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类的任何创造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都必须根据人类的自身需要来确定活动的意图,从而使活动的创造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活动,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批评意图,使批评导向目的。因此,批评意图的确立是能否顺利完成批评任务的重要因素。没有意图的批评或者意图模糊的批评,难以顺利达到批评的目的。

  • 标签: 批评家 批评活动 批评对象 批评动机 批评主体 期待视野
  • 简介:形式不等于形式至上形式与内容不能硬行切割。形式注重规则,虚构世界应该比真实世界更有秩序,但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比已经实现的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形式研究的目的在于创新。形式本身无对错之分,对形式的敏感是创新的前提,反常化的功能在于助人“复敏”。形式不完全受作者意图的支配,我们有时很难确定自己看到的“窗”还是“窗外”,而这正是形式研究的魅力所在。

  • 标签: 形式 内容 规则 创新 意图
  • 简介:本文从毛泽东的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两方面探讨了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为人民”的原则、鲜明的政治标准和推崇文艺斗争是毛泽东文学批评的核心现念。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实践则是革命领袖的社会政治批评与诗人的审美鉴赏式品评的矛盾统一.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和阐释,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 标签: 毛泽东 文学批评 批评理论 批评实践 文艺斗争
  • 简介:一、重新做一个读者刘春是当前最典型的诗人批评家之一,他有着近二十年的诗歌写作历程,是新世纪非常活跃的青年诗人。因此,当他从事诗歌批评时,在一种参照下,知道如何以同行的身份去理解诗人的创造,探索诗歌的标准,他的批评也就相应地更准确、更透彻。关于这一点,也是很多诗人批评家比学院派诗歌研究者更受诗人认可的缘故。有了那样一种自我参照,刘春懂得欣赏与推荐其他诗人,他知道谁是优秀者,也能从庞杂浩瀚的作品中看出什么是好的诗歌。

  • 标签: 诗歌批评 诗歌写作 刘春 青年诗人 自我参照 批评家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性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著名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诗歌、诗剧、短篇小说以及十几部长篇小说,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威塞克斯系列"的乡土小说,如《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威塞克斯地区独特的景观空间有着抽象的意义,并体现了思想之间的交锋,社会空间对异质空间无形的操控,个体空间的分裂。本文以小说《无名的裘德》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

  • 标签: 空间批评理论 《无名的裘德》 托马斯·哈代 空间
  • 简介:一、"反生活"的生态批评1980年代兴起的中国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如无特殊说明,下文"生态批评"一概特指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是继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又一热门的批评理论,近年来还在不断升温。然而我发现,越是在生态批评那种深具危机意识、

  • 标签: 生态批评 生活 困境 女性主义批评 中国当代 后殖民批评
  • 简介:在当代英美文学理论界,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其《文学原理引论》(1983年)一书而蜚声英美文学理论界,并以其睿智、诙谐的文风赢得了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因此该书自面世以来热销不衰,以至于哈佛商学院竟然把此书列为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各大学的英美文学系也将其指定为必读书,

  • 标签: 伊格尔顿 批评观 英美文学 哈佛商学院 文学原理 理论界
  • 简介:早在1994年就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文革’前的‘前实践美学’阶段,新时期的‘实践美学阶段’,现在又经历了‘后实践美学’时期。”①王元骧则把“后实践美学”、

  • 标签: 王元骧 实践论美学 后实践美学 批评 当代美学 新时期
  • 简介:<正>虽然就历史而言,文学批评早已存在,但直到十九世纪,它还只是一种兴之所至的非正式写作形式,在这种写作中,人们仅仅考虑随时发表一些议论,它还没有成为一个专业或者一门学科。今天,人们则有充分理由认为,“二十世纪是批评的世纪”,正象雷内·韦勒克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撰写的《文学批评》辞条所概括的:“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韦勒克所说的自觉意识,应该被理解为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 文学价值 自觉意识 韦勒克 世界文学
  • 简介:<正>电视剧是电视艺术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电视传媒或电视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中国电视剧更是当代中国堪称"第一"的叙事艺术、绝对的主流文化,它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在新兴的电子传播技术催生下产生的新型的、雅俗共赏的大众型文化样式。电视剧所具有的这种很高的文化地位与东方文化传统及当下文化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如与东方传统

