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移植已成为救治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常规手段。随着肝移植外科技术日趋成熟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肝移植受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肝移植受者长期管理中出现的代谢病、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日益凸显。深入研究免疫抑制剂减量和撤除策略,积极探索新型智能化管理模式,将助力肝移植受者长期管理。

  • 标签: 肝移植 并发症 免疫抑制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首选治疗手段。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以肌肉量减低和肌肉功能减退为特征的骨骼肌疾病。在移植术前肝硬化、肝癌病人中,肌肉减少症是常见但易被忽视的并发症,其直接影响病人肝移植等待期间死亡及转归。针对肌肉减少症进行科学评判、精细化分层有望实现精准干预并改善肝移植受者的预后。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及中长期管理中,肌肉减少症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应纳入规范化临床诊断与治疗体系。笔者回溯国内外研究成果,全面阐述肝移植中肌肉减少症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我国对肝移植受者肌肉减少症的认知和重视。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肝移植 肌肉减少症 肝硬化 肝癌 预后
  • 简介:摘要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鲜有报道,临床上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现不及时,预后不良等特点,诊疗上存在挑战。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经过,并简要汇总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新发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案,旨在为临床今后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发肝癌 肝移植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近年来,新治疗范式和全过程管理理念为肝肿瘤肝移植带来新机遇。移植肿瘤学、移植免疫学及合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发展,推动了肝肿瘤肝移植进入了新阶段。未来器官移植将以外科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基因编辑、3D打印、智能影像和生物大数据等前沿、关键技术为切入点,推动移植诊疗方式和模式的改变。

  • 标签: 肝移植 肝肿瘤 移植肿瘤学 移植免疫学
  • 简介:摘要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药物和内窥镜治疗是静脉曲张的基础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被推荐用于处理难治性或复发性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当患者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而传统治疗风险较高、存在禁忌或效果不理想时,应选择肝移植治疗。传统治疗可以获得短期疗效,甚至可以较长时间稳定病情,但如果这些治疗导致门静脉血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则可能危及后期肝移植手术的安全。门静脉压力升高对全身循环存在多种不利影响,可引起肝肺综合征、门脉性肺动脉高压、难治性腹水等,且传统治疗效果不佳,这些问题需要尽早行肝移植治疗。此外在传统治疗实施后,患者身体虚弱仍可能进行性加重,这将明显增加肝移植的风险。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升高后供肝体积需求增加,也影响活体肝移植实施。一部分门静脉高压患者可能存在生命质量不佳,也可能成为肝移植的原因。在实施传统治疗时,应该评估这些肝移植相关问题。改善患者情况、延缓或者控制并发症为目的传统治疗,不应影响后期肝移植的实施。提高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远期总体生存率和生命质量是全部治疗的最终标准。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 内镜下套扎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 适应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再次肝移植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治疗的1 024例患儿(<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再次肝移植25例(26例次)。二次肝移植24例,三次肝移植1例。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再次移植手术时中位年龄[M(QR)]为12.9(20.5)个月(范围:5.8~134.8个月),体重为8.0(5.6)kg(范围:5.0~30.0 kg),儿童终末期肝病(PELD)评分为17.0(21.3)分(范围:0~45分)。再次肝移植的病因:胆道并发症(7例次)、移植肝原发无功能(5例次)、抗体介导排斥(4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次)、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次)、肝动脉血栓形成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次)、下腔静脉闭塞(1例次)、窦状隙梗阻综合征(1例次)。按两次移植间隔时间30 d为界线,早期(≤30 d)再移植8例次,晚期(>30 d)再移植18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再次肝移植的病因、术前PELD评分、与前次肝移植间隔时间、手术情况、主要并发症及生存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进行比较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病例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6.8(30.2)个月(范围:1 d至85.7个月),再次肝移植的发生率为1.9%(19/998)。早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439.8±151.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5.0(1.8)%(范围:3.6%~6.1%),再移植病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血管并发症;晚期再移植组手术时间为(604.4±158.0)min,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为3.4(2.1)%(范围:1.4%~5.3%),再移植病因主要为胆道并发症、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及血管并发症。早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均为62.5%;晚期再移植受者术后3个月、1年、2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移植肝原发无功能及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是儿童再次肝移植的主要原因。早期再次肝移植患儿的PELD评分较高,晚期再次肝移植手术相对困难。晚期再次肝移植与首次肝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率无差异,优于早期再次肝移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儿童再次肝移植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再移植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普外科中心行肝移植患者共346例临床数据,筛选后分为供者年龄60~70岁的高龄组30例及供者年龄<60岁的非高龄供体组60例。受者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预后指标为: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住院病死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结果高龄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出血量分别为(444.33±72.44) min、56.0(30~170) min、1 922.1(400~9 000) mL,非高龄组分别为(460.88±91.32) min、58.45(35~140) min、1 885.8(400~12 000)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指标中,高龄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4.9(2~21) d、20.4(3~40) d、10%,非高龄组分别为5.3(1~32) d、22.1(3~61) d、1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PNF,但高龄组术后DGF发病率为13.33%(4/30),非高龄组为1.67%(1/6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体术前评估及准确的受体选择下,60~70岁高龄供体用于肝移植,可取得与非高龄供体相似的近期疗效,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活体供者 肝移植 高龄供体 器官捐献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9年收治的1例Ⅰ型戈谢病(GD)行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其围手术期恢复顺利,轻度胰瘘经持续冲洗引流后治愈。随访1年后,肝功能完全正常,营养不良彻底改善,骨痛消失,贫血完全纠正。β-葡糖脑苷脂酶活性较术前明显升高,呈逐步升高趋势,但目前仍低于正常值。术后未行ERT,长期预后有待观察。肝移植是Ⅰ型GD受者ESLD的挽救生命的唯一治疗选择,长期预后良好,长期随访活检显示移植肝脏无戈谢病病理表现。

