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的思维来上音乐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用音乐的思维来上音乐课

周展

福州金山小学

人们常说: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兴趣,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参与实践,而最好的学习氛围是置身于良好的环境内。在课堂上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应该这么做。但是,音乐课堂的吸引力就没有音乐那么强烈了。为什么呢?作为一名对音乐的美和力量有着深刻感受的音乐教师,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以及观摩了许多音乐优质课、现场课,笔者发现了优质课的一点共性。根据自身感受和理性思考,对我们音乐课的设计和教学提出一个思路:应当用音乐的思维来上音乐课。

一、什么是音乐

要想用音乐的思维来上课,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音乐?音乐有哪些组成部分?

(一)、音乐的定义

    在阅读了大量著作和文章之后,笔者整理出如下音乐的定义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音乐理论家于润洋曾指出: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音乐中的声音都是非固定意义的;同时也是非自然、非随意的。音乐是经过作曲家认真思考,精心创作出来的声音。通过乐器的表演演奏,来向听众传递各种情绪和感觉。欣赏者受到不同音响效果的刺激,发挥通感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从音乐中获得美感,引起感情反应,并为之感动。音乐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音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有组织、精心创作;意象、通感;动力性、感情和现实生活;时间性、表演。这些关键词是音乐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特征。那么音乐是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达到这样打动人心、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二)、音乐的组成部分

音乐的组成部分又称为音乐要素。一般说来,音乐有八大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曲调(由音符、音长和休止符构成的旋律)、调式、和声、织体。不过在阅读了其他有关音乐的一些书籍后,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完整的音乐除了以上八大要素还应当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倾听、律动、以及演奏的技巧。当这些要素出现时,声音就被精心组织了,才会形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对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才会产生作用。当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交响乐那样庞大,但即使是简单的民歌、民间乐曲,即使是只使用了一两件乐器或者人声来表现的音乐作品,只有一两个音乐要素在其中,都可能会打动人心。而像交响乐这样综合了多种音乐要素的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就更加强烈丰富。

二、富有音乐性的音乐课

现在,就用一个浅显的音乐结构来描绘一堂音乐课吧:

在音乐课(音乐)开始前,需要听众安静的入场,并在整个过程中都能适当保持安静,才能达到最佳倾听效果。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前奏),或是优美迷人,或是活泼灵动,或是神奇诡异,同时奠定了整堂课(整首作品)的基调。

运用律动、节奏、技巧、和声等等手段,编排出连接和织体,为主题做好铺垫,让音乐课(音乐)变得丰富、丰满。

当本课的重点出现时,应当像所有音乐的主题一样鲜明,并且在节奏教学、旋律教学、演唱教学或者听辩音色等等实践性的活动中,像音乐主题一样反复出现,随着手段的丰富和时间的投入,来强调和深化重点。然后组织起其他的音乐要素,将课堂推向音乐高潮

当一节课(一首音乐)快要结束时,重点(主题)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呈现,注意营造一个延伸扩展、或触动心弦,或者是令人愉快的结尾,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美好体验带到下课以后。

其实,音乐课是一门通过课堂这个特殊地点,由音乐教师运用音乐手段,向学生传递人文知识和情感共鸣的课程。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如何通过音乐来感受美、表达美。所以,如何精心组织设计一堂音乐课,可以从音乐要素中获取方向。

(一)、把握节奏,让音乐课富有动力性

节奏,来自长短不一的音符。节奏松紧适中、张弛有度,音乐就会富有动力性。音乐课的节奏感尤其重要。音乐教师要尽量少用语言,应该最大化地将音乐要素运用于每个环节每个活动中。但是每个环节用什么音乐要素,用多少,怎么用,要在多少时间内呈现,这就是一堂音乐课的节奏感。音乐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去发现本课最生动的节奏,并且把本课音乐的动感设计在教学环节里:在导入中徐徐道来,在铺垫中不紧不慢,在重难点处密集反复,在结尾时完整舒展。只有音乐教师恰当地组织了课堂的节奏感主题旋律才能在课堂上流动,从而在课堂上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环境,就能够影响学生、打动学生。

(二)、精心设计连接活动,为音乐课做好必要的织体

织体,就像是编织毛衣,音乐的纵线和声与音乐的横线曲调交织,形成一个立体的音乐意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最有难度并不是怎么深化和强调重点。正如一首歌的高潮部分往往最是朗朗上口,而大多数人不能记住歌曲高潮之外的旋律和歌词。但是对于一首音乐作品来说,

主题之外的那些连接和织体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它们对于主题是必要的烘托、铺垫,甚至先于主题给听众一个朦胧的意象。所以,音乐课的丰富和有趣,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实现。对于人类来说,具象的动作学习和抽象的感觉学习就是不同的纵线横线。在音乐课上,应该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性,让学生同时通过动作和感觉的交叉活动,获得立体的情感体验。首先根据本课音乐的拍子以及基本的节奏型,设计出由易到难的律动练习,通过身体感受速度的快慢,节奏的松紧,力度的强弱。然后进行特定音高和特定旋律的哼唱,变化音色、感受色彩。最后把律动节奏和音高旋律结合起来,变成声势。在音色、节奏和动作协调的综合练习中,训练学生听、唱、动、协作等方面的专注力和协调力。用音乐特有的趣味来营造浓厚的音乐氛围。

(三)、升华主题,从学会感受到学会表达

表演,是音乐传播的必要表现途径。艺术的感受和创作往往是相连相关的。由于音乐的特殊性,作曲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多方面的感受,用具体的乐谱编排记录下来被称为第一重创作。当演奏(演唱)者通过将乐谱还原成具体的音响,他既是音乐的欣赏者,又是音乐意象的第二重创作者。表演过程中的人受到的艺术审美是特别丰满的。当学生浸润在相关的节奏和旋律中,只要不经意地播放出主题,轻松、简单的学会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技能之上的情感表达方面。因为所有的技能是为了准确地感知和表现音乐要素;而最终,是为了理解和表达音乐的意象和情感。音乐课的高潮,就是孩子们不仅仅感受到了音乐的美,而且能够运用本课所学,恰当地表达出本课音乐的情感,让旁听者和他们自己都能在美好的情感中产生共鸣

教学有教学的艺术,音乐教师的教学应当体现更高的教育艺术性。作为校园中的艺术工作者和审美传播者,音乐教师就应是校园音乐家,有理由也有责任把音乐课变成一首首真正的美妙音乐。愿音乐老师们更多的钻研音乐、享受音乐,每一位音乐老师都能够运用音乐的思维,成为音乐课的作曲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