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自1612年起,后金统治者通过联姻、和亲的方式与蒙古诸部建立同盟关系.以满洲入关为分界线,早期满蒙联姻主要分为1612年-1643年、1644年-1689年两个时期.满蒙联姻与满洲、蒙古、明廷间的战与和有着密切关系,而满蒙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平等交往、联盟、统一军令、建立盟旗制度等过程.

  • 标签: 后金 清初 蒙古 满蒙联姻
  • 简介:通过借鉴神话学的相关理论,解析了“侠”的内涵及人们对于“侠”的观念的流转与演变:侠的创造具有相当的虚构性和变数。侠走出历史后,就被不断地“发明”、“创造”成为维护正义的斗士和人间的浪漫英雄。侠神话的创造涉及对存在的认识、对道德的需求和对政治公道的盼望。侠神话建构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不断地解构,在港台新武侠小说对侠的现代阐释中,这种神话最终被打破。

  • 标签: 神话学 侠神话 想象
  • 简介:马头琴的源头——火不思,从形制与奏法看,应当属于那种似琵琶的弹拨乐器,这在史料中得到证实。蒙古族诸部落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后,马尾胡琴在北方草原逐渐传播,并被当地居民所喜爱,成为一种流行乐器。明灭亡元朝后,部分蒙古族风俗习惯都遗留下来,对明朝的文化和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朝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构建的,自然更多地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加之政治因素的作用,潮兀尔排除于国乐之外。但此时的潮兀尔已经在蒙古族中深入人心,在蒙古族部落中广泛流传。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被异域民族所欣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几乎成为蒙古民族的象征。马头琴作为拉弦乐器,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使弹拨乐器“黯然失色”,成为蒙古民族心中的乐神和心灵的旋律。从蒙古民族的音乐发展史看,用马尾弓代替竹擦(棒擦)弓、火不思退出舞台、马尾胡琴-潮兀尔盛行于草原,最终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成为主流,这是历史对马头琴的必然选择,马头琴成为蒙古民族音乐的核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 标签: 蒙古族 马头琴 艺术 历史演变
  • 简介: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明代嘉峪关作为边镇,主要发挥其军事防御、控制西域、中亚与中央朝贡的职能。清顺、康年间嘉峪关的职能尚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乾隆年间新疆的统一,嘉峪关成为腹地,军事职能减弱,其检查过往行人以及管理进出口贸易的职能凸显,作为连接内地与新疆的重要关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标签: 清代 嘉峪关 职能
  • 简介:依据大量散见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将中国百年乡土教材的发端、演变脉络总结为三个时期五次高峰期,认为中国乡土教材源于舶来成于传统;伴随于乡土教育运动;适应于教育改革运动,普及面广而作用为补充;存在着有发展空间无实施保证、体系上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内容相对脱节、其功能作用或被夸大或被忽视、缺乏相应的师资、相应理论建设不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总结等局限。

  • 标签: 乡土教材 百年演变 述评
  • 简介: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它是古代蒙古人流传下来的一种崇拜天地、高山、大树的原始信仰活动。据元史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宪宗即位之二年,秋八月九日,

  • 标签: 蒙古族 祭敖包活动 演变 民族风俗 祭祀活动
  • 简介:由于各方面原因档案价值产生一定的演变,或消亡,或增减,或形态发生变化,或转移到其他形式,或变成永久档案,特别是电子档案由于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促使其价值较纸质档案价值变得更加不稳定.这些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档案利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档案价值的演变对档案信息开发利用工作的影响是相当必要的.

  • 标签: 档案价值 演变 档案利用
  • 简介:齐亚.拉赫曼将军创建民族主义党的初衷是为军人政治在孟加拉国的确立服务。但齐亚将军通过民族主义党完成了从军事管制到民主政治的转变,在孟加拉国的政治发展史上做出了辉煌业绩。以卡莉达.齐亚为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在1991年、2001年的孟加拉国议会选举中,两度成为孟加拉国的执政党而组建政府(1991-1996年、2001-2006年),成功完成执政任期,并在2006年10月组成以孟加拉国总统亚杰丁.艾哈迈德兼总理的“看守政府”,为孟加拉国2007年议会大选创造了条件。由此可以证明:卡莉达.齐亚和民族主义党将是孟加拉国民主政治的捍卫者和执行者。

  • 标签: 孟加拉国 民族主义党 政治地位 军事管制 民主政治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西宁平弦曲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田野调查与文献考证,就西宁平弦曲艺的发展演变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曲艺 西宁平弦 民间文艺
  • 简介: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的解释逻辑出发,为政企关系在西部民族地区转型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和有关的经济现象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形式是与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期稳定关系,并适应其所处环境的结果。因此,产权结构和形式并不是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反映了企业的独立性。恰恰相反,它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与其环境及其它组织、非正式制度,或者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稳定的交往关联。

  • 标签: 民族地区 模糊关系产权 资源战略
  • 简介:以广东新丰为例,通过引入知识转移视角和关系性嵌入理论模型,分析不同类型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关系性嵌入水平与知识转移效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当前旅游扶贫开发中对知识转移有决定性影响的社会关系结构因素,主要是帮扶双方的“联系强度”与“共享深度”,而非“信任程度”;尽管“开发商主导”模式可能造成居民与开发商的利益冲突,但其关系性嵌入水平和隐性知识转移效率显著高于“社区主导”模式;“先隐性知识、后显性知识”,是更适合现阶段旅游扶贫的知识转移路径;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导致知识转移长期效率低的主因,提升居民文化素质是长效扶贫政策设计的基础。

  • 标签: 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知识转移 关系性嵌入 广东新丰
  • 简介:美的感觉是常见的,但对这种感觉从理论上进行清楚明白的解释却是困难的,这是美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事实。正因为这样,在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才出现各种分岐和界说。有人想逃避这种纠葛,企图从一个一个美的具体形态去研究,然而稍加深入,就又导入这块是非之地。因为对美的研究,无非从审美心理学、艺术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三个角度出发,而这三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对任何一个侧面的探讨,都不可能绝对不涉及其它侧面。因此,从不同角度探索是可以的,回避这个核心问题,终归是做不到的。我们说的“审美关系”,就是指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对其分析的目的在于说

  • 标签: 审美关系 美学界 美的本质 审美活动 审美心理学 审美意识
  • 简介:通过阐述和分析“牧区大寨”乌审召的新旧“神话”传说,探讨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与当地居民社会的关系。首先阐述20世纪60~70年代轰动全中国的模范地区“牧区大寨”——乌审召的人们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一场改造毛乌素沙地的经验。再者,总揽当今政府部门正在进行的新型开发模式。最后,对当地民众记忆和传述的一部古老传说进行剖析。由此,通过回看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度干预,来展望未来的人与自然的互助关系

  • 标签: 神话 乌审召 牧区大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