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佛教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在中国、在亚洲地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可资利用的价值,这是当代宗教学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佛教不但具有号称“甚深”的宗教义理,而且还包括了“法门”繁多的修持方法,正是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内容,在现代科学文化的反思中显示出了独有的文化价值。

  • 标签: 心理学价值 佛教文化 宗教信仰 资源优势 意识形态 社会精神
  • 简介:陈兵教授的新著《佛教心理》,即是一本对佛教“心学”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的专著。作者详细介绍了佛法有关心理现象、深层心理结构、心理过程的理论,探讨了心理与生理、行为、环境的关系,更涉及佛教关于认知、人格、情绪、心理健康、心理治疗、死亡心理、管理心理、教育心理、艺术心理、犯罪心理等理论。最令人瞩目的是,此书还详尽总结了有关禅定心理

  • 标签: 心理学 佛教 出版 “心学” 心理现象 心理结构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已渐被中国古文明及人文习俗所接收,成为至今仍对中国民众思想、生活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影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

  • 标签: 佛教 中医心理学 精神修养 养生理论
  • 简介: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中,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 标签: 公案 元认知 我执 法执
  • 简介:盖建民与何振中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传统中医脉学体系是道教内丹功法构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传统中医学对奇经八脉的认知。道教内丹炼养术对传统经络学说的完善、发展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仍不失其医学思想价值,是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精蕴。

  • 标签: 内丹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传统中医 道教医学 现代性意义 大学学报
  • 简介: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 标签: 人文地理 道教 道教地理学 古代科技 地理学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一直处在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佛教一方面要捍卫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的生存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的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三教关系的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的佛教历史为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本迹史观的立场对三教关系所作的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三教关系的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的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圣经和教会官方都没有断定胚胎是人,但都要求将胚胎象人一样对待;天主教内学者们在胚胎何时是人这个问题上观点并不一致,理由各异。天主教视阈中要求尊重胚胎的理由也许不能为世俗学者所接受,因为其话语体系、理论基础和问题视角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的对话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 标签: 天主教 胚胎
  • 简介:本迹史观是古代诸多佛教史家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非常独特的佛教历史理论。在佛教本迹史观的视阈下,释迦牟尼佛本来在非常久远之前就已经发心、修行乃至成佛、度化众生、示现涅椠,其后经过无数次的示现,直到今人所知的释迦牟尼佛再次示现成佛,在世间建立佛教,弘传佛法,由此说明佛教的历史极其久远;随着传播地域和时间的推移,佛教生存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佛教的面貌也不断改变,佛教的法运兴衰交替,这一切都属于无常之迹,与佛教所说湛然常存的的真理并不矛盾,而无常之迹恰是湛然常存之理的显现和证明;佛教历史之迹尽管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无非是佛法理本的显现,绳之本迹史观,佛教历史可谓理事相合、体用兼备、权实相摄,整然有序。

  • 标签: 本迹史观 佛教史家 高僧传 无常
  • 简介:民国时期,佛教界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有强烈的入世倾向。厦门南普陀寺创办的《现代僧伽》杂志是当时众多宣扬佛教改革刊物中的杰出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现代僧伽》的发起人、编辑者皆是改革派人物,其创刊目的也是为了推动佛教改革。从刊发的文章来看,佛教改革的急迫形势、佛理的革新与僧才的培育等都是《现代僧伽》极力传播的内容。

  • 标签: 民国 佛教改革 现代僧伽
  • 简介:由海波撰写的《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开春再版。全书共25万字,结合死亡研究的特点布局谋篇,整体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结合的研究方法,局部采行社会学、心理、考古学等学科进路,以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历史过程为纵轴,以死亡学的基本出发点为横轴,把死亡还原到实存领域来看在中国佛教死亡观的建立、发展及影响。

