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尘肺患者施以排护理期间,分析体外振动排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82例尘肺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选择数字奇偶法对尘肺患者分组;对照组在实施排护理期间选择人工背部叩击排的方法;观察组在实施排护理期间选择体外振动排的方法;临床选择CA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问卷)方法以及QOL-BREF(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方法针对两组尘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展开评价,对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第1天与第3天范围内,在排量方面,观察组尘肺患者同对照组尘肺患者比较,增多幅度明显(P<0.05);在第5天与第6天范围内,在排量方面,观察组尘肺患者同对照组尘肺患者比较,减少幅度明显(P<0.05)。观察组尘肺患者CAT评分以及QOL-BREF评分同对照组尘肺患者比较,凸显优势显著(P<0.05)。结论对于尘肺患者,在开展排护理工作期间,有效应用体外振动排法,对于尘肺疾病症状可以保证获得确切改善,最终保证尘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优化。

  • 标签: 体外振动排痰 尘肺 排痰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排法及密闭式吸在呼吸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102例患者均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人工排、开放式吸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振动排法及密闭式吸护理措施,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实验组患者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排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②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1.8%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振动排法及密闭式吸在呼吸道护理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呼吸道指标,并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振动排痰法 密闭式吸痰 呼吸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可控式吸管采集标本法在婴幼儿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9月住院的婴幼儿肺炎患儿,住院后分别采用普通吸管和一次性可控式吸管两种方法采集标本,比较两种方法标本合格率和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结果普通吸管法吸477例,标本合格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40.5%和30.6%;可控式吸管法吸492例,标本合格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1.7%和66.5%,两种方法采集的标本合格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两种方法采集的标本,合格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82.6%)明显高于不合格标本(9.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一次性可控式吸管吸能有效防止液污染,提高标本合格率及细菌培养阳性率,优于使用普通吸管吸,有助于提高婴幼儿肺炎患儿病原学诊断阳性率及指导后续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可控式吸痰管 婴幼儿肺炎 痰培养
  • 简介:摘要为了对比封闭式吸与开放式吸在机械通气的应用优劣,选取我院ICU10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吸前后SpO2值、液喷溅情况、肺部感染情况,护士吸总耗时以及护士对不同吸方式的依从性。结果提示封闭式吸更适合ICU机械通气的患者。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封闭式吸痰 开放式吸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刺激时间对气管插管患者的吸效果。方法建立三个组别,4s组、6s组和8s组。将观察对象编号,按照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每天都对患者的组别进行分配。每组患者的每次吸刺激时间分别为4s、6s、8s。结果吸后三组患者的心率增加值、血压增加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血氧饱和度增加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的鸣音改善、每日吸次数以及两次吸间隔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鸣音改善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量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吸总次数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每日吸总次数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次吸间隔4s组与6s组、8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s组两次吸间隔与8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刺激时间持续6s与8s的效果好,在相同效果下,推荐选用刺激时间为6s。

  • 标签: 吸痰 刺激时间 气管插管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涂片及分离培养抗酸杆菌的检验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中心结核病门诊收治的肺结核可疑患者500例及正在接受肺结核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观察,每位就诊者均进行涂片检测及其培养检测。结果600例参检者,涂片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16.2%,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21.5%,培养的检出率高于涂片,统计学差异显著(χ2=5.582,P<0.05);500例参检的肺结核可疑患者,涂片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15.4%,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检出率为24.6%,培阳显著高于涂阳(P<0.05)。结论在检测肺结核患者标本及可疑患者涂片抗酸杆菌时,分离培养的准确度较涂片结果更为准确,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 标签: 肺结核 痰涂片 痰分离培养 抗酸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涂片及分离培养抗酸杆菌情况,研究涂阳肺结核患者涂片与罗氏培养阳性率的差别,为确诊和治疗控制结核病提供科学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结核病定点门诊登记的疑似肺结核病人795例和期间确诊登记化疗的肺结核病人253例,共计1048例分别对每例就诊者进行涂片和培养检测。结果1048例就诊者查出抗酸杆菌阳性77例,总阳性率为7.34%(77/1048);其中培养阳性(培阳)61例,涂片阳性32例,阳性率分别为5.82%和3.05%.培阳高于涂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期间253例肺结核治疗者涂阳16例,培阳4例,阳性率分别6.32%(16/253)和1.58%(4/253),涂阳高于培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疑肺结核者培阳高于涂阳,而确诊化疗的肺结核病人涂阳高于培阳,涂片抗酸杆菌检测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分离培养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 标签: 肺结核 痰检 痰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控式吸管采集标本在提高培养阳性率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4月—11月住院婴儿进行普通吸管和可控式吸管采集标本两种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可控式吸管法阳性率47.8%,普通吸管法阳性率31.9%,P<0.05两种方法采集标本做培养检查阳性检出数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可控式吸管法致病菌检出率高,防污染性能强,明显优于普通吸管,有助于肺部感染致病菌的正确判断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 标签: 可控式吸痰管 婴儿 痰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胸痹心痛浊痹阻型患者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汤加减治疗的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本院2015年7月—2017年7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胸痹心痛浊痹阻型患者随机分作甲组与乙组,每组60例。甲组应用西药治疗,乙组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胸痛、胸闷以及心悸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的评分依次为(0.88±0.22)分、(1.12±0.20)分、(0.95±0.16)分,分别高于甲组的(1.52±0.50)分、(2.12±0.20)分、(1.65±0.15)分,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对胸痹心痛浊痹阻型患者应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汤加减治疗,可显著改善胸痛、胸闷以及心悸症状,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该疗法的价值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胸痹心痛 痰浊痹阻型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呼吸科患者进行涂片镜检测,探究涂片镜检对液细菌培养作用价值。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6年1月—2018年12月的呼吸科门诊患者随机抽取1200份,并进行涂片染色和细菌培养,对涂片标本培养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0份标本,含有500份革兰氏染色涂片,占总标本的41.67%,其中,含有230份检出细菌,占500分革兰氏染色涂片的46%,白细胞内有60份标本检出细菌,占230分检出细菌标本的26.09%;在1200分标本中有420份抗酸染色涂片标本,占35%,其中有10份抗酸杆菌,占420份抗酸染色涂片的2.4%。结论标本涂片镜检验培养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值得推广使用的检验方法。

