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目前,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盛行的民族精神,已经从内地转移到了沿海地区。澳大利亚精神不但体现在黄金海岸的房地产开发商、拜伦湾悠闲的冲浪者,或者杰拉尔顿的龙虾渔民身上,也体现在首府城市的普通郊区居民身上。

  • 标签: 冲浪 房地产开发商 民族精神 20世纪 19世纪 沿海地区
  • 简介:1923年11月20日,纳丁·迪默(NadineGordimer)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矿城斯普林斯镇。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人。迪默先在特兰士瓦受教育,后来在约翰内斯堡的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就读。她未曾在南非以外长期居住,但在非洲、欧洲和北美洲有过广泛的旅游,而且许多次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广泛 兰德 创作 身份 约翰内斯堡
  • 简介:沙博,原名SidneyShapiro,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耶鲁大学,中国籍犹太人,翻译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职务。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9岁。

  • 标签: 沙博理 终身成就奖 回忆 全国政协委员 宋庆龄基金会 圣约翰大学
  • 简介: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据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据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据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等待多》(WaitingforGodot)一剧的时间记忆混乱历来是一个谜,本文借鉴叙事学中的"不可靠的叙事者"这一概念,论证该剧隐含了一个"不可靠的剧作者",正是这个"不可靠的剧作者"为戏剧设置了错误的、人为的时间框架。这样的"不可靠的剧作者"的认定符合该剧的元戏剧身份,而就贝克特而言,创造这样一个"不可靠的剧作者"具有普遍的伦理、认知与美学意义,同时强化了该剧的"局部"旨趣:对于戏剧三一律的戏仿和对于严重依赖时间维度的大叙事,尤其是基督教救赎叙事的戏仿。

  • 标签: 《等待戈多》 萨缪尔·贝克特 叙事学 大叙事 戏剧
  • 简介:<正>列夫·维茨基是苏联早期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维茨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这一著名论断。实践证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茨基对现代教育的重大贡献。

  • 标签: 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 促进作用 最佳期 促进性 儿童发展
  • 简介:语言形式不仅有任意性特点,也有理据性的特征。语言的据性不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层面,也存在于语篇层面,语篇层面的据性来自于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语言语境都对语篇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 标签: 理据 语境 语篇
  • 简介: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即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本文对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据从心理扫描模式的转换、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共同作用、象似原则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共同作用三个侧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英语语法隐喻所具有的语篇简洁功能、语篇衔接与展开功能以及语篇客观化功能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英语语法隐喻 认知理据 语篇功能
  • 简介: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译者为中心,以多维度适应和选择为原则,以三维适应选择转换为方法研究翻译。雅各英译《道德经》在身份角色、社会环境、翻译目的和翻译原则与方法等多方面多维度作出适应和选择,并突出表现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维的适应选择转换,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道德经》有高度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 标签: 适应选择论 多维度适应选择转换 理雅各 《道德经》
  • 简介:本文对比研究了《习近平谈治国政》的中、英文两个版本,通过对专题、目录及注释信息等的翻译进行分析,旨在发现政治文献外宣翻译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应借鉴的处理方法,以期对将来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 标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政治文献 外宣翻译
  • 简介:在2013年第8期和第10期《英语世界》里,我们分别写了写翻译家林语堂和刘尊棋,其着眼点皆与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有关。在助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方面,还有很多翻译家也颇值得介绍,沙博先生即其中之一。“沙博”系英文姓名SidneyShapiro之绎译,寓意“博学明理”。读“沙博”之前二字(即“沙博”)时,脑子里不期然蹦出“撒播”一词,再联想到先生之人生“主业”(即将中国文学译介至英语世界),本文标题因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 标签: 中国文学 英语世界 沙博理 翻译家 文化“走出去” 印象
  • 简介: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的深层机制,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从思维角度去研究标示语是一种研究根源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挖掘语言的本质,更好地认知语言特点,找到翻译的据。本文旨在从中英文思维差异的角度来探讨中英文标示语,以期对这一特殊语体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对二语习得与教学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思维差异 标示语 认知 翻译理据
  • 简介:在现代语言学界独树一帜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被国内学者争相运用于语篇分析过程中,但进行汉语语篇分析的尝试并不多见。本文是运用M.A.K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功能对汉语宋词体情诗《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进行功能语篇分析。从人称代词、语气、情态、及物过程、主位结构、衔接等方面对该语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一方面检验了系统功能语法对于汉语研究的价值,同时也为汉语情诗这一独特语篇的分析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 标签: 语篇 纯理功能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 简介:文化负载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历史形态、文化意蕴、生态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如今中国与世界交流往来频繁,文化负载词更是在中外交流中得以彰显.准确恰当地翻译文化负载词不仅是我国对外合作交流的需求,更是树立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习近平谈治国政》英译本为研究语料,着重分析脚本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即构建与源语相似脚本、去除源语标记脚本、引用目的语标记脚本、增补目的语脚本、省略源语脚本与整合源语脚本与目的语脚本.

  • 标签: 脚本理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 简介:本文运用维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探讨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1982,1985)与Swain的输出假说(1985,1993)对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运用维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他们的分歧可以得以解决。维茨基认为人类高级思维功能建构于社会、文化、历史和教育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相互交流编织成的网,一个由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辩证统一体。所以,根据维茨基的理论,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的相互作用引起二语言的发展。

  • 标签: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社会中的相互交流 二语习得
  • 简介:中国文学作品中概念隐喻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渊源,如何将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概念隐喻传达给译文读者,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美感享受是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而,从翻译美学的视野研究譬如《水浒传》之类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概念隐喻英译意义非凡。

  • 标签: 概念隐喻 翻译美学 文学作品 翻译
  • 简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比电影《音乐之声》中DoReMi歌词及其若干汉译所实现的语言功能,探讨了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译文在传达原文文本的三大纯功能方面的缺失,证明了三大纯功能在译文评价中的作用,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翻译评价与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 标签: 三大纯理功能 翻译评价 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