  • 标签: 中国佛教 死亡观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年 布局谋篇 社会学
  • 简介:孔汉思和秦家懿在《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把世界主要宗教分成三大河系:其一是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其二是印度宗教,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其三是远东宗教,源于中国,其中心形象是圣贤,是哲人宗教。该书对三大宗教河系特点的概括尚需商榷,但将源自中国的宗教列为三大河系之一,是颇有见识的。 

  • 标签: 中国宗教 文化模式 宗教学 亚伯拉罕 伊斯兰教 先知预言
  • 简介:组织边界问题作为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关系到组织活动的效率及组织成长。从人类学的族群认同理论出发,结合当今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组织边界的讨论,将组织看作族群来展开研究,不仅能够对组织边界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而且能够丰富组织边界研究的理论,从而弥补人类学在组织边界研究领域的缺失。

  • 标签: 族群 组织边界 认同边界 人类学
  • 简介:4.3.教制创设之伦理学分析从两千年来教会发展和成长的历史形态看,组织化教会历经过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演化阶段,即,由靠手写的信函联络地中海沿岸的各地方自行管理的小教会,到建立以罗马教会为中枢的高度组织化的中古公教会。这样的格局也可以从遍布意大利境内的宏伟壮观的公教会各类大教堂获得印证。更重要的是在325年由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召集的史上第一次世界主教会议,首次以公会议的形式就信仰教理确定准则和原则,以厘清因着教会在帝国境内迅速发展后带来的教义争

  • 标签: 伦理学原则 马丁·路德 信义宗 路德神学 神学思想 新教
  • 简介:本文试从宗教地理学的学科进展史、传统研究范畴和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入手,论述了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主题。认为宗教地理的研究包括传统的人文地理学方面和新的文化地理学、社会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研究课题有宗教与空间、宗教与神圣空间、宗教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及新的宗教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倾向。

  • 标签: 宗教地理学 研究内容 发展动态 学科建设 宗教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 简介:我们生活在人们对任何事物不再确信无疑的时刻,我们原本担忧的很多有关信仰的问题,真的全都发生了,所以,这个世界异常清醒,又异常困惑与混乱。所以很多人幻想能够追回人类的那种虔诚与执着,逃离金钱与物质的桎梏,即使是游戏,也要有道义的限制;关于自

  • 标签: 生命伦理学 恩格尔哈特 基督教精神 道德神学 金陵神学志 基督教神学
  • 简介:王文东在2007年第4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论民族宗教伦理学学科的确立》。文章提出,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现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宗教伦理学包含对民族宗教伦理的实体结构、主体结构、价值结构和规范结构四个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宗教伦理学 民族社会 人文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体结构 价值结构
  • 简介:儒教问题的争论,是事关文化建设与民族记忆的大问题。无论名称如何,存在一个儒教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舍此无以解读中国历史。自历史言之,儒教传统一方面与政治结构相融合,镶嵌于政治结构中,另一方面镶嵌于以宗族、家庭为代表的宗法制度之中,所以方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在价值多元、宗教多元背景下,丧失正统地位及政治扶持的碎片化的儒教该如何应对世俗化、多元化的社会?儒教是否只能以碎片化的状态进入当代?在原有的载体崩解之后,作为弥散型宗教的儒教,需重新寻找“挂搭”之处,或者以他体为体,或者以自体为体。实践中,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以儒教自身“被发明的传统”为体;2.以儒教为基础的新兴宗教为体;3.以其他制度宗教为体;4.以儒教为公民宗教。在儒教凭借各种载体复兴之外,以儒教为公民宗教的设想,长远看来,或许是较为可行的方向。

  • 标签: 儒教 儒教游魂说 儒教复兴 公民宗教
  • 简介:天文学家哈勃1929年用望远镜发现了著名的“星体红移”现象,证明宇宙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膨胀。这证明早期的宇宙一定比现在更密;越早期的宇宙,其密度就越大。

  • 标签: 宇宙观 现代物理学 生成论 老子 天文学家 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