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抗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1

毛泽东与“抗大”

汪国明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管理处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高校中,创办最早、最负盛名的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抗大”的前身是苏区的红军大学,最早是毛泽东提出创办的,他曾经说过:“北伐时有‘黄埔’,我们要办个‘红埔’。”长征期间,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改为干部团。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在即将面临抗日民族战争的新形势下,193658日,毛泽东富有远见地指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国大局面,则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36年6月1日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今子长市)正式成立,简称“红大”。1937年1月“红大”由保安县(今志丹县)迁驻延安城,于193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是当时在延安创办的高校中,唯一经国民政府正式审批成立的一所大学。“抗大”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抗日前线需要的军事、政治干部。“抗大”是一所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的学校。毛泽东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兼政治委员,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傅钟。毛泽东为“抗大”制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大会上讲的一段十分通俗的话,对我们理解什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很有帮助。他说:“共产党有一个方向,政治的方向。这一个方向,全国人民都以为是好的,那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完成民主政治。……还有一个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1938年3月,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他一再勉励“抗大”学员:“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要打日本、怎样打日本、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能打倒的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要求学员把“抗日救国”作为自己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但自己要抱定这个宗旨,而且要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宗旨。他说:“革命的过程,像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中行船,怯懦者常常会动摇起来,不知所措。在革命的大浪潮中遇到困难便动摇退缩的人在历史上是有的,希望你们中间没有这样的人,你们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设新中国而永不退缩,勇往直前,要坚决地为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奋斗到底!”

  “抗大”成立后,毛泽东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保障,都亲自过问。他专门指出:“抗大要上战略课,除部队战术动作外,我们要讲大兵团的战略。只有了解战略全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当地安置战术的东西。即使当个排长也应该有战略全局的图画,才有大的发展。”

  德国人奥托·布劳恩在《中国纪事》一书中说,毛泽东很早就特别重视“抗大”,他成了“抗大”的保护人,像在保安一样自己授课,除了军事课外,还教政治课、理论课,甚至哲学课。毛泽东以身作则,亲自在“抗大”讲政治课和做形势报告。据当时学员回忆,毛主席在1937-1938年,差不多每一两周就要给“抗大”的师生做一次大会演讲。由于听众多,大都是露天会场,如那时的‘府衙门’大院,有时也在延安东门里的广场上。毛泽东本人在《时局问题及其他》一文中曾说过,1937年、1938年,那时不太忙,给青年学生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1936年10月27日至西安事变发生前,毛泽东在“红大”(“抗大”前身)开设并讲授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课程(后来在延安出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的)。1937年4月至8月,毛泽东又在“抗大”开设了《辩证唯物论》课程(后来出版的《矛盾论》《实践论》的主要论点就是讲稿中改编而来。

  “抗大”开办到第五期时,总校于1939年7月迁出延安,到达晋东南敌后根据地,1943年返回陕北绥德。至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总校先后办学8期,培养干部29072人,并在全国创建了14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属中学,连同总校培养的干部总数达十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这支强大的力量,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曾这样赞扬“抗大”:“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