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SLN)检测在卵巢癌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检索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29日的关于卵巢癌SLN的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计算SLN的显影率、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纳入8项前瞻性单臂研究,异质性I2=57.41%>50%,且P<0.1。共纳入96例卵巢癌患者[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Ⅱ期],其中93例在SLN显影后完成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常见示踪剂为99Tcm、蓝染料或吲哚菁绿(ICG),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为骨盆漏斗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SLN的显影率为88.5%(85/96),平均数目为2~3个,76例指明SLN的位置分布,40.8%(31/76)仅位于腹主动脉旁,14.5%(11/76)仅位于盆腔,44.7%(34/76)位于腹主动脉旁和盆腔区。SLN可在肿瘤同侧或(和)对侧区域发现。SLN活检诊断早期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灵敏度为90.9%(10/11),阴性预测值为98.8%(82/83)。结论卵巢癌SLN检测是可行的,是否可有效预测卵巢癌的淋巴状态仍需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卵巢肿瘤 前哨淋巴结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超声造影联合经静脉超声造影在乳腺癌前哨淋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174例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经皮超声造影前哨淋巴定位,并进行常规超声和经静脉超声造影检查,以亚甲蓝染色和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对常规超声与联合经皮和经静脉超声造影诊断前哨淋巴的效能进行分析。结果174例乳腺癌患者共计175个前哨淋巴,亚甲蓝染色与经皮超声造影定位前哨淋巴的检出率分别为99.4%和9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病理结果显示,175个前哨淋巴中56个发生转移,常规超声诊断前哨淋巴转移的特异度为71.4%、敏感度为64.3%、准确性为69.1%,联合经皮和经静脉超声造影诊断前哨淋巴转移的特异度为84.0%、敏感度为76.8%、准确性为81.7%,联合经皮和经静脉超声造影诊断前哨淋巴转移的准确性高于常规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P<0.05)。根据手术病理特征将175个前哨淋巴分为宏转移组38个、微转移组18个、未转移组119个。常规超声诊断前哨淋巴宏转移组准确性为71.1%,微转移组准确性为50.0%,未转移组准确性为71.4%。联合经皮和经静脉超声造影诊断前哨淋巴宏转移组准确性为86.8%,微转移组准确性为55.6%,未转移组准确性为84.0%。结论经皮超声造影可在术前准确定位前哨淋巴,联合经皮和经静脉超声造影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转移具有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测在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术后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方法:筛选本院在 2017年 3月份至 2019年 3月份期间进行前哨淋巴活组织检查,并且确定临床分期的 120名乳腺癌患者,并将成功检查出前哨淋巴的患者划分为阳性转移和阴性转移,对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后,分析乳腺肿瘤物切除活组织检查后的前哨淋巴转移以及前哨淋巴检查个体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所有的 120名乳腺癌患者中共有 93名经检验查出前哨淋巴,检出的概率为 77.5%,检测出的前哨淋巴个数为 276枚,平均每一名患者检测出 2.3个。对所有患者实行术中速冻,所检验出的前哨淋巴阳性患者一共有 11名。对共计 17名患者进行腋窝的淋巴清除, 14名前哨淋巴阳性患者在手术后进行适当的病理验证,共计有 13名患者属于宏转移,剩余一名患者为微转移,对前哨淋巴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速冻的检查判断,其中结果为假阳性的一共有三人,从单方面的因素判断结果表示,组织学分级,患者患有冠脉内栓塞和局部切除术后乳腺癌的前哨淋巴转移有关,前哨淋巴检测出来的具体个体数受到检查个体体质以及染色方法的影响,美兰法联合核素法能够有效提高前哨淋巴的检验概率。对所有患者运用多因素分析,结果可以表示出,肥胖的患者在前哨淋巴没有检测出时是正常患者的 2.651倍。结论:对乳腺肿瘤物切除术后,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适当的跟踪方法,进行前哨淋巴组织活检能够有效的提高检验出的概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前哨淋巴结 活组织检查 早期乳腺癌局部切除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乳腺癌前哨淋巴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前哨淋巴活检以及清扫腋窝淋巴,且术中采用快速冷冻切片。将结果与免疫组化CK19及石蜡切片进行对比。结果80例患者前哨淋巴活检78例,成功率为97.5%(78/80);腋窝淋巴3~12枚,平均6.5枚;前哨淋巴1~2枚,平均0.7枚;78例成功活检患者中,快速冷冻切片报告为阴性者58例,占比为74.36%(58/78);其余20例报告有癌转移,占比25.64%(20/78);前哨淋巴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的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95.0%、准确性为98.0%。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的应用能很好的预测腋窝淋巴状态,且具有较高准确性,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诊断。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快速冷冻切片 应用 可行性
  • 简介:目的研究TOPK/PBK在恶性淋巴瘤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淋巴中的表达差异。方法以80例恶性淋巴瘤、2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淋巴组织的TOPK/PBK表达,对比分析TOPK/PBK的表达情况。结果恶性淋巴瘤患儿的TOPK/PBK阳性率高于淋巴反应性增生患儿(P〈0.05);TOPK/PBK阳性率在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成熟B细胞淋巴瘤、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TOPK/PBK阳性率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最高,但成熟B细胞淋巴瘤与成熟T/NK细胞淋巴瘤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TOPK/PBK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组织中表达上调,其表达水平可能与NHL病理类型有关。

