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里,都只是其全部文化链条中的一环,它有自己的个性,只能满足适合于它的那一时代的人们的兴趣与要求,适合或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东西是没有的。但是文化又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继承性,完全脱离原来文化的文化也是没有的。每一时代都保留和继承了前一时代的优秀遗产,义把自己适合于新时代的优秀部份留传给下一代,如此代代相传,代代补充,代代完善,逐步形成并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品格,这就是成熟的标志,这就是“传统”。传统的形成是一个没有结尾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 标签: 戏剧美学 文化心态 戏剧观 西方戏剧 人物形象 表演程式
  • 简介:进入新世纪,国人对上一世纪的中国绘画进行反思。围绕着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美术活动,如百年油画、百年中国画展览及研讨会。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被动吸收到主动接受;从夜郎自大、盲目自卑到重新梳理……我们由于有了参照体系,有了座标(西方),我们对传统的认识更加自觉、清醒。此前,许多学者对中西艺术作了大量阐述。本文尝试从画理画论的角度看待中西绘画各自特点。在建立叙述框架时,将中西画论进行并列,然后加以比较、总结。

  • 标签: 中西绘画 绘画理论 中国绘画 美术活动 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
  • 简介:中西交汇:———百年戏剧回望廖奔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列强的坚船硬炮摧毁了东方古国封闭而腐朽的大门。从此,中西方文化的互相隔绝局面彻底瓦解。尽管双方的接触方式更多是孱弱的中国被迫而不胜重负地承接了西方工业文明滚滚而来的铁轮的碾轧,但是就文化范围而言,则无...

  • 标签: 西方戏剧 中国戏曲 中西戏剧 《新青年》 中国戏剧 宋春舫
  • 作者: 马竹清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志明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10年第3期
  • 机构:在绚丽多姿的舞蹈世界里,中西舞蹈艺术的比较主要是传统舞蹈的比较,而且这种比较可以浓缩到中西的古典舞蹈中去进行,即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舞蹈即芭蕾舞的比较。因为作为“古代的经典舞蹈”,古典舞凝聚了各自舞蹈文化的精粹。中西舞蹈艺术的比较实际上还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舞蹈艺术的比较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它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仔细剖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四月,冰雪消融,春意盎然。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与太阳杂技团合作的新晚会龙狮,于22日晚8点在太阳杂技团的总部基地那蓝黄相间的大篷里正式拉开帷幕。2500人的大篷座无虚席。魁北克省的省长、副省长,魁北克省的政府总督、赞助商、各界名流、影视制片人、媒体记者、演艺圈内权威知名人士和我驻加拿大使馆的文化参赞王振茂及夫人参加了首演。整场演出自始至终在观众不绝于耳的跺脚声、口哨声、鼓掌声和响彻大篷的喊叫声中进行。受太

  • 标签: 加拿大 魁北克 太阳 蒙特利尔市 晚会 冰雪消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剧本结构作舞台分析,是导演的基础。导演(Director)一词是西方话剧理论的术语和概念,导演制度则是西方话剧舞台实践的历史产物。中国戏曲导演虽然是受西方话剧影响而引进,但由于戏曲导演是按照戏曲艺术体系的美学原理来进行导演的舞台二度创造,因此而形成了不同于话剧导演的风格特征。即对蓝本(剧本)进行逻辑性的思想分析后,以什么方式和手段将之转化为舞台形象的语言(舞台行动),对中西戏剧导演而言,并不相同。

  • 标签: 话剧舞台 中西戏剧 舞台形象 陈妙常 历史产物 艺术体系
  • 简介:剧场中萦绕着英国本土音乐.舞台上摆放着几张椅子以及一张吧台。演出开始.演员介绍自己所处的环境是一个酒吧内.自己是这间酒吧的老板.而下面的故事就发生在光顾酒吧的人们身上。

  • 标签: 木偶 生活 本土音乐 酒吧 老板
  • 简介:“诗、书、画、印”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四大组成要素.所谓的“三绝”、“四全”即指此而言,诗是中国画重要的构成之一.诗与画不但在外在形式上密切结合,如画上题诗或依诗配画.更重要的是诗与画的内在结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及它们创作规律上的共同性——“诗画本一律”。诗画结合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潘天寿说:“诗和画是怎样的关系呢?依我看,诗、画是同源的,是姐妹关系。因为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客观事物形象、体态的变化,以及美丽的色彩、韵致、情味等,它们都是经过作者的思维.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完成的。

