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乡村春晚近年已成为引人瞩目的全国性公共文化现象。围绕乡村主体性与文化自信问题,连续三年浙江丽水乡村春晚田野研究表明,乡村以'春晚'形式登上'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舞台,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乡村春晚在展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有着强大内生动力同时,也昭示了农民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型方面的自觉性和主体性,而舞台上下妇女和儿童突出角色,则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性别解放成果。乡村春晚这一遵循'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方法发展起来文化现象,诠释了国家与乡村之间精神纽带重新连接、村庄主体性回归、农民文化自信和对全面小康生活追求、以及党和政府在重建乡村文化领导权和引领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以农民自娱自乐为主文化形式,也彰显了文艺业余性、大众性和非商业性特质。

  • 标签: 乡村春晚 乡村主体性 乡村文化 乡土文化复兴 文化自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乡村发现》是湖南卫视一个品牌节目,也是湖南这个农业大省省级电视台中唯一一个农村栏目,自1995年5月创办以来,它一直是湖南台最有观众缘、最受观众信任名牌栏目之一。《乡村发现》曾连续五年获省政府新闻奖名栏目奖,它是湖南省惟一一个年年在全国拿金奖、捧金杯专栏;主持人李兵也荣获过“范长江新闻奖”、“金话筒金奖”以及“观众青睐奖”、“农民信赖奖”

  • 标签: 《乡村发现》 农村新闻 “范长江新闻奖” 采写 湖南卫视 农村栏目
  • 简介:文章以深入调查和研究个案为基础,观察在中国乡村社会整合形态发生转变历史节点上,广播如何通过影响农民场景融入,来推动乡村社会重新整合,尝试发现和解析广播与乡村社会变迁在社会整合层面上基本规律,进而展望在乡村社区化转型诉求下广播作为社区媒体推动乡村社区整合潜力。

  • 标签: 广播 乡村社会 融入 社会整合
  • 简介: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农民宣讲团组织者、组织过程、宣讲者、培训者访谈资料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个体农民文化传播实践,既是一个被引导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在这个过程,政府一方面对农民文化生产与传播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农民作为演讲者自身,从个体主义视角,对乡村文化进行再生产与再传播,在乡村文化再生产与传播实践过程,形成了显性制度引导和隐性个体文化传播实践之间合作与冲突。这种合作与冲突,也构成了乡村基层治理一种新路径。

  • 标签: 乡村治理 乡村文化 生产与传播 农民 宣讲团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维永
  • 学科: 文化科学 > 传播学
  • 创建时间:2020-09-29
  • 出处:《文学欣赏》 2020年第6期
  • 机构:[按语 ]为了及时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作协 2020年 7月 15日召开的、“ 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精神” (继续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响应“ 发扬乡村题材写作的优良传统,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新人、书写新史诗” 、书写新时代“ 农村新创业史的号召” ,我们河北信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文学家》杂志社,《文学世界》杂志社与河南作协携手特以出版了,这套新时代农村题材创作丛书。首卷为中国作协会员、南开大学河南校友会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小说学会三等奖、《小说选刊增刊》三等奖、《河南省地方史志》三等奖获得者、 1979年 7月参加大考过省定线后回家务农,被生活所迫开始乡村题材文学创作、到 1987年 10月 18日才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文艺百家报》上发表小说处女作、现已 60多岁的知名老年作家杨维永先生的、新时代长中篇乡村题材作品 5部曲《乡村人物志》载于 2020年 7月出版的《文学欣赏》第一期、《乡村人事录》载于 2020年 8月出版的《文学经典》第三期、《与乡村文学同行》载于 2020年 9月出版的《时代作家》第一期、《乡村文学达人游记》载于 2020年 8月出版的《文学世界》第六期 、《乡村文学人影像视频集》载于 2020年 10月出版的《文学家》第一期中华文教网。以飨全球华人读者,并以此助推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新高潮,为中国乡土文学的持续良好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叙事是影视创作重要手法,在乡村纪录片创作得到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土乡村纪录片是纪录片中重要类型,但它在叙事题材上存在同质化、宽泛化,在叙事视角上存在偏向化、单向化,在叙事结构上存在单一化、复杂化,在叙事内容上存在模式化、夸张化等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期促进本土乡村纪录片创作水平提高。

  • 标签: 本土乡村纪录片 叙事创作 批判性分析
  • 简介:近年来,报刊越来越时尚化.这里所谓"时尚化"有多方面的含义,如报刊本身包装越来越时尚化,各种时尚现象成为报刊内容,报刊对时尚现象进行文化批评等,对时尚传播起到了一定引导和批评作用.