  • 标签: 涂片培养 痰标本 革兰染色 抗酸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排方法在胸外科术后应用时的效果以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胸外科手术的开胸术后患者269例。依据采用的排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30例,对照组139例。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对于机械排使用的有效度、舒适度以及自我耐受度方面做一定的调查整理。结果使用机械排法的观察组从排量、排效果、肺部感染相对优于对照组,针对不同患者,震动频率要因人而异、缓慢增加,一般在术后第二天患者疼痛感最为强烈,故在使用机械排之前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良好地进行沟通,做好相关镇痛治疗的准备,做好健康宣教,保证排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 标签: 人工排痰 机械排痰 胸外科手术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分析不同时间采集并培养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分析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确诊的460例肺炎患者,分别于不同的时间对液标本进行采集并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经过不同时机的液采集后,经检验,晨起空腹采集液的试验组阳性准确率(217/230,94.3%)显著高于无固定时间采集液的对照组(179/230,77.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正确的时间采集患者的液标本并予以培养有助于检验准确率的提升,为临床肺炎的诊断奠定基础,应广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膨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的临床应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16日至2016年11月16日我院接收的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法,治疗组采用膨肺吸法,比较两组的吸前后的血气分析值、机械通气时间及肺不张、肺部感染情况。结果治疗组吸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对照组吸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吸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肺通气时间、肺不张、气胸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膨肺吸法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吸时的低氧状况,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肺不张、肺部感染发生率,具有安全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膨肺吸痰法 机械通气 临床应用 影响
  • 简介:摘要高渗盐水诱导是指支气管哮喘患者以雾化吸入高渗盐水的方法诱导生成液,并对液细胞成分、可溶性介质进行分析,从而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粘膜炎症。是一种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靠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病情监测的研究。本文综述了高渗盐水诱导的方法、液的处理及诱导液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及应用进展。

  • 标签: 高渗盐水 诱导痰 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诱导炎性指标检测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诊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选取85例,并按病情予以分组重度组(n=45),轻中度组(n=40),分别予以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治疗、沙美特罗替卡松干粉剂吸入治疗;对本组研究对象进行诱导炎性指标检测,并就两组患者及其治疗前后的诱导炎性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重度组患者的诱导炎性指标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2)本组患者治疗后的诱导炎性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诱导炎性指标检测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显著,可准确鉴别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并评估其病情变化,值得借鉴。

  • 标签: 诱导痰中炎性指标检测 严重程度 病情变化 支气管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学检测培养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呼吸感染患者36例直接涂片和常规培养方法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感染患者36例标本检出菌株数31株,病原菌分离阳性率86.11%。结论按照正确、标准的操作方式采集标本可提高标本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临床检验标本主要是采用病原菌进行检查,而使用其方法进行检查结果有较高的效果,但检查结果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实现诊断治疗的效果。

  • 标签: 细菌学检验 痰培养 检测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热清注射液作为雾化吸入湿化液用于肺炎早期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热清注射液2ml加蒸馏水5ml配成药物湿化液与对照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肺部湿罗音明显减少,咳嗽时间及量明显减少,对各种症状或指标显效率为90%以上。结论热清注射液作为雾化吸入药液可明显改善肺炎早期患者肺部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 标签: 痰热清注射液 雾化吸入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吸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应用的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对3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合理评估吸时机,应用密闭式吸管进行吸,以维持有效气道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结果3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管均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交叉感染。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管减少吸过程SPO2下降的发生率,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保护医务人员,提高安全性。

  • 标签: 密闭式吸痰 重症医学科 机械通气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