  • 标签: 诗画结合 意境 中国传统绘画 组成要素 外在形式 诗中有画
  • 简介:题记佐临先生是我们的老前辈,也是我十分敬仰的当代戏剧界的泰斗。尤其是在导演艺术界,他是执掌旗帜的旗手,是勇敢执着的探索者。坊间称曰上个世纪下半叶的“北焦南黄”,指的就是焦菊隐和黄佐临两位先生,这一称号是对他们最好的褒扬。我与佐临先生接触不多,“忘年”接触而已,但看过不少他执导的戏。早在四十多年之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就看他的戏了。印象最深的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激流勇进》。我还懵懵懂懂地读了《写意戏剧观》,知道了有位叫布莱希特的戏剧家和“间离效果”、“陌生化”等新词。然而,理应正常行进的历史很快地被扭曲了,停滞了近二十年。之后,在一片荒芜的舞台上,戏剧家们重新整装起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于是,大家又将目光投向了佐临先生,想起了被他早就倡导的“写意戏剧观”。1978年,导演艺术家陈颗邀请佐-临先生北上,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了《伽利略传》。“伽利略传》被人们赞誉为20世纪的《哈姆雷特》,是布莱希特戏剧的皇冠。该戏自1943年首次搬上苏黎世舞台,直到在青艺舞台演出之前,已经有24个国家上演了,并一直盛况空前。与其说这出戏在舞台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更应该说是该剧的主题思想发聩振聋,敲响了时代的钟声。《伽》剧不仅在戏剧界激发了艺术创作上的重新思考,也在科学界、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佐临先生等戏剧家的敏锐、智慧和勇气,让这出戏在“乍暖还寒”的季节里亮相,让人们预感到:春天到了,件学的春天即将来临了!之后,由于一些工作的关系,我与佐临先生有过一些接触。给我留TiE忆最深的一次是在80年代末去沪时,陈颗导演让我去看望一下佐,临先生,针对戏剧舞台每况愈下的态�

  • 标签: 《伽利略传》 《高加索灰阑记》 导演艺术 舞台演出 黄佐临 创作形态
  • 作者: 付长忠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从儒学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我们今天就不能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政治历史混为一谈,不能把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问题归结到文化原因上去,就像大脑不能为人体癌症承担责任一样,今天我们也不能把一个人的文化思想与现实中的功利动机简单混合,这是一个最理智的现代人也难以解决的困惑。比如,文化遗产与权力或权利移转不同,文化素质不能在候选人头脑中复制,这是柏拉图和和孔子都无法解决的超人问题。孔子的思想当然比柏拉图更现实,但人性的修养也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成为确定性的。西方的国家形式最早是从希腊城邦制国家开始的,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具备天下大一统的意识,是基督教的宗教普世性送来了上帝高于国家的统一性,希腊罗马政治生活中具有了的征服与妥协的政治现实相结合成为了西方历史中的基本社会形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人们再次开始思考,音乐创作要用什么样的形式在新时期展现,是继续用传统的技法创作出数量更多的音乐作品,还是探索音乐创作的新路。在探索音乐创作现代化时,如何让人们接受现代音乐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以钢琴为例,钢琴音乐创作与中国音乐文化相结合,如何扎根于中国焕发出生机,是思考研究的一个对象。

  • 标签: 20世纪 80年代 钢琴 中西 音乐技法 融合
  • 简介: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钢琴音乐大师,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钢琴创作在浪漫主义时期达到了最高成就。其练习曲高度的艺术性与他强烈的爱国情操完美的结合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其美学表现也是充分的体现了浪漫乐派的美学特征,故笔者将视野投入此处,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学习和了解浪漫学派的美学特征和表现。

  • 标签: 肖邦,练习曲,艺术性与爱国情操结合,美学表现
  • 简介:<正>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对于成为历史的20世纪,作为一个音乐人,有哪些音乐之“事”我们不应该忘掉呢?又有哪些音乐之“事”应该成为我们的“师训”呢?我相信,不同的人对此一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如次。

  • 标签: 中国 20世纪 新音乐 音乐教育体制 音乐表演
  • 简介:福建省杂技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绳技》节目的训练与创新。近10年,更不断提升绳技技艺,先后创新改版了《舞者——绳技》《圆——绳技》《墨韵——绳技》等多个版本,动作技巧和节目编排也不断创新,赋予《绳技》节目新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意境,成为福建杂技经典的品牌节目之一。2013年11月在第9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勇夺金奖的杂技节目《梦向远方——绳技》,在前面几个《绳技》版本的基础上,动作技巧和编排立意又有创新和提高。

  • 标签: 杂技节目 动作技巧 福建省 创新 20世纪70年代 节目编排
  • 简介: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确实是一次中外剧坛瞩目的盛举。在上海演出的十七台戏,都为这次戏剧节增添了光彩。其中四台戏曲的演出,令人注目。上海越剧院三团的《第十二夜》、杭州越剧院一团的《冬天的故事》、上海昆剧团的《血手记》(《马克白斯》)和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无事生非》,共同构成了戏剧节中一种引起中外人士广泛兴趣的戏剧现象。演出已经结束,但对这种戏剧现象的讨论与评价,已成了戏剧工作者不绝于口的话题。为了使这种讨论深入下去,本刊特邀请这四剧的导演胡伟民、王复民、李家耀、蒋维国举行题为“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的学术对话。本刊编者叶长海参加了对话。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戏曲 莎剧 传统戏曲 中西文化 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