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期“出版动态”介绍2012年出版的12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涉及到口腔护理、临床操作、影像诊断、社区保健、自我口腔护理等内容,为口腔医师、护师、技工、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以及非专业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定的阅读参考,适合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阅读。

  • 标签: 出版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 自我口腔护理 临床操作 影像诊断 社区保健
  • 简介:导读:本期介绍近期出版的2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以及2013年5本优秀口腔书籍补编。内容主要聚焦于口腔临床操作技术。学科范围涵盖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种植学、口腔医学管理等。其中《中国口腔种植临床精萃》(2013年卷)是由第2届口腔种植病例大奖赛获奖文章结集成册,在修复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出版 口腔种植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医学 口腔临床 口腔内科学
  • 简介:本期“出版动态”将介绍2012年近期出版的9本口腔医学相关书籍,内容涵盖新学期出版或再版的口腔医学专业教材,同时也囊括了介绍口腔临床医学实用技巧的书籍,此外还介绍了儿童口腔健康的绘本读物,为少年儿童普及口腔知识提供了阅读参考。

  • 标签: 出版 口腔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少年儿童 专业教材 实用技巧
  • 简介:目的:在既往研究中.从未停止过关于修复和正畸治疗中进行咬合重建时.应该建立何种形式的咬合接触的讨论。对天然恒牙列的动态咬合的流行病学调查将有助于走出这种持续讨论的困境。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年青群体和老年群体天然牙列的特征性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并且分析动态咬合接触形式与性别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共调查了834人。所有的调查对象都具有天然牙列.并且没有修复体存在。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是20--63岁。在调查对象进行牙诱导的侧方和前伸运动过程中,检查天然牙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结果:结果发现存在以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双侧和单侧的尖牙保护[牙合],组牙功能[牙合].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同类型的动态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概率相同。但是.一些咬合接触形式的出现率与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双侧和单侧尖牙保护耠的出现率出现下降趋势,而组牙功能[牙合]的出现率上升。平衡[牙合]以及“其他[牙合]型”的出现率很低.并且没有呈现与年龄相关的变化趋势。结论:双侧尖牙保护[牙合]和组牙功能[牙合]是年青患者的特征性咬合接触形式.而老年患者中组牙功能[牙合]的接触形式更加普遍。当年青患者接受修复和正畸手段的咬合重建时.尖牙保护[牙合]是一种最适合的咬合接触形式,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组牙功能[牙合]则更加适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牙合]型和牙周炎、磨牙症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 尖牙保护验 | 正畸学 出现率 修复学
  • 简介:目的:研究夜磨牙(sleepbruxism,SB)患者与正常人睡眠状况的不同,磨牙症状在不同睡眠阶段的分布,以及磨牙症状与患者睡眠姿势的关系。方法:对实验组6名夜磨牙患者,对照组8名正常人,都进行一整夜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1.与对照组比,夜磨牙患者快速动眼睡眠期(Rapideyemovement,REM)时间较长,其睡眠百分比较高,通过t检验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2.SB患者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患者中有2名右侧尖牙磨损较重者,睡眠时以左侧卧位为主;3名左侧尖牙磨损较重的,睡眠时以右侧卧位为主,1名前后牙磨损均较重者,以仰卧睡眠姿势为主;对照组4名以双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以单侧卧位睡眠为主,2名仰卧位睡眠为主,未发现左右侧、前后牙齿磨损的不均衡。结论:1.SB患者组的快速动眼睡眠期睡眠时间明硅长于对照组,2.磨牙症状散在的发生于各个睡眠阶段,3.磨牙与睡眠姿势有一定关系。