  • 标签: 肝移植 戈谢病 脾切除术 终末期肝病 葡糖脑苷脂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少或避免肝移植术中输注异体血的系列血液管理改进策略对受者围手术期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血分为无输血组(21例)和输血组(28例)。无输血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3±11.6)岁;输血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4.3±14.2)岁。所有患者术中采用急性血液稀释、低中心静脉压、血液回收等麻醉管理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随机选取2019年1—7月未采取输血管理策略的40例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8.9±14.1)岁。收集各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比较三组移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分别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²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无输血组与输血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出血量分别为(454.2±271.3)、(673.6±333.4)、(890.3±346.7)ml;q=-6.342、-5.286,P值均<0.05]。无输血组ICU住院时间短于输血组和对照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6.4±9.1)、(44.3±14.9)、(58.2±21.1)h;q=-4.432、-3.824,P值均<0.05],术后第7天无输血组的ALT水平低于对照组[(56.8±32.1)U/L比(89.6±45.6)U/L;q=-3.358,P<0.05]。结论以不输血肝移植为目标开展多学科输血管理技术改进措施,可有效减少肝移植术中出血量,并有助于避免外科输血,且有利于受者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肝移植 输血, 自体 患者血液管理 无输血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的护理。方法: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20年11月的18例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基础护理组以及全面护理组。基础护理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全面护理组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比较效果。结果:全面护理组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基础护理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基础护理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患儿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可更好改善患儿生存质量,提高家长满意度。

