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内容摘要:西方刑法学者受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被害人学理论的影响,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将犯罪是“加害一一被害互动关系”的产物观念运用于刑法学中,深刻影响了刑法理论的发展。被害人过错行为的存在能够减轻犯罪分子的刑罚量是被害人学理论与刑法结合的第一个产物。德国司法实务中关于被害人自冒风险行为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可以阻却加害者行为不法的学理依据是洛克辛教授于1970年创立的客观归责理论下的被害人自我答责原则,而自1977年产生的已近40年历史的被害人信条学被视为是关于被害人行为影响行为人不法的系统化理论。我国关于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行为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理论发展尚未成熟,明确当下域外刑法意义上的被害人行为理论发展和我国就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以明确我国在此问题上的进一步发展向度。

  • 标签: 刑法 被害人 被害人过错 自我答责 被害人信条学 理论史
  • 简介:现有的中国法律的主流模式是“王朝更替”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知识体系的特殊性,而更有可能是迎合了与中国“异质”的西方法律知识体系的特征。这就需要寻找真正与中国法律的特征相契合的叙述模式。根据中国法律的演进历程和传统法律的类型特征,从“社会类型”和“文化类型”来重构中国传统法律的叙述模式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叙述模式 社会类型 文化类型 法律知识体系
  • 简介:晚清修律期间,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民法草案。在制定的过程中,既进行了舆论宣传,也开展了民事习惯法的调查,但由于时间匆促,一些重要的民事习惯法并未融入草案当中。这部民律草案以西方民法为依据,与中国的固有民法进行了必要的整合,虽不尽如人意,但它是中国民事立法的开篇之作,它所提供的经验与鉴意义值得重视。

  • 标签: 民法 民律 商律 《大清民律草案》
  • 简介:2007年12月2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检察院“院陈列室”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该院经过一年多的收集整理,在兵团检察机关建成了首家“院陈列室”。陈列室以“2O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新世纪初”三个时间板块为主线,贯穿了“人物志、领导关怀、历史沿革、荣誉篇、时代风采”五个方面的内容,

  • 标签: 新疆兵团 陈列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世纪90年代 对外开放 收集整理
  • 简介: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我国宪法上的“国家所有”,现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问题。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需要对“国家所有”的知识源流,特别是这一术语进入汉语和中国法秩序的历史做系统考察。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国家所有”这一术语和相关制度源自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继承,但后者并不是要取消所有权制度,而是希望由国家来控制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来避免剥削和社会不公。法律学者要做的工作,不应当是质疑这种法秩序的正当性,而是要在尊重过往历史和现行法秩序的基础上,为其权利行使设定必要的规则,以确保“国家所有”这一项制度不脱离民主和法治的轨道。

  • 标签: 国家所有 知识源流 马克思列宁主义 宪法解释
  • 简介:Polity是个与城邦息息相关的概念,它用来对不同的城邦体制进行分类,具有内在的民主法治意蕴。古代东方的“国体”和“政体”二词同义,二者始现于中国汉代,皆指帝王专制的家国体制。东方社会在引入Polity以为政治现代化所用时,产生了两种译法:一是对译为政体,二是创造了国体、政体两元论来对译。两元论以政体连接现代宪政,以国体捍卫专制制度。两元论之“国体”使君主站在政治体制之外、抑或之上。随着君主制在日本和中国的终结,风行一时的旧式两元论日渐淡出。但是不久,在革命思潮的主宰下,中国移入了苏式的新两元论。新的两元论不但与现代政治现状不符,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不合,也与民主法治的世界潮流相悖,且有违宪法的规范属性。它与宪法相关规定是否契合,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 标签: 国体 政体 两元论 阶级
  • 简介:一、引言在辛亥革命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规定,经历了'全面肯定→部分肯定→不置可否'的过程。具体而言,1912年颁布的《暂行新刑律》全面肯定了包括过失共同正犯、过失教唆犯、过失帮助犯在内的共同过失犯罪,甚至将过失地助成他人故意犯罪之实现的情形也准于过失共同正犯处罚;1928年的《中华民国刑法》(史称《旧刑法》)只肯定了过失共同正犯;而1935年的《中华民国刑法》(史称《新刑

  • 标签: 共同过失犯罪 史考察 民国时期共同
  • 简介:抗辩权(Einrede)是德国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德国学者在六、七十年代对抗辩权的概念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点主要集中在:抗辩权是否必须由当事人主张才能被法院考虑,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主动考虑抗辩权的存在和效力;抗辩可以在诉讼前主张还是必须在诉讼中主张;抗辩权和形成权的区别和联系等等.[1]本文从抗辩概念的发展历史出发,对罗马法、古日耳曼法、中世纪宗教法、德国各邦国法以及潘托克顿法学中的抗辩概念进行综述,着重研究抗辩概念是如何从程序概念演变到实体概念,抗辩发展史上的抗辩是由当事人提出,还是由法官主动考虑.从而对德国民法典中的抗辩概念及其行使方式有一个全面、历史的把握.

