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创新评价方式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创新评价方式的探究

高涛

陕西省西安小学,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

摘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评价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掌握不同学生个体在数学实践中遇到的阻碍,夯实数学基础的同时推动实践活动开展,评价本身具有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确保学生注意力始终集中于作业考察目标,正向的评价反馈则能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保证活动质量。基于此,本文提出表现性评价,分层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策略,以期为新型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评价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可用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评价;创新;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综合与实践为主线循序渐进”。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综合实践作业与传统作业不同,倾向于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和运用水平。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综合实践性活动更加注重过程与思考,单从结果进行评价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此教师必须创新综合实践作业的评价方式,构建数学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一体化评价模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成长状况,满足发展需求。

1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性作业评价方式创新意义

1.1保证作业完成质量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活动目标重点不在于最终的结果,而在于中间的思考过程,如何拆解现实问题,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掌握实践性作业的考察目的,综合运用所学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创新作业评价形式,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融入其中,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的同时,通过评价结果检测学生的高阶认知、情感、态度、素养的发展水平,保证作业完成质量[1]

1.2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能力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存在一定差异,但传统评价方式的同质化的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为使教学评价的教育价值得到完整体现,教师有必要引入适切学生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学评价方法,循序渐进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为数学教学提供指导,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评价创新策略

2.1活用表现性评价,考察思维能力

表现性评价是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是创造东西的能力,通过实践成果考察学生对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性评价的开展离不开评价任务,根据特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回顾实践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考虑到综合实践作业本身具有实践性特征,教师将实践作业视为表现性评价的一环,从活动过程出发设置评价标准,考察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完成作业评价目标[2]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一)》为例,本节课主要学习立体图形特征,为此教师布置综合实践作业“制作物体包装盒”,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立体图形特征为物体制作包装盒。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征和考察目标设置评价标准,任务理解:能否准确理解任务实践要求,按照顺序完成任务。数学知识:观察物体特征,分析物体各面、边、角之间的关系,思考包装盒沿平面展开后的图形特征。成果质量:制成的包装盒是否结实、坚固,有无材料浪费情况,所作包装盒能否容纳目标物体,如果不能,是哪一环节出现问题?总结与反思: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制作包装盒?请用艰难、略有停顿、流畅等词语描述包装盒制作过程,制作包装盒是否运用到其他学科知识,未能完成包装盒制作目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反思活动进程,认清自身不足,为后续的针对性学习成长做准备。

2.2坚持激励原则,开展分层评价

小学生数学学习差异较大,按照统一标准要求学生、评价学生易使评价结果失真,阻碍学生的正常发展,为在评价环节中展现学生的真实学习动态,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发展,教师坚持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分层评价,以学生的已有学情为评价基点,以现有学习能力为评价落点,选用不同的标尺衡量学生的成长情况,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助力学生发展。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为例,本次的综合实践作业重在通过西瓜的切分方式检测学生对分数混合运算意义的理解和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为此教师设置激励性分层评价活动,第一层次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拆分混合运算式4/9÷1/3+3/5×2/7,用纸片代表西瓜,展示计算过程,考察学生对单独的分数加减乘除运算规律的掌握情况,巩固基础;第二层次为中等能力学生,教师要求学生按照题目顺序用切分纸片表示运算过程,第三层次为优等生,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最优计算顺序,考察学生的进阶运算能力,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激励性评价,适时指出不足,助力学生发展。

2.3

建立评价档案,考察学习效能

档案袋评价将学生在特定时间内的学习成长情况计入档案袋中的评价方式,真实表现出学生一路走来的学习成长历程,轨迹性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之路上走稳每一步,提升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效能,助力学生成长[3]

以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师布置综合实践作业“测面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测距方式,在学校周边道路上划定1平方米、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土地范围,结合现实生活场景感受不同面积单位的区别。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布置评价任务,要求学生回想活动进程,将自己在综合实践中的思维活动记录在档案袋中,包括如何选择测距方式,选定步数测距方式的原因,选择测量区域的原则,详细陈述在面积测量过程中遭遇的各类问题,如路线无法保持平直,缺少对比标准导致面积大小认识不清等问题,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计算绕土地步行一周的时间掌握土地面积大小,测定建筑物占地范围直观感受土地大小等,让活动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难忘的记忆,在回忆中充分挖掘综合实践作业的效能,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教师必须正视综合实践作业的特殊性,从实践活动特征入手将表现性评价、分层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全新的评价方式融入作业设计中,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的成长情况给予正向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反思不足,感受自身的成长与变化,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冉永生.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作业评价路径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4):153-155.

[2]朱学勤.农村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性及其评价[J].农家参谋,2020(24):206.

[3]汪继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20(18):124.

本文系: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青年项目资助课题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立项编号 SJS2022ZQ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