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全世界肝移植等待者数量不断增加情况下,开展活体肝移植能相对缓解供肝数量不足,扩大肝移植供肝池。与经典肝移植比较,活体肝移植手术操作更加复杂和要求更加精细,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笔者回顾性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针对活体肝移植供者筛选与评估、供肝选择、手术革新和肝癌治疗进行讨论,从而为缓解供肝短缺、改善受者预后提供借鉴。

  • 标签: 普通外科 肝移植 活体 供者筛选 肝癌 腹腔镜检查
  • 作者: 李林蔓 吕子成 冯浩 夏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上海 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上海 200127 上海市器官移植研究所,上海 200127 上海市器官移植与免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0127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最佳方法之一,移植肿瘤学理念的提出为肝细胞癌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在过去,手术成功率和围术期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随着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推广,治疗的重心逐渐偏移到癌症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不同类型的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而应对肝细胞癌肝移植的患者进行细化分层和差异化的治疗路径,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将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分为符合移植标准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和降期或新辅助治疗后的肝细胞癌患者。精细分层和分类管理是移植肿瘤学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经路径。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移植 肝移植 肝细胞癌 分层管理 全过程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逐渐成熟,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发展迅速,一些经验丰富的移植中心,儿童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术后感染仍是影响移植物存活率及受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诊治水平,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多个学科的相关专家,总结国内外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以临床感染部位进行分类以方便指导临床工作,从肝移植患儿的术后常见感染、移植特殊感染、感染预防及免疫接种3个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正开展或拟开展儿童肝移植的中心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术后感染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获取出血量250(100)ml(范围:150~1 000 ml)。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13个LHG和12个RHG用于本中心25例等待者。与RHG组(12例)相比,LHG组(13例)女性和良性终末期肝病占比高,体重和供肝质量较轻(P值均<0.05)。总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1.2(0.4)%(范围:0.7%~1.9%),其中LHG组为1.1(0.5)%(范围:0.7%~1.6%),RHG组为1.3(0.5)%(范围: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管分配方面,肝中静脉主干均归LHG组,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分配给LHG和RHG的比例分别为10∶3(P=0.009)、9∶4(P>0.05)和4∶9(P=0.027);腔静脉前期12例归LHG,后期1例分别归LHG和RHG(P<0.01)。总体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分别为240(90)min(范围:138~420 min)和50(16)min(范围:31~98 min),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4(138)min(范围:294~680 min)和 800(640)ml(范围:200~5 0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HG组3例受者的GRWR≤0.8%,术后有小肝综合征表现,经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6例(24.0%),其中LHG组4例(4/13),RHG组2例(2/12),经再手术及介入等处理好转5例,术后2周死于继发严重感染1例,术后住院病死率为4.0%,两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赖精准的供受者评估和LDLT技术的应用,成人间原位fSLT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肝移植 肝肿瘤 劈离式肝移植 原位肝劈离 成人间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符合米兰标准、UCSF标准、杭州标准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患者肝移植术后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肝移植的256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初期肝移植175例(PLT组),挽救性肝移植81例(SLT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的一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等,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的术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RFS)。SLT组符合米兰标准者31例(米兰标准组)、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45例(UCSF标准组)、符合杭州标准者69例(杭州标准组),比较三组受者的OS和RFS。按肝移植术前是否接受降期/桥接治疗,将SLT组受者再分为降期治疗组(32例)和未降期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受者的OS和RFS。按RESCIT 1.1标准,将接受降期治疗的32例SLT组受者分为缓解组(14例)和未缓解组(18例),比较两组术后的OS和RFS。结果PLT组与SLT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39.5±74.9)min和(475.1±83.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LT组和SLT组OS和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米兰标准、UCSF标准、杭州标准三组SLT受者术后1、3、5年OS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米兰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RFS分别为93.5%、81.7%、81.7%,显著优于UCSF标准组的68.9%、59.7%、59.7%及杭州标准组的78.3%、58.8%、55.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受术前降期治疗的SLT组受者中,缓解组术后1、3、5年OS(100%、73%、73%)和RFS(100%、62.5%、46.9%)均优于未缓解组1、3、5年OS(83.3%、49.4%、0)和RFS(52.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挽救性肝移植可获得与初期肝移植受者相近的生存预后。符合米兰、UCSF、杭州标准的挽救性肝移植受者总生存时间相近。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受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最长。SLT受者术前降期治疗后缓解者的预后优于未缓解者。