  • 标签: TOPK/PBK 恶性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a组淋巴阳性能否作为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扩大淋巴清扫的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医院胰脾外科收治的165例胰头癌行PD并行淋巴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1例,女性64例,年龄范围38~75岁,中位年龄57岁。165例患者中行标准淋巴清扫纳入标准组(n=88),扩大淋巴清扫纳入扩大组(n=77)。165例患者分为A组(n=61):8a组淋巴阴性行标准淋巴清扫;B组(n=47):8a组淋巴阴性行扩大淋巴清扫;C组(n=27):8a组淋巴阳性行标准淋巴清扫;D组(n=30):8a组淋巴阳性行扩大淋巴清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生存率、并发症等。结果标准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6.8±30.4)min、(264.28±101.14)ml,低于扩大组(507.1±45.7)min、(388.9±15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扩大组为31.2%(24/77),高于标准组的14.8%(13/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累积生存率A组与B组比较,B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累积生存率C组低于D组,A组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扩大淋巴清扫的PD可提高8a组淋巴阳性胰头癌患者的生存率,对于此类患者应行扩大淋巴清扫。若为阴性,建议行标准淋巴清扫。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肿瘤 扩大淋巴结清扫 8a组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颈淋巴核并皮病性淋巴炎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本科室一例颈淋巴核并皮病性淋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皮病性淋巴炎患者大多存在皮肤病病史,临床表现以全身或局部浅表淋巴肿大为主,少数可同时合并颈部淋巴核。结论对于颈部淋巴肿大的患者来讲,一旦合并皮肤病病史,应该警惕皮病性淋巴炎可能。

  • 标签: 皮病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肿大 颈淋巴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位点二级前哨淋巴(SSLN)示踪技术在进展期胃癌(AGC)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窦部癌患者88例,术前确定有第5组和第6组淋巴转移,术中使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SSLN,观察定位后的显影范围和特点,同时对病灶进行活检。分析SSLN转移检出情况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的关系,并与单个位点SSLN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88例AGC患者中79例术中检出SSLN,检出率为90%,SSLN阳性者占SSLN检出者的84% (66/79)。术中共检出SSLN 164枚,其中有癌转移139枚,SSLN阳性数比例为85%。肿瘤最大径≥5 cm、分化程度较差者及浸润程度深患者的SSLN阳性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位点SSLN检测数据相比,SSLN检出率(90%比78%)、SSLN阳性率(85℅比76%)较后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0、4.078,均P<0.05;SSLN阳性例数比例(84%比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5,P>0.05。结论在实施AGC根治手术时,应用双位点SSLN示踪技术能够检出更多二级前哨淋巴

  • 标签: 胃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淋巴转移
  • 作者: 付小萌郭静姜娟(通讯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妇一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 要】目的:本研究目的是分析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Node, SLN)在子宫内膜癌精准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 年7 月1 日至2018 年12 月31 日于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宫颈注射纳米碳,先行SLN 切除再行腹腔镜下系统性淋巴结切除,对所有切除的淋巴结均行苏木素-伊(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的常规病理检测。应用SPSS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并行一致性Kappa 检验。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子宫内膜癌SLN 检出率为100%,双侧均检出SLN 占92.3%(24/26),仅单侧检出SLN 占7.7%(2/26,左侧2 例),准确性为100%,假阴性率为0,阴性预测值为100%。2 26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切除SLN 164 枚,占切除总淋巴结的26.1%(164/628),平均切除SLN 6.47 枚/人,平均切除SLN 比NSLN 少11.86枚/人。3 子宫内膜癌SLN 分布为闭孔区占53.2%(87/164),髂外区占23.7%(38/164)。结论:1、纳米碳是很好的子宫内膜癌SLN的示踪剂,宫颈部位注射示踪剂是显示SLN 较好的注射途径。2、子宫内膜癌SLN 主要位于闭孔区和髂外区。3 、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行SLN 识别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Tcm-利妥昔单抗(99Tcm-Rituximab)SPECT/CT对乳腺癌前哨淋巴(SLN)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海南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2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7~73岁(中位年龄50.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分析图像并统计SLN的数量。显像后1~2 h进行手术,术中采用便携式γ探测器探测SLN,以术中检出的SLN数量为"金标准",评估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的诊断效能。结果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显像共检出SLN 67枚,以1~3枚者居多(68%,15/22),术中γ探测器共检出SLN 81枚,以2~4枚者居多(73%,16/22)。以患者为单位,99Tcm-利妥昔单抗显像的灵敏度为100%(22/22)、总符合率为100%(22/22);以淋巴为单位,灵敏度为83%(67/81)、阳性预测值为100%(67/67)、总符合率为83%(67/81)。结论99Tcm-利妥昔单抗SPECT/CT对乳腺癌SLN的诊断灵敏度及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性。

