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江苏神学院位于南京的东郊,掩映在一片茂盛的绿林之中。学院的前身是1998年成立的江苏省基督教圣经专科学校,多年来为江苏教会培养输送了大批急需的教牧人才。2012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学校实现“专升本”,更名为“江苏神学院”。如今,学院拥有3个本科班、2个大专班、2个教牧大专班,在校生300多人。

  • 标签: 神学院 江苏省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 专科学校 1998年
  • 简介:王文东在2007年第4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论民族宗教伦理学学科的确立》。文章提出,民族宗教伦理学是跨界于民族宗教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具有应用性质的人文学科,旨在研究和解释民族宗教伦理现象和规律的本质,并且根据民族宗教伦理提供认识和反思民族社会善、恶价值的标准和基本方法,因此它既是民族宗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宗教伦理学包含对民族宗教伦理的实体结构、主体结构、价值结构和规范结构四个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宗教伦理学 民族社会 人文学科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体结构 价值结构
  • 简介:佛学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学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学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知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学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学,不承认佛学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学是闲人之学,认为佛学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 标签: 佛学 物质观 应用学科 精神寄托
  • 简介:“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当前和今后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战略方针和基本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和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证作用。

  • 标签: 反腐倡廉 制度建设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标本兼治 惩治腐败 防治腐败
  • 简介:有关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哲学等交叉学科,虽说有的在古典时期已经有所建树,但其真正被人们作为综合研究的方法加以运用,来注意宗教的真正特性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职能、意义,从而使这些旨在探研宗教的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则是19世纪以后之事。而对中国来说,这些门类的开发,起步尤晚。除少部分外,大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真正崭露头角。本文希冀能够借助学术上的扫描,来展示国内在这些研究领域内的丰硕果实。若有错谬浅陋之处,还望大家厘正。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宗教学 交叉学科 社会生活
  • 简介:本文概述了"神学思想建设"自1998年发起至今十余年以来的历史过程,总结了神学思想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对中国教会的积极作用,并对神学思想建设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 简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和造就了一方的宗教。中国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及广大农业社会的基础孕育了一个可爱和善良的民族。中华民族最多人口的汉民族子孙世世代代居住在母亲河——黄河、长江的周围,依靠它的灌溉,一茬茬庄稼的收成,维持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及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有了自给自足的可能,就不需要对外扩张和掠夺,只要抵御外敌和周围国家的臣服,就可关起门来“长治久安”。在这块“热土”上产生了道教。

  • 标签: 道教 现代 农业社会 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 社会关系
  • 简介:佛教自身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中国佛教兴衰存亡的根本内因,重点是以戒为师,大力加强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三学根基上的道风建设

  • 标签: 中国佛教 道风建设 内因 自身
  • 简介:上海玉佛寺是国内重要的禅院之一,因为地处繁华的改革开放大城市上海而名闻遐迩。玉佛寺多年来本着人间佛教的理念,努力探索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道路,关心社会,重视文化建设,致力于把悠久而深厚的佛教文化同现代化大都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古老而年轻的佛教服务于上海和华东的人民福祉。

  • 标签: 佛教 玉佛禅寺 文化建设 上海 仪式 网站
  • 简介: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 标签: 宗教道德 道德建设 社会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教义
  • 简介:谦卑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带有规范化的文明现象,一种潜在的、在人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深度和生活态度。中国不少这样的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满遭损、谦受益”等就是一种谦卑的表达方法,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涵容着这种传统文化底蕴。谦卑,一直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延伸,但在面对时代变迁的同时,

  • 标签: 中国 受益 精神文明建设 土地 会所 规范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活力持续增强,人们的道德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电带来了道德建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第一,要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 标签: 道德建设 社会结构 改革开放 经济活力 道德素质 利益格局
  • 简介:佛教文化在当代受到来自于内部自身基础不够稳固,外部当代科学文化的挑战之二种阻碍。怎样解决这一问题,以挑明佛教与人生、佛教与社会、佛学与思想等方面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操作内容。认为佛教文化要发展,就要变革,变革就是建设。以寺庙建设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文字宣传工作,树立端正的僧人形像。让佛教文化面向大众,办好佛教刊物,注重社会效益

  • 标签: 佛教文化 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 寺庙 僧人 旅游业
  • 简介:姚民权同工的《我国神学思想建设刍议》一文,既强调了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重要性,又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教会神学思想建设"滞后"的原因,并就如何进行神学建设,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虽为"刍议",但不失深刻。神学思想建设是"自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一个健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神学思想的指导,要想"传好"、要想办好中国教会,可能并非易事。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国教会 神学院 基督教 社会主义社会 重要性
  • 简介:苏曼殊近代岭南籍高僧,一生身无所寄,四海为家,倾向民主革命,多与革命党人来往,有人称其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启蒙者和一代文坛奇才”。近代中国佛教风雨飘摇,苏曼殊袈裟披肩,与章太炎共撰《儆告十方佛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两文,以企对颓败的晚清佛教有所警觉。这两文是曼殊目前所存文稿中最为鲜明地表达其佛教思想的论述,既有他对晚清佛教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状况的批判,更有对社会排佛言论的痛斥,不论是猛烈抨击佛教界内部的腐败,还是驳斥社会人士对佛教的偏见误解,皆表达着一种拯救佛教的强烈使命感。

  • 标签: 苏曼殊僧制 护教近代佛教
  • 简介: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 标签: 道德建设 《坛经》
  • 简介:从圣经启示、信仰传统和教会历史实践来看,中国教会的"三自原则"都具有很强的教会性、教义性和神学性。这表现在:三自原则是上帝的启示和教会历史实践的统一,是教会地方性与普世性的统一,是教会现实性与终极性的统一,是办好教会与教会性的统一,是爱国与爱教的统一。只有坚持三自原则,中国教会才能迈向荣耀的教会。

  • 标签: 三自原则 教会性 教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