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浅谈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刘海祥

战河镇中心完小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内容,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义务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实施。虽然全民提倡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孩子的德智体为目标,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素质教育工作变成了纸上谈兵,因此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仍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善,抛开小学生应与学习成绩为界限的传统教育理念,以着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格为目标,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对孩子未来的认知以及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由于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薄弱,成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优化措施

为了学校发展、孩子成才、社会需要、政府满意,我们必须千方百计扣分数、抓质量。就我们学校而言,十几年来,为提升教学质量,摆脱最初招生时的困境、尴尬和无奈,我们走过了一条曲曲折折的探索之路,暨制定过严格的考核方案、奖惩办法,也实行过人性化管理、正面激励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既参观学习过众多名校,引进过多种教学模式,也自己琢磨了许多土办法,可以说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能想的办法都尝试过了。现在我将这些年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浅谈一些自己自己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策略。

一、教师会教,教得好。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学校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正像著名教育家蔡林森校长所说的那样,一个单位不在乎你拥有多少人才,而在乎的是你在使用多少人才,如果不使用再多的人才也是浪费。我们学校的教师第一学历大专生虽然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十几年来我们持续狠抓队伍建设,也逐渐打造了一支乐教、能教、善教的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加强师德建设

有人说学校工作的一切胜利都是师德的胜利,没有好的师德什么事情也办不成,这话仔细想想并不夸大。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十几年来,我们通过理论指导、示范引领、制度规范,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老师们提出了如下要求:要爱教乐教,把教学当事业而不是当职业;要爱生如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看到学生就非常厌烦,是不可能教好学的;要拒绝平庸,不甘人后、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要合作共赢,现今的考试需要各科考得都非常好,才能培养出高材生,仅靠一科突出不能成就任何人,单打独斗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必须学会合作,团队作战,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把紧教育发展脉搏才能不掉队;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表率无巨细,做好小事情即真教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然是受不到学生尊敬的;要终身学习,教学博大精深,有时候穷其一生也很难掌握其中的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把自己变得优秀,就必须善钻善研,持续学习[1]。郑大教授王士翔曾经说过,有人可以阻止你当大官、发大财,但任何人阻止不了你去努力当一个好教师,你学到脑子里的知识别人是无法给你弄走的,就是这个道理;要勇挑重担,踏实肯干,这是上面那些要求得以落实的根本。我校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任劳任怨、争相上课、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通过抓师风,促教风,确保了我校教职工队伍的战斗力。

(二)重视业务培训

在教师业务培训方面,除了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本研修等途径外,我们更多采取的是让优秀教师和新进教师、落后教师结对子,对这些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以达到整体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如果那些业务过硬、成绩优异的教师,不把他们的经验、智慧、技巧传授给年轻和教学成绩差的教师,这些老师长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靠自身的努力很难走出低谷,只能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成熟期会不断推后,学校里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不合格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具体来说,指导主要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对一的听课、面对面的指导。指导教师对每一个被指导的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听课后及时反馈意见,把需要改进的问题提出来,当面进行研讨,形成共识以后找到改进的措施,下一周听课时观察改进的情况,做好后续跟踪。坚持下去,形成听课—改进—再听课—再改进的良性循环,使听课成为教学指导的重要抓手,促进年轻教师和后进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教学走向合理高效。

二是通过深度参与考后分析来指导教学。指导老师要帮助被指导者区分出考试中出现的哪些问题是教师的责任,哪些问题是学生的责任。一般来说,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是教师教的责任,个别存在的问题应是学生学的责任。对于几次考试反复出现的问题,是教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或教师没有重视,或重视了没有揭示问题的实质,导致对策无效;对于这些问题,指导教师要和担课教师共同分析,找到学生做错的真实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对于那些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造成的错误,教师应重新讲解这部分内容;对那些学生学会了基本原理,因缺乏相应的常识,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造成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常识;对那些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错误,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个性化分析,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维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学生会学,学得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再会教,还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出来。老师教学的全部任务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最终达到会学的目的,培养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一)关注每个学生,让学生想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过程,一个学生如果不想吃苦就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这个道理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但由于成绩落后、厌恶老师、抵触家长等原因不愿学习,让一部分学生成为了后进生,我们学校这部分学生就特别多。如果不对他们规范、转化,一味地用冰冷的制度去管理,这个学校是办不下去的。针对我校差生多的现状,我们在树立人人都能学好这个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起初甚至模仿别人提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口号,在一段时间内,这个提法是不被老师们接受的。后来我们联想到医院里医生的行为给老师们讲道理,医院医生治不好病人,怨的都是医生,而学校恰恰相反,教不好学生则都怨学生,这种现象到底对不对,我认为非常值得研究。在到目前还没有最终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引领老师们去解决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力争教好每一个学生。具体做法是:

一是让学生树立信心。有很多实验证明,用同样的时间干同样的事,有没有信心差距是很大的。我校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学校就就通过各种方式诸如班级喊口号、集体宣誓、榜样激励不断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二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它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每一个任课教师。一个学生对老师印象好了,学习兴趣就来了,拼了命都行,但一个学生对老师印象不好,这个学科就不想学了,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想问题片面,容易走极端,对自己的未来缺乏理性思考,会认为学习是给老师学的,看不惯某个老师,会导致厌倦某个学科。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才华横溢、风趣幽默、性格阳光,充满正能量,能够走近学生,这样的老师往往给学生带来自信、力量、兴趣,亲其师而信其道;相反,如果一个老师整天表现得心灰意冷、刻板、教条,甚至用一些过时的、僵化的理念来教育现在的学生,是得不到学生欢迎的,最终影响的是一个班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成绩;

(二)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爱学习

一是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成就意识。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进行入校教育时,就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的,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将来的生活差别是很大的,以此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的愿望。

二是实施启发性教学,坚决杜绝满堂灌,推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教学的趣味性、新颖性中,获得精神上的某种满足;

四是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基本上做到了考试高考化、高考平常化,以考代练,考后即评价,好的表扬,差的找出原因,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剖析、判断和自我反应、自我激励。

参考文献

[1]丁雪琴.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23-09-21].DOI:CNKI:CDMD:2.2007.013658.

[2]江怀东.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科研, 2016, 000(007):00066-00066.

[3]王海英,吴爽.形成性评价视域下反馈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管理, 2020(3):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