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舞蹈“铙钹花”可考证历史已有400多年,它是梅州客家“香花佛事”中由僧人或斋嘛持钹表演的丧葬舞蹈。该舞蹈反映了梅州客家人的独特文化,共108式,并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钹舞广泛流传于中原大地,而梅州客家人的“铙钹花”颇有特色,该舞蹈与客家文化和传入当地的佛教“香花派”文化密不可分。本文从符号认知的角度,展开对“铙钹花”的研究,从梅州客家人的文化系统对舞蹈“铙钹花”的符号内涵进行文化认知,并从符号象征含义出发将舞蹈“铙钹花”的动作分为“象征生活景象”和“象征佛教境界”两大类,最后总结出舞蹈“铙钹花”借助舞蹈符号起到了告慰亡者,宣泄情感;以舞祀神,祈福生灵;宣守孝悌,团结宗亲的功能。

  • 标签: 梅州客家 舞蹈 铙钹花 符号学
  • 简介:《踏歌》是历史的,它的发展渊源流长,内涵丰富厚重;《踏歌》是现代的它展现给人们是舒畅松弛、开放明朗的时代气息,它独树一帜的风格魅力,为今天多元化的文化审美注入了鹇血液,本文拟从《踏歌》的历史流变、显现意识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论述《踏歌》的历史价值。

  • 标签: | 中国 古典舞蹈 历史价值
  • 简介:很多现代舞蹈作品透过叙述方式,再现了平常人的平淡生活及生命的过程。而解读这些作品的方法,就是靠发挥联想,靠最大化地捕捉作品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能使欣赏者更快地融入作品的情境中。本文以现代舞蹈作品《烟》为例,通过对该作品的解读,强调艺术作品中的所有艺术手段都不是孤立地表现一个事物,观众需要综合各种因素才能看清作品的含义。

  • 标签: 《烟》 现代舞蹈 解读 外部环境 空间转换 虚实结合
  • 简介:舞蹈以人体为媒质,是身体语言的表述和表达;如何将日常状态的生活表达、形而上的精神追求,抑或是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社会阶层构成的差异以及文化个性之所指,抽象、提纯、升华为艺术化的人体表情、姿势、动作,并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肢体动作链——舞蹈语言,形成一个走向舞台的审美客体,向观众传达出某种情感、思想、精神、意境,使观众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忘我的联想,从而实现客体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过程,就是舞蹈语言的叙述。

  • 标签: 舞蹈语言 解读 言说 社会阶层构成 精神追求 社会生活
  • 简介:我和妻子陈韫仪有幸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出团演出,至今已是49年了。想起近半世纪前那段艺术生活十分充实,很值得怀念。中国青年文工团在苏联、民主德国、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巡回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 标签: 中国青年文工团 艺术事业 艺术演出 艺术创作 对外文化交流
  • 简介:我是在东北偏僻的大森林里,惊喜地看到《舞蹈》杂志创刊号的。那是1958年,也是我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第二年。至今仍记得,创刊号首页文章是号召舞蹈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现在想来,1957年毕业时我放弃留校机会,选择回到生活的激流中——我参加革命时所在的东北森林文工团,那时文工团刚下放到黑龙江伊春。

  • 标签: 《舞蹈》 历史 北京舞蹈学院 舞蹈工作者 创刊号 黑龙江
  • 简介:豫南花鼓灯是流行在信阳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文化现象。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决不是突然形成的,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在这个歌舞形式的背后不但蕴藏着一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邃的文化意蕴,同时也折射出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那么“豫南花鼓灯”究竟起源于何时?它的原始形态是怎样的呢?通过对其文化现象的梳理,可以从中窥探到历史和地域环境对豫南花鼓灯的产生所提供的文化语境及其影响。

  • 标签: 豫南花鼓灯 地灯 花鼓戏 地域环境 历史积淀
  • 简介:在斯德哥尔摩的远东文物博物馆里,几个穿越了千年时空的中国古代舞俑被静静地摆放在展馆的一角。人们只知道他们来自遥远的神秘东方,但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历史社会?他们承载着什么样的文化符号?知音者寥寥。

  • 标签: 《中华舞蹈图史》 艺术形式 中国 风格特制 审美情趣
  • 简介:任何深入的田野工作(fieldwork)都像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它既要求田野工作者创造性地融入艺术与科学的元素,又能够恰当地处理好学术伦理与为人之道的关联。当我们置身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时,在感受到异文化带来的"文化震撼"(cultureshock)之余,开始学习如何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待斯农热巴。

  • 标签: 热巴 人类学 解读 反思 艺术与科学 田野工作
  • 简介:上了年纪的中国舞蹈界同行们,对源于欧洲的现代派舞蹈其实是并不陌生的,它传入中国最低限度和芭蕾舞蹈传入中国的时间一样早,比起芭蕾舞来,它和中国的渊源甚至还要更深一些。