  • 标签: 夜磨牙 多导睡眠监测 快速动眼睡眠期 非快速动眼睡眠期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实验大鼠再植牙牙根吸收及愈合过程,辅助临床治疗及预防再植牙牙根吸收。方法:30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再植,每只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脱位牙齿即刻再植,对侧同名牙则于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再植回牙槽窝。分别于术后1、3、7、14、21d处死,分离上颌骨,拍摄x线片,应用IPP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周透影面积。标本脱钙后制作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牙根尖周透影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干燥组表现尤其明显;组织学上表现为初期炎症反应较明显,随着炎症发展,牙根表面吸收陷窝逐渐增多、增大,后期即刻组牙髓及牙周膜修复反应明显,干燥组牙槽骨修复反应强烈,牙根、牙周膜逐渐被类骨质样组织替代。结论:再植牙初期以炎症反应为主,后期主要表现为修复反应,即刻与延迟再植导致牙周膜细胞活性不同决定了再植牙根吸收的进展。

  • 标签: 牙再植 牙根吸收
  • 简介:目的:探究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在穿颧种植手术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一例上颌骨重度萎缩的48岁男性患者,利用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进行双侧穿颧种植体植入,结合前牙倾斜植入两枚植体。术后6月完成最终修复。结果:该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观察3年,各个植体均未见明显骨吸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系统能够有效规避穿颧种植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颧种植体 计算机辅助动态导航 上颌骨萎缩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患者检出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和多重耐药菌的目标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颌面外科感染患者检出的菌株,对检出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各年份间耐药率的差异性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89株,革兰阳性菌占31.8%(219/689),革兰阴性菌占68.2%(470/689)。检出总量排名前3位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检出量分别为96、67和51株。3个年份所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二代、三代的耐药率低于10%,对限制级抗菌药物美洛培南(χ2=2.675,P=0.229)、氨曲南(χ2=0.469,P=0.791)的耐药率低于8%。3个年份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0%、66.7%、95.2%,均高于60%(χ2=7.212,P=0.024)。2012、2013年所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对四环素类、磺胺类、部分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超过20%。结论2012—2014年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数量最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最为严重。应着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控制,重点监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

  • 标签: 颌面外科 耐药 细菌 监测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人根管充填应用改进的连续波热牙胶根充法的充填质量和效率。方法:213名需要根管治疗的老年口腔患者,共计238颗患牙,按照根管充填方法的不同分为热牙胶组和冷侧压组,并对两组间根管充填恰填率、侧支根管充填情况、根充所用时间、术中疼痛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改进的连续波热牙胶组根管恰填率高达89.92%,而冷侧压组仅为79.82%,热牙胶组优势明显;另外在侧支根管充填情况和根充所用时间的对比中,热牙胶组依然强于冷牙胶组(P〈0.05);两组术中疼痛并没有差别(胗0.05)。结论:改进的连续波热牙胶根管充填法应用于老年口腔患者优点突出,易于接受,能有效提高老年人根管治疗的质量和效率。

  • 标签: 老年口腔医学 老年人 根管充填 连续波热牙胶根充法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劈开夹心植骨联合延期种植应用于上前牙连续缺失患者修复的效果。方法:患者女性,48岁,以“拔牙后1周,原烤瓷桥松动,要求种植美观修复上前牙”为主诉于我院就诊,拟行上颌右侧侧切牙、上颌右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中切牙、上颌左侧侧切牙种植修复。在局麻下小翻瓣,用长探针探及腭侧骨板的走向后,用细引导钻在牙槽嵴顶连续定位,形成骨劈开引导沟。采用骨劈开工具沿引导沟劈开牙槽骨,并填充骨粉形成“三明治”样结构,随后关闭伤口。4~5个月后常规植入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4颗(3,3mm×12mm),并同期行GBR。6个月后常规行二期手术,以临时冠诱导牙龈形态,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种植术后1年,患者种植体稳定,修复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前牙区长期缺牙致唇侧骨板吸收明显,牙槽嵴常呈刃状,传统骨劈开术较难保证种植体方向,而Onlay植骨创伤较大,对于上前牙连续缺失伴水平向严重缺损的病例,此改良骨劈开联合延期种植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修复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术者的可操作性。

