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5
/ 2

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

马盆琼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中学 657000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这给每个家庭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学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心理不平衡愈显突出,从而产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既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活泼地发展,又给社会进步带来了的隐患。作为一名基层教师要用爱心、行动关爱留守儿童、感染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用师爱激发留守儿童成人、成才,让充满爱的教育真切构建起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共性:父母为了生活背井离乡,把他们丢给了老人;为了节约话费,应付了事打个电话,甚至好几年不回家。中小学时代正是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很容易发展为两个极端,有的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也有的孩子变得异常坚强和勇敢。在十几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中,我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生”。

  1. 缺失亲情,性格叛逆。

留守儿童经常见不到父母,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抚慰与关怀,他们情绪上焦忠紧张,暴躁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如有名学生,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寄住奶奶家。奶奶年老体衰,无力管教,放任自流,导致该生抽烟、喝酒成瘾,沉迷网络,性格暴躁,经常打架斗殴,上课时为所欲为,老师对其批评教育,他顶撞老师。与家长多次沟通无效。像这样的学生,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无能为力。

  1. 道德沦丧,品行败坏。

父母外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许多家长在心理上对孩子有愧疚,就以金钱来弥补,导致他们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任自流,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不良行为比其他儿童更为突出。如初二的一女生,今年才14岁,但抽烟、喝酒、化浓妆,赶时髦,上网打游戏,经常向别人借钱,向父母要钱,家长不给就以不读书相逼,家长无奈也只能尽量满足。

  1. 家教缺失,厌学弃学。

许多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也没读过什么书,同样能打工挣钱,自己长大了也可以外出挣钱,“读书无用,打工有钱”,书读得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还给孩子灌输“等你长大了,带你去打工”的思想,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学习动机、厌学弃学;不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加之孩子没有父母的约束,学习无人过问,渐渐养成厌学和惰性的习气,学习变成了累赘,学校变成了免费的托管所。

四)重养轻教,推卸责任。

很多家长重养轻教,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老师,学校托管,老师兼任保姆,甚至有些家长还把生活费转给老师,让其帮孩子管钱,孩子们长期缺乏家庭监管,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心目中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不爱学习、不关心集体,不守规章,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仅仅靠老师的教育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监管缺失,早恋成风。

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亲情,缺乏安全感,他们努力寻求保护,另一方面监管缺失,他们行为自由,行事懵懂,早恋成风。如初一的一女生,父母均在外打工,家中无人照管,独自一人在家,由于无成人监管,经常随意旷课。据同学反映她经常住一男生家,同学和我也屡劝不止,,班主任多次联系家长无效。这种情况,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无奈,也很被动。

六)监管不力,存在隐患。

在经济利益的诱感下,家长把孩子无情的扔给了老人。但留守家中的老人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思想观念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其实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特殊产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吃饱和穿暖已经不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敌人,心灵的呵护才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我作为一名基层教师,面对身边的留守儿童,我坚信: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在教育工作实践中,面对这群留守儿童,我主要以下几个层次践行自己的“留守准则”。

1)、用爱浇灌,以心培养。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 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

2)、尊重以先,以情传意。

农村留守儿童也拥有被尊重的权利。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私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处,以诚相待

“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4)、因材施教,以心励志。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我们应当充分地相信他们,教育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在他们失败时,以坚信的口吻,鼓舞他们;在他们成功时,以真诚的态度,祝贺他们。让他们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感到你是一个可亲近的大朋友,这将会带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不怕出错,不怕走弯路,奋起直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留守儿童又何尝不是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

总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家庭

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协作。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