  • 标签: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 利妥昔单抗 体层摄影术,发射计算机,单光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19在乳腺癌阴性前哨淋巴转移中的预测价值以及RT-PCR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在手术后对前哨淋巴与非前哨淋巴进行病理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与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的表达。结果RT-PCR检验显示细胞角蛋白19阳性表达22例,免疫组化检验显示细胞角蛋白19阳性表达21例,两种检验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好于HE染色常规病理检查结果(P<0.05)。结论细胞角蛋白是乳腺癌疾病中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标志物,而RT-PCR是临床检验的有效方式,临床开展检验能够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

  • 标签: 乳腺癌 细胞角蛋白19 前哨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经皮超声造影的方法检测兔VX2乳腺癌前哨淋巴的引流路径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实验选取的20只实验兔全部用接种肿瘤的方法建立动物模型(VX2乳腺癌转移淋巴),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SonoVue,通过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前哨淋巴造影增强的图像。结果20只建立动物模型的实验兔检测结果为超声造影检测最终检出34个乳腺癌前哨淋巴,包括12个回声增强均匀的和22个回声增强不均匀或是部分有充盈缺损的。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是38个乳腺癌前哨淋巴中染色为阳性的有24个,超声造影检出阳性的是21个。结论采用经皮超声造影的方法检测兔VX2乳腺癌前哨淋巴的引流路径明显准确,且此法检出率高,敏感性强,具有较强的优势,是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方法。

  • 标签: 超声造影 实验兔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 染色 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间我院儿科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的68例肠系膜淋巴肿大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儿中,超声示脐周及右下腹见肿大淋巴32例(47.1%),右下腹见肿大淋巴24例(35.3%),左上腹及脐周见肿大淋巴12例(17.6%);肠系膜见淋巴融合征象33例(48.5%)。超声显示肿大淋巴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内部有低回声,髓质回声略偏强,皮髓质分界欠清晰,其中肿大淋巴最大28.5mm×14mm,最小10.5mm×5mm,CDFI探及淋巴内部存1条细小彩色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淋巴内伸入。经临床证实,本组68例患儿中肠系膜淋巴炎65例(95.6%),阑尾炎合并阑尾周围淋巴肿大3例(4.4%)。经临床治疗后2~3个月后复查超声,所有患儿淋巴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及消失。治疗15d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彩超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可作为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的首要检查手段。采用中西医结果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西医治疗(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儿科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高频超声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肠系膜淋巴炎小儿发作的特征,并可根据特征,较明确、迅速作出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经过治疗、观察30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炎的临床特点,分析总结。结果300例患儿,264例治愈或者好转,有效率88%,36例无效。结论本病多见于12岁以下小儿,多呈阵发性疼痛,脐周疼痛为主,疼痛多可耐受,上呼吸道感染时本病易发作,特别是本病患儿出现发热时,多会出现腹痛或者腹痛症状加剧。

  • 标签: 肠系膜淋巴结炎 腹痛 治疗总结
  • 简介:摘要肿瘤引流区淋巴(TDLN)是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所到达的淋巴,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可以同时对肿瘤微环境和TDLN进行免疫调节,将TDLN作为靶点来恢复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效果更好。探索TDLN的免疫功能及临床价值,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

  • 标签: 肿瘤 引流术 淋巴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肿瘤引流区淋巴(TDLN)是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所到达的淋巴,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可以同时对肿瘤微环境和TDLN进行免疫调节,将TDLN作为靶点来恢复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效果更好。探索TDLN的免疫功能及临床价值,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

  • 标签: 肿瘤 引流术 淋巴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患者男,52岁,因“劳累后呼吸困难2个月,发现皮肤结节1个月”于2016年5月就诊我院,皮肤结节病理及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EBUS-TBNA)淋巴病理符合结节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肤结节缩小消失,但纵隔淋巴进行性增大,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后病变吸收,最终诊断结节病合并结核感染可能性大,抗结核疗程18个月,随访5年病情稳定。

  • 标签: 皮下结节 淋巴结肿大 结节病 结核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淋巴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36例临床淋巴增大病例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淋巴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结果腹腔异常淋巴的准确性可高达81%~92%,敏感性为63%~72%,特异性为91.5%;浅表淋巴肿大的敏感性为75%~96%,且能发现30%~76%的隐匿性转移性淋巴。结论超声诊断淋巴对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超声诊断 淋巴结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