  • 标签: 骨劈开术 延期种植 上前牙 水平向 改良 应用
  • 简介:本书为最新出版的“口腔种植临床指南系列”的第6卷,由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组织编写,旨在提高口腔种植医师的临床水平。本卷内容包括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第四届共识研讨会纪要及文献评述、术前评估和治疗计划、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间隙的外科考量和治疗程序、修复考量和治疗程序、临床病例展示、并发症等。全书采用深入浅出的形式,并配以大量手术图片,以方便读者的理解。

  • 标签: 口腔种植 临床指南 种植修复 牙缺失 种植治疗 学会
  • 简介:机械加载是改善骨质量和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机械刺激能诱导问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系,BMP2基因过表达的MSCs(BMP2-MSCs)成骨分化能力明显增强。本研究运用生物反应器对接种于水凝胶BMP2-MSCs细胞进行动态加载。定量分析水凝胶中的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活性、BMP2分泌和矿化情况。结果表明,经加载后的BMP2-MSCs细胞新陈代谢增加6.8倍,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12.5倍,BMP2分泌增加182倍,矿物质形成增加1.72倍。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过表达 骨向分化 动态载荷 碱性磷酸酶活性 修饰后
  • 简介: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0年4月24~25日在京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宣布了《关于表彰先进专科分会、先进地方医学会、优秀期刊的决定》,共有6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被评为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电子出版物 会员代表 连续型 电子版 杂志
  • 简介: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于2010年4月24~25日在京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宣布了《关于表彰先进专科分会、先进地方医学会、优秀期刊的决定》,共有6种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被评为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电子出版物 会员代表 连续型 电子版 杂志
  • 简介:目的:了解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为提高金山区敬老院中老年人口腔保健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和2017年分别对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对两次调查结果中老年人牙缺失、存留牙以及义齿修复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010年和2017年分别监测年龄60~90岁的敬老院老年人402人和329人。分析发现2017年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牙缺失人数所占的比例(94.22%)和全口牙列缺失人数所占的比例(23.10%)同2010年相比(97.01%和25.37%),略有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与2010年相比,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牙齿存留率由32.02%升高为40.03%,人均存留牙数由8.96颗增长至11.21颗,增加了2.25颗;存留牙数﹥5颗的人数由48.76%升高至61.09%;牙齿修复率由25.64%升至52.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山区敬老院老年人在存留牙和修复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情况仍低于全国老年人的平均水平,有待于加强敬老院口腔卫生保健工作。

  • 标签: 敬老院 老年人 口腔健康 牙缺失 存留牙 义齿修复
  • 简介:目的:错(牙合)畸形是否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风险因素,目前仍有很大争议。已有研究证明,牙齿的咬合功能与TMD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即便是有联系,也没有真正地在临床应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在TMD患者中的发病率,并将其与文献中所获得的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625例TMD患者(75%为女性:年龄平均为34,2±6,7岁,范围25~44岁),根据临床检查-无痛[即:关节盘置换和(或)非疼痛性关节病]、肌肉和(或)颞下颌关节(TMJ)中疼痛与否,可将所有样本分为4组,记录静态和动态的错(牙合)畸形。静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咬合,后牙锁殆,深覆殆,前牙开殆,深覆盖,以及磨牙尖牙的不对称。动态的错(牙合)畸形包括正中/侧方骀干扰,以及从后退接触位(RCP)到最大牙尖交错位(M1)的滑动距离是否大于2mm。采用相关系数母评估每组样本中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不同的错(牙合)畸形与TMD疼痛状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磨牙不对称和侧方耠干扰上的φ数值从-0.081~+0.043。TMD人群中错(牙合)畸形的患病率与正常人群的患病率类似。结论:不管TMD患者的疼痛状况如何,TMD患者中静态和动态错(牙合)畸形的发生率与文献中报道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相似。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注意,错(牙合)畸形不应作为TMD的鉴别点。

  • 标签: 流行病学 错(牙合)畸形 发病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目标:利用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阐明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的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生存预测因子的差异。方法:SEER用于计算1973年至2012年间OTSCC患者的生存趋势。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流行病学 监测 性别 年龄 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