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临床中胸痛评估、诊断流程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急性胸痛诊断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A组患者接受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诊断,B组患者接受常规诊断,对比两组患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的确诊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科急性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手术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脾切除加断流手术患者7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手术患者治疗中,其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机体快速恢复,对减轻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硬化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脾切除术 断流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对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中行脾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对照组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3/d),同时,静脉点滴复方丹参(16ml/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腹腔引流液量、导管留置和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结果治疗组血栓形成率约为3.1%,对照组血栓形成率高达36.7%。结论经脾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是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术 断流术 门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郑州东三环下穿隧道在C11段部位下穿D3000mm正在运行污水管道,由于该管道承担郑州市40%左右的排污量,为了保证东三环下穿隧道在建设期间对该污水管道不中断,最终采用了临时超越和永久改迁的施工技术,本文以该工程为例总结了D3000mm污水管在不断流情况下改迁施工技术可以作为类似工程借鉴。

  • 标签: 市政污水 管道改迁 超封堵气囊 水下作业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中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病患76例并将其记为观察组,另根据随机配对原则选取76例在医院体检中心检查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分别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并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白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占比偏高、淋巴细胞占比偏低、血小板计数偏低者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92.10%、77.63%、61.84%、94.74%;观察组与对照组尿蛋白检查结果等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尿蛋白阳性率为97.37%,远高于对照组的10.53%(P<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均显示明显异常,2种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常规 尿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污水处理站消毒接触池溢水口出现断流,原因系水中的废气释放及水泵抽排过程中混入的空气长时间聚集形成高压气塞而引起断流,经排气处理后,溢水口恢复排水。在消毒接触池靠易形成气塞的立板面开一小孔,随时释放废气,彻底避免高压气塞的形成,彻底解决因气塞原因引起的断流现象。

  • 标签: 消毒接触池 溢水口 断流 气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对腹腔内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产生的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8例,应用循证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血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现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血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及腹腔内出血发生率25.00%(P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腹腔内出血 门静脉系统血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治疗的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共纳入39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51.56±9.08)岁。采用Viabahn支架对患者行TIPS治疗,记录中门静脉压力、手术成功率、止血率,术后复查血液学指标,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9例患者中38例成功建立TIPS分流道,1例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失败,成功率97.44%(38/39),无手术相关致死性并发症。38例患者共植入8 mm直径Viabahn支架39枚,其中33例(86.84%)将支架次全扩张至6 mm直径,剩余5例将支架完全扩张至8 mm标称直径。术后止血率97.37%(37/38)。TIPS术前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压力梯度分别由(31.28±6.24)、(20.61±5.14)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19.58±4.69)、(9.24±3.0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访3~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术后再出血率6.90%(2/29)、肝性脑病发生率13.79%(4/29)、分流道失功率13.79%(4/29)。结论TIPS是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复发性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多数患者使用6 mm直径的分流道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高血压,门静脉 静脉曲张 消化道出血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几乎完全取代自体骨髓移植,在白血病的自体移植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国内已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探讨[2,3],但所用分离机多为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有关间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冻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资料甚少.笔者自2001年7月~2002年8月应用间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进行9例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冻存,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间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 采集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移植 治疗 实体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择期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择期剖宫产孕产妇180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产妇在一般状况、营养状态、文化程度、职业、胎数、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实施剖宫产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围期舒适护理。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肛门排气早、疼痛少、泌乳量充足;睡眠良好;恶露排出量少;住院时间短;护理满意程度高(P<0.05)。结论剖宫产手术中运用舒适护理,能有效缓解产妇术前焦虑恐惧心理,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后恢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术中护理 剖宫产
  • 简介:有幸与一批优秀数学教师共读弗赖登塔尔的《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直到第五章才遇到自己相对熟悉的内容——“苏格拉底”。

  • 标签: 剖腹术 数学教师 弗赖登塔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接受门奇静脉断流治疗后,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6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63%,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给予患者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发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符合入组标准的12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组(简称脾切除组)45例,非脾切除组80例,对两组患者的内镜治疗情况、内镜治疗后静脉曲张改善情况、再出血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组织胶注射,组织胶中位使用量为4.5 mL。1年后静脉曲张的改善情况:脾切除组总有效率为80.0%(36/45),非脾切除组总有效率为57.5%(46/80),两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6、20、9例和20、26、34例,χ2=6.469,P=0.039)。脾切除组和非脾切除组分别有2例和14例患者出现再出血,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比17.5%,Log-rank P=0.039)。两组在1年内均无患者死亡,也无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患者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与未行脾切除的患者相比,应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再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静脉曲张程度并降低再出血率。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手术对研究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100名患有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且所有患者均在我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接受过治疗。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并进行简单的护理,采用脾切除加断流手术的方式治疗用于实验组。结果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患有肝硬化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患实施实施外科脾切除加断流手术疗效显著,护理效果好,具有极其深远的临床护理意义。

  • 标签: 肝硬化合并症 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脾切除加断流手术 护理体会
  • 作者: 赵凯 白俊萍 张正良 蔡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西安 710004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药剂科,西安 710068,白银市中心医院药学部,白银 730913,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西安 710004,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西安 710004
  • 简介:摘要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发作突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本研究报道1例以高热、头痛、乏力起病的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后,经血清学和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确诊为普氏立克次体感染,单用多西环素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普氏立克次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斑疹伤寒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华法林防治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8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32例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向患者介绍术后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用药方案的特点,由患者术前自行选择术后用药方案。术后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设为华法林组(17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设为阿司匹林组(15例)。手术方式采用改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华法林组的用药方案: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调整华法林的用量,尽可能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为2.0-3.0,服用1年;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双嘧达莫50mg3次,服用3个月;术后第3天起,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U,共5d。阿司匹林组用药方案:术后第3天起,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服用1年;其他治疗同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行血细胞分析、肝功能、凝血功能及门静脉系统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变化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2月。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血栓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INR。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孟±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INR均数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无消化道出血症状和围期死亡。(1)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患者术后第1周门静脉系统血栓总发生率为9/17,阿司匹林组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患者术后第1个月和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静脉血栓 华法林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常规和尿常规在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从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确诊的32例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择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行血尿常规检查。观察血尿常规指标的异常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白细胞异常发生率为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白细胞异常发生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778,P=0.0003),且以白细胞升高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血小板异常发生率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小板异常发生率1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6.3847,P=0.0115),且以血小板降低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异常发生率为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异常发生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04,P=0.0037),且以淋巴细胞降低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异常发生率为3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异常发生率10.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5.2624,P=0.0218),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为主。试验组患者尿蛋白异常发生率为71.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尿蛋白异常发生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855,P=0.0000)。结论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尿常规存在一定的异常结果,且主要表现在血常规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较为明显,尿蛋白发生率高,血尿常规可以作为一项合适的筛查手段。

  • 标签: 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血常规 尿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4例妊娠并换子宫肌瘤剔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2例为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的患者(称为实验组),52例为只进行了剖宫产手术的患者(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出现产褥病发生率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中平均手术时间(min)50±24,中平均出血量(mL)340±42,术后平均排气时间(h)35±7,术后感染发生率2.9%,平均住院时间(d)6±1.8,对照组中平均手术时间(min)35±16,中平均出血量(mL)315±50,术后平均排气时间(h)34±6,术后感染发生率2.3%,平均住院时间(d)6±1.6,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同期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肌瘤剔除术 临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