)和声音的往复回旋,构成抽象的形象。音乐的形象,便是通过音响对欣赏者听觉的刺激,唤起的对作曲家所创造的形象的把握,它把欣赏者带进为音的世界所构筑的典型意境和典型情绪中来,从而搅动起欣尝者情感的

  • 标签: 现实主义 艺术形态 欣赏者 自然形态 劳动人民 音乐美学思想
  • 简介:<正>刘天华在短短的一生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国乐改进工作、放在民族乐器教学和创作上。他著述不很多,较重要的有:《我对于本社的计划》、《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除夜小唱>、<月夜>说明》、《梅兰芳歌曲谱·编者序》等;另外,当时他与其他音乐家联名发表的文章如《国乐改进社缘起》、《国乐改进社成立刊·发刊词》、《北平音乐界同

  • 标签: 刘天华 音乐思想 音乐学校 民族乐器 音乐家 执行委员会
  • 简介:<正>《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相传为左丘明作。其记述的史实以语为主,言论较为详细;以事为辅,事件较为简单,内容很象《左传》的姊妹篇。其中记载的中国早期音乐美学思想论题有着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国语》 春秋时期 左丘明 国别史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