  • 标签: 肝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 护理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治疗儿童各种急慢性终末期肝病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在全国多家移植中心开展,并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各移植中心的发展不均衡,缺乏行业内统一的共识及标准。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儿术后康复、改善患儿短期及长期生活质量,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多个学科的专家,总结国内外儿童肝移植的研究进展,依据循证医学原则深入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从围手术期肝移植患儿的术前评估和准备、术中管理、术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期为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儿童肝移植的中心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围手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肝移植术后行非移植手术的麻醉经过与预后,为此类患儿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提供借鉴。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肝移植术后行非移植手术的全部患儿,共计25例。根据手术特点将患儿分为两组: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组(R组,15例)和非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组(N组,10例)。收集患儿术前诊治经过、实验室检查、术中麻醉及手术记录、术后转运等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患儿均接受机械通气全身麻醉。R组患儿平均年龄明显低于N组(P<0.05),且急诊手术所占比例、术前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循环波动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组患儿(P<0.05)。R组患儿中,有7例输注血制品(包括2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有6例患儿术后带管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其中2例患儿24 h内死亡。而N组患儿术后均返回普通病房,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行移植并发症相关手术的患儿通常术前病情更复杂、一般情况差,且手术时间长、术中循环波动明显,患儿术后回儿科重症监护室和术后24 h病死率也明显增加,麻醉医师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术前评估与准备、更精细的术中个体化麻醉管理;而行非移植并发症相关的手术麻醉患儿通常术前一般情况较好、手术短小,患儿也能较好地耐受手术与麻醉。

  • 标签: 肝移植术后 小儿 麻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肝移植治疗糖原贮积病Ⅳ型(GSD Ⅳ)型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及长期疗效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肝移植治疗GSD Ⅳ型的诊疗和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糖原贮积病 常染色体隐性
  • 简介:摘要丙酸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肝移植已逐渐成为丙酸血症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本文介绍丙酸血症的现状以及肝移植在丙酸血症中的应用情况,从丙酸血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内科治疗以及肝移植治疗丙酸血症的手术指征、临床预后及局限性等多方面综述肝移植在丙酸血症中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丙酸血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丙酸血症 有机酸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5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273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7岁。观察指标:(1)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和死亡原因。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²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和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肝移植后腹腔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356例受者中,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发生率为17.70%(63/356)。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受者中,41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17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63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受者中,共分离培养细菌11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革兰氏阳性菌48株,真菌16株。(2)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白细胞、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术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术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肾衰竭、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术后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Z=-2.456,t=-1.982,Z=-3.193、-2.802、-2.336、-2.276、-2.116、-3.217,χ²=15.807、10.395、6.750,Z=-4.468,P<0.05);再次肝移植、术后胆汁漏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20分、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71,12.875,95%可信区间为1.106~7.448,1.290~128.521,P<0.05)。(3)随访和生存情况:356例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63例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84.60%,293例未发生腹腔感染肝移植受者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为97.0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60,P<0.05)。随访期间,58例受者死亡。结论术前MELD评分>20分和再次肝移植是影响肝移植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腔感染 肝移植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分析 多重耐药菌感染 再次肝移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十二指肠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采用"三明治夹心"法(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治疗后出血停止,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再出血,随访至20个月时,患者十二指肠降段曲张静脉基本消失。

  • 标签: 静脉曲张 十二指肠异位静脉曲张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 简介:摘要衰弱指多系统器官生理功能储备下降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抗应激能力减退的非特异性状态,是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发生不良临床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文章一方面围绕衰弱评估,主要介绍了Fried衰弱表型(评估项目包括:体重下降、疲乏感、握力、步行速度、体力活动量)和肝脏衰弱指数(评估项目包括:握力、"坐-立"计时测试、平衡能力)在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前应用的实施方法、临床意义及其优缺点;另一方面围绕预康复,描述了针对肝硬化患者术前衰弱的营养支持、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的实践途径以及相关证据。旨在为肝移植术前管理提供基于衰弱评估与预康复的改进策略,以期优化此类患者术前健康状况,从而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衰弱 肝硬化 肝移植 术前评估 预康复
  • 简介:摘要患有先天性肝病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的患儿,由于移植前一般状况较差,移植后处于长期的免疫抑制状态,导致无法接受常规的疫苗接种。本文将归纳总结国内外的疫苗接种经验,对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的儿童群体,提出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方案,使患儿在移植后得到长久的保护,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使他们的长期生存得到巨大的改善。

  • 标签: 肝移植 疫苗接种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