  • 标签: 电影史 电影研究 文化工业 文化批评 东方传统 电子传播
  • 简介:一就徐刚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他的学术兴趣和关注点十分广泛,举凡电影和文学的评论研究均有涉及。纯文学之外,对于诸如科幻小说、青春文学、官场写作与武侠传奇等等类型文学也都有论述。总体上看,他的文章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繁复”二字。说其“繁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章常常不免反复而兼重复,他会围绕一个核心理论问题前后左右、“不厌其烦”地加以辨析和梳理,直到让你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下他的观点为止。另一方面,这也是他的学术表达上的迂回战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表达背后,是他朝向某个中心议题的不同方面的同时出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徐刚 文本化 对话 历史 评论研究
  • 简介:李建军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似乎有’些异军突起的样子,多少有些令人讶异的性质。李建军的小说“病象研究”,从创作者、研究者、读者接受等多维角度,改变着人们目趋钝化的顺势的艺术感觉状况,顽强地反证着侧重于温吞水式的主流批评话语的尴尬和错谬。仅此一端,李建军从微观修辞进入文本的实证主义批评方式,就足以给当代文学批评史留下深刻的记忆。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人文精神 体性 文学批评史 读者接受
  • 简介: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经历了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大地、森林、湖泊乃至空气和大气层都遭到了巨大的损坏。绿色的生态文明时代呼之欲出,这不仅是对世界性生态危机日益加重的回应,也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模式的一次变革。由生态文明反思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文学是人掣’的这一传统理论在21世纪需给予新的理论演绎和阐释。

  • 标签: 《论“文学是人学”》 生态批评 重读 人类文明 文学的本质 工业文明
  • 简介:一有文学就有批评,自古亦然。文学与其批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批评是文学事业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借助于批评,文学在社会中伸展开来。建安时曹丕是诗人,同时又是文论家,他的文论史上划时代的《典论文》就是“建安风骨”的张扬;西晋诗人陆机的《文赋》更是建安以后诗歌抒情化方向的深入拓展。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也没有忘记批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为评介“清真”诗风的千古绝唱。然而到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情况:似乎不会也无能于文学创作的人才会去“批评”文学;批评家象“看守”,文学则是其监视对象,偶有赞誉,也常令文

  • 标签: 大诗人李白 建安风骨 文论史 文论家 典论论文 曹丕
  • 简介:小说的阅读,总是要先弄清楚作者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最后又是如何结局的。一般说来,时间是小说最重要的结构维度。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温说:"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

  • 标签: 苏童小说 空间叙事 鲍温 结构维度 秋仪 陈家花园
  • 简介:周蕾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华裔批评家,立足于中国文学、电影与文化政治的现实,自由出入于各种理论话语之间,以其犀利的文风、尖锐的批判意识和丰厚的理论素养,开启了一种边缘论述,挑战了理论权威的主导性和普适性。本文从三个方面抽样评述周蕾边缘论述的展开路径,即"男性的边缘:女性视野下的现代中国"、"帝国的边缘:第三空间内的香港文化"、"文字的边缘:文化翻译中的当代电影"。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妇女在现代中国与西方对话中的主体性地位,揭露了以西方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心态中的权力关系,论述了"文化媒介"所带来的"文化翻译"问题。周蕾打通文化隔阂、地域界限和种族区分,努力勾画并批判当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偏见,恢复中国文学和文化复杂的主体形态,展示了跨文化探讨的独特魅力。

  • 标签: 周蕾 理论批评 边缘论述
  • 简介:<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4年第2期)发表陈伟《文艺批评要旨》,说:近代批评实际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把作品作为客体知识的对象,对它进行注释、释义,为欣赏者作导读.其二,把作品作为自己各种思想的缘起物,重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向欣赏者灌输作品的信息观念或某种普遍意识.

  • 标签: 阐发性 释义 文艺批评 上海师范大学 理解的多样性 欣赏者
  • 简介:<正>西方现代批评的总特征是摈弃传统的外部实证批评,热衷于内部批评,从文本入手,从语言入手,透过表面现象探究“故事下的故事”,或者说通过显意了解到隐意.因而,现代批评特别重视对文本的阅读,阅读成为批评的第一重要步骤,阅读是否得法决定批评是否成功.现代批评的各个流派都有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各派的侧重点不同:形式主义批评的阅读视点注重于文本的形式;文体批评把注意力集中于文本句的、词、音的形和义的修辞特征;而精神分析批评在阅读过程中侧重于意象产生的幻觉和字

  • 标签: 子题 阅读方法 主题 作品 文本 普鲁斯特
  • 简介:文化批评批评的国际化王宁近十多年来,由于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当代文学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以直觉印象为出发点的感悟式批评依然在很大的读者范围内受到欢迎,批评的指向或者是作者或者是文本本身,批评实际上仍未摆脱简单的作品评点或...

  • 标签: 文化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批评 “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