  • 标签: 德国 民法典 抗辩权 当事人权益 程式诉讼 诉讼代理人
  • 简介:<正>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定罪量刑都有别于单独犯罪。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共同犯罪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法条的制约。尽管如此,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还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共犯的教义学。本文以我国刑法学中的共同犯罪理论的嬗变为经线,以共犯的基本问题为纬线,进行一个学术的考察。

  • 标签: 共犯从属性说 共犯独立性说 实行犯 行为共同说 从属性 共犯理论
  • 简介:法条竞合是我国刑法学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理论问题,对于正确地解释立法以及正确地适用法条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条竞合从概念引入到本土化,经历了一个逐渐的学术演变进程,这也是我国刑法学术成长的过程。法条竞合理论讨论中涉及的重法优于轻法等原则的理解与适用,无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关。可以说,法条竞合的学术恰是我国刑法理论发展的一个缩影。

  • 标签: 法条竞合 罪数论 竞合论 重法优于轻法
  • 简介:目次一、问题的提出二、既有法律文本的分析(一)同生共长,紧密衔接: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发展趋势之考察(二)从差异到接近: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演变之比较(三)同构中的扩张: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制度发展之比较——以受案范围为例(四)政府助推与自我实践: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发展推力之比较三、政治功能之下的行政复议(一)行政复议的政治功能梳理(二)政治功能视角下的行政复议嬗变四、代结语:行政复议"司法化"改革的冷思考

  • 标签: 行政复议 政治功能 司法化 行政诉讼
  • 简介:在近现代中国立宪过程中,"总揽"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宪法现象。总揽机关,大致有君主、大总统以及代表国民的机关等。而关于总揽的对象,则有统治权、政务、治权和行政权等。从历史发展来看,"总揽机关"渐渐为"最高机关"所取代,后者成为宪法文件的常用术语。"总揽"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对不同政体形式的认知逻辑。其背后彰显了传统法律文化中一元权力观对近现代中国立宪的影响。而"总揽"模式表现为行政集权制和民主集权制两种形式,在本质上区别于总统制、内阁制和委员会制。从历史发展来看,行政集权制与民主集权制渐渐走向融合。

  • 标签: 总揽机关 最高机关 宪法史 阐释
  • 简介:随着刑法解释学的兴起,在刑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以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为中心的知识构造,试图以解释取代类推。这一做法反而为类推在刑事法中的运用预留了空间。基于文内和文外的标准依然无法清晰界定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加上这两种解释都需要类推思维,因此,理论上的刻意区分只是一个立场问题。

  • 标签: 类推 比附 扩大解释 类推解释
  • 简介:“村里通广播电视以前,农民群众的生活都很单调,除了干农活就是打扑克,打麻将,甚至赌博。现在,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许多农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愉悦了身心,提高了素质,用农民群众的话说就是‘眼前有看头,农闲有学头,生活有乐头,致富有奔头’。”长期生活在农村的省人大代表、望江县太慈镇六。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青年对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着深刻的体会。

  • 标签: 精神生活 农民群众 人大代表 青年 广播电视 党总支书记
  • 简介:法学既是现实的,又是传统的;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也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从后一方面说,美国法学便是美国文化传统的表达,西方的法学也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表达,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分析美国法学时认为,美国法学是"以自由主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自由主义法学便是美国法学传统的

  • 标签: 自然法学派 西方法学 自由主义 法学史 西方文化传统 美国法
  • 简介:中国法制有着一定的文学和艺术因素,历史文献与文艺文献联系密切。中国法制教学通过讨论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分析法律及其价值问题。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将这种"无用之学"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低年级学生,关系到学生的法学学习兴趣,也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用文学的表述阐释法律,用艺术的表达讲述法律,能够拉近法制与生活的距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中国法制教学中也应当在文学表述和艺术表达时,注重素材的关联性、必要性,适当、合理地通过辅助手段剖析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及其价值问题。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文学 艺术
  • 简介:对于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中国共犯体系属于正犯、共犯区分制,单一制,还是双层区分制的争论,不能仅仅局限于类比我国刑法与欧洲大陆各国刑法条文,而应该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寻求根源。中国共犯体系源于中国传统律例"共犯罪分首从"的罪刑均衡价值,而欧洲大陆各国刑法共犯体系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逻辑前提下推演出来的,这背后是秩序性思维与规范性思维的不同。可见,中国刑法学界关于中国共犯体系归属的争论正是秩序性思维与规范性思维碰撞的结果。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均衡 规范性思维 秩序性思维
  • 简介:通过对一起少年特大少年凶杀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关怀和爱的缺失,学校监管功能的弱化,沉迷网络,个体愤怒因子的累积,是致使他犯罪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的司法化改造,对未成年人的责任监护制度的建立,构建与督导学校的德育考评体系,和对网络和自媒体不良信息的多维度管控。

  • 标签: 少年犯罪 收容教养制度 责任监护制度 德育考评体系
  • 简介:在目前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法律的状况有些令人担忧。在教学中,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制的课时越来越缩减;而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律思想则为“选修”。这种学科的分野和讲授时间的匆忙,不仅很难将具有五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法较为客观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误导研究,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法的片面理解,进而造成社会对传统法文化的自信阙失。本文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学科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论证珍惜传统法的重要。因为珍惜是复兴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发展无法离开传统的平台,所以传统法的改造成功之日,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形成发展之时。

  • 标签: 法律史 传统法 方法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