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壶口瀑布似乎听到神谕散漫的河水,突然收缩就像一个人伸开的四肢在瞬间并拢

  • 标签: 延安 壶口瀑布 神谕
  • 简介:作为左翼文艺最为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延安文艺”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而且在世界现当代文艺史上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艺术能量,更是巨大,不仅屡遭“告别”而不死,而且,愈是经历时光的淘洗,愈是焕发出璀璨的光彩,因而,解读“延安文艺”,可以从多种角度切人,写出多样理论文章。但就笔者有限的阅读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经常集中在几篇经典文献上,比如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等。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当代价值 历史视野 解读 《新民主主义论》 精神遗产
  • 简介:到达陕北前,毛泽东长期受到从苏联镀金和取经回来的国际派的理论压迫。在国际派眼里,毛泽东是根本不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土包子,他们给毛泽东扣上了一顶“狭隘经验主义”的帽子。到陕北后,毛泽东发奋读书,一心要尽快摘掉头上的帽子,在理论上打垮国际派。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还反复提及自己在理论上遭受的压迫:“中央苏区整我,也睡不着觉。整我狭隘经验主义,山上无马克思主义……但整狭隘经验主义,给我很大刺激,因而读了几本书”;“我的‘狭隘经验主义’称号是任弼时加的;对我有很大帮助,读了几本书,很感激他。”

  • 标签: 毛泽东 理论活动 延安时期 狭隘经验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9年
  • 简介:我刊2013年第4期刊登了《为什么是这个柳青——答吴心海先生》一文,吴心海先生在读过此文后给我刊写了一封信,现择其信中重要内容予以刊登。

  • 标签: 《上海屋檐下》 时间 延安 刊登 柳青
  • 简介:回顾延安文艺,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耳边不禁响起那雄浑悲壮的《黄河大合唱》,响起信天游般悠远缠绵的《王贵与李香香》中的诗句。延安文艺那高原般崇高的壮美与延河般清澈的优美的交响及其蕴含着的历史文化底蕴、焕发着的时代光华,充满了民族自信心和力量,这种自信和力量从哪里来?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当今有何价值?这是我们纪念文艺座谈会讲话召开72周年的今天,应当认真回忆与思考的。

  • 标签: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民族自信心 力量之源 纪念 毛泽东 《王贵与李香香》
  • 简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两所文艺高等院校,分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以及基本照搬其模式成立的部队干部艺术学院(简称“部艺”)。相比戏剧、音乐、美术三系而言,“延安时期”高校文学系的设置相对较晚。

  • 标签: 新文学传统 延安时期 设置 高校 艺术学院 中国共产党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文艺制度是保障文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的体制、建制、机制形式,是落实文艺方针、方向、路线、政策的组织管理与思想保障。任何社会制度都会建立符合社会时代特征及遵循文艺规律的文艺制度,以保障文艺正常运行和发展。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相应建立了社会主义文艺制度,以保障文艺运行和发展,并通过文学批评的评价机制搭建作者与读者、文艺实践与理论联系的桥梁,一方面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文艺理论创新。从这一角度而言,文艺制度的保障功能作用不仅是通过体制、建制、机制实现的,而且是通过文艺批评的评价机制实现的。

  • 标签: 延安文艺 《讲话》精神 制度思想 价值意义 制度建设 毛泽东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