  • 标签: 中国 现代派舞蹈 舞蹈艺术 艺术形式 艺术事业
  • 简介: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宴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都养有女乐,就连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仪式中,也普遍有歌舞活动。汉代乐舞艺术的大发展,为后代留下了丰厚的舞蹈文化遗产。我们今天还能从汉墓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砖及汉墓出土的俑、玉器、陶器、漆器、铜器、壁画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这些舞蹈文物等载体中的乐舞百戏艺术形象,作为汉代乐舞艺术的一种物化形态和历史文化遗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汉代社会舞蹈文化生活情貌,历史地再现了汉代舞蹈艺术的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舞蹈形象宝库中珍贵的艺术遗产。汉代舞蹈文物的产生和繁荣,不仅反映出汉代舞蹈文化的辉煌成就,而且是我国舞蹈艺术和民间杂技、武术等技艺结合的艺术形式共同繁荣的结果。汉代之所以有丰富的舞蹈文物遗存于后世,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进步所决定的。

  • 标签: 舞蹈文物 舞蹈形象 墓葬造型 文化遗存
  • 简介:传统民间舞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民族、群体、地域的文化记忆,是劳动人民群众长期培育、集体智慧创造的活态文化,乃民族文化之精华。我们主要通过对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安花鼓”艺术特征的阐述.结合田野考察进一步展开对传承与发展所涉及的传承人、活态传承、文化空间等相关问题的深度研究。

  • 标签: 海安花鼓 历史源流 当代传承
  • 简介:大街小巷,闹市之中,但凡有小块空余场地,便有大量的“广场舞”追随者。关于广场舞的探讨,早已不是学界的新鲜事。从1999年起,以普通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和杂志开始出现少量关于广场舞的文章,但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项大众街头的健身运动予以简单介绍和宣传,缺乏深度的学理分析。

  • 标签: 广场 解读 健身运动 学理分析 追随者 大众
  • 简介:北宋民间舞蹈的繁荣是市民审美趣味空前高涨的重要表征,也是宋人审美精神和艺术创造的集中反映。民间舞蹈的兴盛既与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历史环境休戚相关,也得益于北宋市民音乐、百戏和宋词的蓬勃发展。民间舞蹈的空前繁荣,不仅折射出宋人艺术创造的精神意蕴,而且奠定了北宋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标签: 北宋 民间舞蹈 历史机缘
  • 简介:周代初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为加强和深化等级制度,树立了一种乐舞形式,并用以“制礼作乐”,教化人心,宣扬其“天命在兹”、“德配圣王”的思想,这就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著名的--《六舞》。本文试图透过被儒礼化,规范化的《六舞》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分析,来对当时《六舞》所体现的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做一个新的探讨。

  • 标签: 《六舞》 周代 艺术内容 艺术风格 人文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 简介:"开路"是流传在河南省桐柏县的民间丧葬文化遗产,是丧葬仪式中的民俗舞蹈。本文从舞蹈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和宗教仪式理论等方法,通过对桐柏山区民间丧葬仪式舞蹈"开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仪式过程、内容、神仙系统、八卦舞谱、仪式音乐的艺术特征等进行解读,揭示了民间丧葬仪式中的舞蹈与民俗民风之间的关系,探索古老的八卦舞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在中国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价值。

  • 标签: 舞蹈人类学 桐柏县 丧葬仪式 “开路” 八卦舞谱
  • 简介:萨满舞作为世界保护遗产抢救活态文化工程之一,是我们为之关注的,作者就在蒙古族萨满舞(博舞)“口述史”访谈期间获知在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地区毛林腰肚村有一位近百岁老萨满存在,由此对其作了全面的了解与调查,同时该文还将科尔沁地区蒙古族萨满舞蹈(博舞)作为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存活的历史成因及其现状。

  • 标签: 蒙古族萨满舞蹈(博舞) 科尔沁地区 历史成因 形态 现状
  • 简介:本文是通过研究尽可能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深入地对中国古典舞进行“再认识”。并由衷地希望中国古典舞学科在走向未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学术研究 民族性 民族化 指向文化
  • 简介:近几年,中国舞剧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一大批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舞台,成为舞蹈艺术领域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以历史人物为表现内容的人物题材类舞剧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盘点近年来出现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类舞剧,发现它们无论是从叙事视角还是从创作手法上,都烙有编导鲜明的个性印记。

  • 标签: 舞剧创作 历史人物 人物题材 书写 简论 舞蹈艺术
  • 简介:纵观中国的传统舞蹈,历史上诸多古代舞蹈,大都已经失传或被历史湮没了。因此“中国音乐舞蹈,尤其是舞蹈,从宋朝以后逐渐衰落,原有的东西几乎大都丧失,很多已不可考。

  • 标签: 中国 古典舞 传统舞蹈 历史渊源 戏曲舞蹈 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