  • 标签: 报刊出版 时尚文化 文化批评 消费主义 知识资本
  • 简介:新闻报道到底能不能发议论呢?这个学术问题在五十年代初期曾有过争论,一方认为新闻是客观事实报道,议论是作者主观东西,要不得;另一方则认为两者是对立统一,事实由于有了议论而发光生辉,少不得。直至今天,这个问题似乎认识仍不一致。据说有人就这个问题请教于在胡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多年《人民日报》记者商恺同志,看看乔木同志对此

  • 标签: 人物通讯 新闻报道 客观事实 胡乔木 学术问题 《人民日报》
  • 简介:从广义上说,各种视觉文化接受过程都是图像消费,图像以其具体、直观、感性、透明和直接符号性特点在接受上对任何视力芷常的人都没有障碍,各种地域、国家与语言附加值都可以退隐到图像背后,图像自身可以向人们娓媚诉说。不必是语言,也不必是文字,图像自身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因此,图像消费跨越了地域、民族、国家和各种文化圈层疆界,把原初信息带到读者面前,穿透了文字编码重重帷幕,让自然之光照亮一片缩微景观。

  • 标签: 图像 消费 新闻传播 视觉文化 接受过程 符号性
  • 简介:近日,方舟子对于韩寒作品存在代笔情况进行质疑,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网络争论。网络公众用各种方式发表反对与支持意见,许多社会名流也纷纷发表观点,一时间,方韩之争吸引了大范围网络围观和无数媒体报道。因为信息不对称、价值观冲突和多元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网络争论,从来并不鲜见,事件本身并不十分复杂,就像很多文人之间笔墨官司一样,方韩之争只是其中一例而已。但是由于粉丝文化存在,当事双方都拥有众多粉丝,所以才形成蔚为壮观文化事件。

  • 标签: 社会沟通 理性价值 文化事件 信息不对称 价值观冲突 利益冲突
  • 简介:<正>语病,本来是指不符合语法规律而造成语言不通畅、影响准确表达语意毛病,即语法毛病。我们在播音业务借用这个概念,则是指那些不符合体裁内容、文字特点有声语言表达上毛病。譬如新闻体裁语体特点反映在播音上,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朴实紧凑、清新明朗、干净利落,不论你新闻播音具有哪种表达特色(宣读、讲述或其他),都应该具备这个基本、符合内容与形式要求语言表达素质。

  • 标签: 语病 语言表达 新闻播音 准确表达 播音员 内容与形式
  • 简介:舆论引导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机构成,如何把握舆论引导度,是一个在社会治理实践需要加以破解课题。本文从舆论引导发声力度、传播强度、持续频度、信息厚度等度体现入手,通过分析舆论引导价值向度、意见宽度和话语温度三重结构与功能,提出了把握舆论引导中度基本策略。

  • 标签: 舆论引导 把握
  • 简介:一般说来,画面语吉。与人物语言共同构成了影视语言有机整体。影视剧中的人物冲突在人物对白可以反映为表示不同意、争执、威胁等话语。根据我们对影视对白文本分析,对对方的话表示反驳是出现频率非常高一种言语行为,反驳大量地存在于自然对话(武瑷华,2008),也是表达人物观点、看法重要手段。下面我们将对影视对白反驳话语进行分析,同时也希望进而能够了解现实口语的话语特征。

  • 标签: 影视语言 言语行为 对白 人物语言 话语特征 文本分析
  • 简介:谁在说:历史洪流普通人关于历史,历来有正史/野史、“典范史”/“边缘史”之分。对于历史表述,典范史往往依据“自上而下”研究视角或是精英史学历史观,只有那些放在国家、民族等政治框架下有意义地区性、个人性事件才会被其所叙述。而另外一种史学观点则认为,真实历史,不应只有“典范历史”声音,还应包括“边缘历史”声音。它认为在“自下而上”看待历史同时,

  • 标签: 口述历史 叙事学 视阈 “自上而下” 史学观点 自下而上
  • 简介:在互联网已演进至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微时代”,传统媒体更需要借助“微创新”力量,努力在不断试错、迭代、发展巾,推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 标签: 传统媒体 创新 互联网 客户端 新媒体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