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廖名春先生的文章认为“牛”之“”为动词,表“去尽”或“脱尽”义。本文认为廖文无论在材料运用上,还是在方法运用上都存在问题,《周易》“”有“去尽”义之说不能成立。

  • 标签: 周易 童牛 去尽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以道德意涵,即借《》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解《》、论《》,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和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 标签: 《尚书》《诗经》 “哲” 古代思想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可以兴”“兴于”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韩》学派的学者大多《》、《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易》的《韩》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易》者3人,《梁丘易》者2人,《孟氏易》者7人,《京氏易》者8人,兼习《盂氏易》、《京氏易》者1人.习《易》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说很可能出自《鲁》。《史记》多采《鲁》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说,紧接着述《鲁》"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说与《鲁》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说源于《鲁》。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三家《》的征引,表明了朱子的三家《》学思想。朱熹对三家《》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诗经》研究的状况和朱熹本人的学术追求等各方面紧密相关。它传达了很具有影响力的讯息,吹响了对三家《》关注的号角,引起了后学的广泛关注,与王应麟的《考》一道,影响了有清一代三家《》学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三家《诗》 《毛诗序》
  • 简介:<正>在春秋诸国争势的时代,齐国在较短时间内力挫群雄,最早成为东方强国,这不仅有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因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统治阶级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齐俗尚武的问题,我们结合对有关文献的考察,研读《诗经》,愿为续貂。

  • 标签: 狩猎诗 地理环境 尚武精神 统治阶级 齐风 社会经济
  • 简介: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德”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德”主要表现出三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德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三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三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三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孔子 德论 道德第三方 多元诉求 伦理向度
  • 简介: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的内容,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学思想。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予以“情志”论《》,对《》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 标签: 孔子 情志 上博简 孔子诗论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
  • 简介:《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经典,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极大,历来不乏研究。但是由于资料与理论方法的限制,20世纪以前的研究始终没有大的突破。20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老子》的研究出现了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方法的突破,如古史辨学派提出的疑古思想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

  • 标签: 《老子》研究 演变 文本 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 中国思想史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毛诗序》有相对一致的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的《序》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相邻的《序》文也往往有一定的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人之手。三家《》本无序、四家《》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的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洗明它们是同一时代的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有更浓厚的政治教化的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的创立。三家《》的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的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的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 标签: 四家《诗》 异同 《毛诗序》 成型时间
  • 简介:两汉《》学,主要有今文的《鲁》、《韩》、《齐》三家和古文的《毛诗》一家。《毛诗》曾先后被河问献王和王莽短时间地立为博士,今文三家则自开创者起就被朝廷立为博士,宣帝时进而一道列为朝廷官学。一经数家而非出同门,这在西汉是绝无仅有的。西汉的皇帝为刻意维持这种历史的传统和争鸣的局面,大都兼而习之,或至少学习三家中的两家,如昭帝习《韩》、《鲁》,元帝习《鲁》、《齐》,成帝习《齐》,哀帝习《鲁》、《齐》。从其取舍不难看出,三家《》的地位在西汉并没有高低之别。这一长达二百年的学术平衡。

  • 标签: 朝廷 王莽 西汉 今文 两汉 东汉
  • 简介:礼防意味着华夏之为华夏的文明贞固性或礼秩基础。但自近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人对礼防的态度却与往不同,他们将之理解为压抑人性、阻碍自由的消极力量。另一方面,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在家庭及社会伦理方面屡现的种种弊病,恰恰也跟近代礼防崩溃后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诗经》中《汉广》及《汝坟》两篇所蕴含的礼防思想,探讨礼防与人之性情的关系,并分析周文礼乐如何经由先秦儒家思想发生的转换,进而揭示礼防崩解与"古今之变"的特殊关联。

  • 标签: 《汉广》 《汝坟》 礼防 王化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