  • 标签: 肝移植 肝癌 复发 挽救性肝移植 米兰标准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标准 杭州标准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临床上治疗严重肝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受到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移植后糖尿病成为肝移植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后的第二大并发症,如果不加护理和治疗干预就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对于肝移植患者术后的恢复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医护人员应采取及时有效的移植后糖尿病护理手段,从血糖日常监测、药物维持、日常饮食护理等各方面落实糖尿病护理工作,维持术后患者血糖的稳定,延长肝移植患者的生存寿命。本文将分析肝移植后糖尿病护理的目标,总结相关护理研究成果,以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后糖尿病 护理研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癌脑转移的发病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00年至2020年间17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肝癌脑转移的受者。所有受者原发病均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移植前肝癌均超过米兰标准。免疫抑制方案术后早期为巴利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s)+糖皮质激素,并逐步停用糖皮质激素及吗替麦考酚酯。3例受者肿瘤复发后接受了西罗莫司免疫治疗,并停用CNIs药物。其中1例同时使用索拉非尼抗肿瘤治疗。结果所有受者均合并其他脏器转移,包括16例肺转移(94.1%),5例骨转移(29.4%),6例肝转移(35.3%)。确诊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7个月,1年累积存活率为29.4%。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1年累积存活率为64.7%。7例行脑转移灶切除手术受者中,2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死亡原因为脑出血。5例术后存活,最长存活时间为2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脑转移预后差。但通过早发现及合理治疗,能够延长受者生存时间,甚至取得长期生存。脑转移多伴有肺转移,发现肺转移瘤则提示需要关注颅内的病变情况。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颅内转移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对1岁以内儿童全肝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岁以内首次行全肝移植140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RWR值分为三组:低GRWR组(GRWR<2.5%,48例);中GRWR组(2.5%≤GRWR<5%,73例);高GRWR组(GRWR≥5%,19例)。比较三组儿童受者的基本情况,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移植物和受者存活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0例儿童受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78例;年龄(7.34±1.81)个月;体重(6.81±1.09)kg;GRWR为3.27%(1.33%~8.12%)。三组间GRWR越高,其供者的年龄、体重、移植物重量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手术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较中GRWR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GRWR组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的发生率(31.3%)大于中GRWR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综合征4例,均发生在低GRWR组,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GRWR组儿童受者术后随访时间为(50.7±23.4)个月,移植物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9.6%、91.8%、100%;87.5%、87.7%、100%;87.5%、87.7%、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者术后3个月、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93.8%、91.8%、100%;91.7%、87.7%、100%;91.7%、87.7%、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儿童活体肝移植不同,GRWR≥5%并不影响儿童全肝移植术后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GRWR<2.5%会增加受者术后肝动脉血栓、小肝综合征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 肝动脉血栓形成 小肝综合征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供体肝的缺乏,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随着脂肪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使用的增加,如何使边缘性供肝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脂肪肝作为供体使用,虽可缓解受者需求与供者器官短缺之间的矛盾,但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脂肪肝作为供体的肝移植手术中,应尽可能地应用脂肪样变性程度在中度及以下的供肝,这样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并且对于受者恢复也很有利;与此同时术后脂质指标的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必要时可加用药物干预,从而提高移植物功能。

  • 标签: 脂肪肝 肝移植 并发症 边缘供肝 缺血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据统计我国每年>30万人死于肝癌。肝移植是全世界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肝移植事业发展迅猛,在移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已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乙肝肝癌肝移植占比远高于西方国家。为指导全国肝癌肝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等组织专家制订《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14版)》,重点阐述肝移植受者选择标准、术前降期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和术后复发防治5部分内容,并于2018年更新。现再次更新为《中国肝癌肝移植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以适应我国肝癌肝移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癌 临床实践指南 指南 2021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1999年1月至2021年11月接受肝移植手术治疗的16例肝豆状核变性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9.5岁(14~54)岁。采用电话、门诊及住院复查方式进行随访,随访起点为手术当日,以受者死亡为终点,观察受者术后生存情况、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情况、角膜K-F环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1月24日。结果16例肝移植受者中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15例,成人间活体部分肝移植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个月(6~260)个月。16例受者1、5和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3.8%、85.2%和75.8%。10例角膜K-F环阳性受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1个月消失。5例伴有严重的神经精神症状,除1例死亡外,其余4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受者术后1个月及1、3、5年的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典原位全肝移植和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能有效的改善受者铜代谢和神经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标签: 肝移植 肝豆状核变性 神经精神症状
  • 简介:摘要肝移植患者常合并肌肉减少症、心肺功能下降、衰弱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康复治疗应用于围手术期的肝移植患者,并取得不错的疗效。本文就肝移植患者的术前功能评估、预康复及术后早期康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肝移植治疗的7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并发症观察和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为0.00%,对照组为10.53%,前者低于后者(P<0.05)。结论 加强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使用价值高。

  • 标签: 肝移植 术后并发症 观察及护理 常规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规律随访的成人肝脏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特征。共纳入601例成人肝移植受者,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96例,年龄(51.4±9.6)岁。以随访期间内是否合并新发恶性肿瘤将601例肝移植受者分为新发恶性肿瘤组(n=26)和非新发恶性肿瘤组(n=575)。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移植术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结果共有26例患者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共计28例次(其中2例患者为2次发现不同的新发恶性肿瘤),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26/601)。肝移植手术到诊断新发恶性肿瘤的中位时间为42(20,70)个月。肝移植术后1、3、5、10、15年新发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5%、2.0%、6.3%、21.0%、34.5%。在28例次新发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最多,共17例次(60.7%),其次是肺癌3例次(11.1%),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2例次(7.4%),宫颈癌、甲状腺癌、软腭癌、眼睑癌、喉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次(3.7%)。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组的随访时间55.9(36.6,102.5)个月长于非新发恶性肿瘤组33.4(18.5,5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5%、49.8%,肝移植术后非新发恶性肿瘤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5%、77.7%、75.4%,二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0.402,P=0.526)。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高。新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肝移植 肿瘤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儿童活体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活体肝移植患儿病历资料。大量输血定义为术中红细胞输注总量大于自身1倍总循环血容量(70 ml/kg)。根据术中输血量,将患儿分为大量输血组和非大量输血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儿95例,大量输血组18例,非大量输血组77例。术中大量输血发生率为1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生存状态为"住院"(OR=49.816,95%CI 2.945~842.59,P=0.007)、血清Cr浓度升高(OR=1.046,95%CI 1.007~1.086,P=0.021)、儿童终末期肝病评分(PELD)或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MELD)升高(OR=1.215,95%CI 1.046~1.411,P=0.011)和手术时间延长(OR=1.623,95%CI 1.133~2.327,P=0.008)是术中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受体体重增加(OR=0.856,95%CI 0.761~0.962,P=0.009)是术中大量输血的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生存状态为"住院"、PELD或MELD评分升高和手术时间延长是儿童活体肝移植术中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患儿体重增加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儿童 肝移植 输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日益增高,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的第二大适应证。虽然目前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代谢综合征的流行,与之相关的NAFLD患者也逐渐增加。同时,随着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核苷类似物等药物的应用,可以预见,在未来,NAFLD相关终末期肝病可能会成为我国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之一。现就NAFLD与肝移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移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代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肝移植后发生精神异常的概率高,精神异常是脑病的体现。儿童肝移植手术后发生脑病的概率高,对患者术后康复产生直接的影响。临床报道显示,肝移植术后精神异常的发生率在20%左右,术后2周左右发病率高。儿童发生脑病后,出现狂躁及妄想、多动、认知障碍,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对肝移植后脑病的症状及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

  • 标签:     肝移植 脑病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对肝移植患者照顾者压力的影响。方法: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肝脏外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患者照顾者56人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29人,对照组27人。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肝脏外科手术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外科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照顾者的压力得分和照顾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采用叙事护理对肝移植患者照顾者的干预后观察组照顾者的心理压力程度比对照组照顾者的程度减轻,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叙事护理能明显缓解肝移植患者照顾者心理压力,疏导患者的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 标签: 叙事护理 肝移植 照顾者 压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21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收治的428例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男324例,女104例,年龄为(52±10)岁。观察指标:(1)受者手术情况。(2)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及治疗情况。(3)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胆管吻合口狭窄发生及治疗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30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受者手术情况:428例受者手术时间为465(420,520)min、冷缺血时间为368(320,450)min、术中出血量为2 500(1 500,4 000)mL,其中142例使用聚葡糖酸酯缝线行胆管后壁连续吻合+前壁间断吻合;286例使用聚丙烯缝线进行吻合(169例行胆管后壁连续吻合+前壁间断吻合、73例行胆管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44例行胆管前后壁完全连续吻合)。428例受者术中均未留置T管。(2)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及治疗情况:428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7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随访期间,50例受者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其中4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8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1例行手术治疗,治疗后狭窄均未再复发。(3)影响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管吻合方式和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影响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χ²=15.74,Z=-2.0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管吻合方式为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发生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25,1.00,95%可信区间为0.08~0.85,1.00~1.01,P<0.05)。结论缝线类型不是影响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胆管吻合口狭窄的相关因素,胆管吻合方式为前后壁完全间断吻合、供肝冷缺血时间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胆管吻合口狭窄 缝线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前免疫治疗对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肝移植且术前接受过免疫治疗的19例肝癌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受者移植术前免疫治疗方案、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排斥反应、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情况。根据受者术前肿瘤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mRECIST标准判断等待期间肿瘤是否稳定、进展或缓解。按肿瘤有无部分缓解,将19例受者分为非缓解组(肿瘤稳定或进展)和缓解组(肿瘤部分缓解),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受者术后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19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非缓解组13例中,9例受者肿瘤稳定,4例出现肿瘤进展;缓解组6例受者均出现肿瘤部分缓解。非缓解组中2例受者术后经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经糖皮质激素冲击+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非缓解组13例中,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转移3例,其中2例带瘤存活,1例复发转移后死亡。缓解组6例均未出现术后肿瘤复发转移。非缓解组受者术后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9%和76.9%,缓解组受者为100%和100%,两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8,P=0.226)。非缓解组受者术后1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9%和76.9%,缓解组受者为100%和100%,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292,P=0.256)。结论免疫治疗可以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前桥接治疗的有效方案,未显著增加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免疫治疗后的肿瘤缓解对移植术后的长期生存有益,但仍需扩大样本量来验证与支持。

  • 标签: 肝癌肝移植 免疫治疗 排斥反应 桥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