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基于思想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彭丹妮,张岩,李海龙,云彩虹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01001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然而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相应的课程创新需求度也明显上涨。经实验检验,通过将思想教育融入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良好提高综合教学的质量,增进高校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策略

引言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多元化文化冲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是高校育人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两者本身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协同育人的新方式为双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边界。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的意义

丰富的内涵是教育事业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保障。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支持下,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并获得预期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案例,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聊的教学模式,引发广大学生的深刻思考与反思,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此外,两者的融合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找到集体归属感,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心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大学生活。两种教育方式有机融合,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思考,并调动起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积累人生经验,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待革新

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中,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模式、方式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推陈出新。在大部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未能对心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未采用灵活多变的心理教学方式,同时也未能讲述一些实际生活出现的现象,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导致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另外,还有大学生也未能亲身参与实践体验,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思维体系、模式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地优化。尤其是,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下,积极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但我国一些高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方式、方法还较为落后。

2.2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待强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在师资体系方面,还是在师资所需要的岗位培训体系方面,都需要进行系统地优化,这也是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思路,因为,师资力量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力量相对薄弱,导致该情况出现的原因是相关教师专业心理知识储备较低,且不能及时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导致问题加剧。因此,需积极地注重师资水平的提升,夯实师资基础,如此才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相比较而言,我国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所需要的师资数量以及师资专业水平方面还有着一定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的策略

3.1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制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育制度措施,才能够促使思政教学内容深入人心。(1)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思政情感式教育制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讲台上授课的主导者,其更多的是复述教材内容,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呈现在课堂中。深入探究可以发现,产生此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内驱力,即学生自身观念与情感并未跟随课堂教师的节奏有效运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思政情感式教育,将会为学生提供内驱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能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心理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当下社会情境与各式各样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思维认知与情感分析,能够产生不同的态度与观点,并逐渐转化为个人的性格与品质,这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构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为人处世的正确方式。(2)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情理结合式教育制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思想教育时,通过情理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遵循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诉求,在予以监督、引导的过程中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规避灌输式教学弊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情感状态。同时,在此种状态下学生能够在情与理之间实现自然结合,发挥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教育作用。也只有当学生情与理实现高效结合后,其才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情感因素,从而提升个人理性思维与认知能力。

3.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逐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如果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重要价值,能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熏陶,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在学生的心理运到问题时,由于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可以理性看待问题,并且展开自我疏导和缓解,并积极主动请教其他,从而获取一些专业人员的帮助,改善自己心理问题。从这一现状来看,学校也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激发学生在心理知识技能培养活动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心理加以辅导和强化,促使学生具备自我开导的能力的基础上,也能运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导他人。

3.3积极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在组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时,须重视教师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的共同提升。在招聘时实施准入制度,招聘专业对口的教师来从事思政教师岗位。对待已有的教师,注重对其展开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授课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授课过程,为求学者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课堂,提高他们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由此可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样是现阶段高校的发展目标任务之一。

结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不遗余力地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长为一名有素养、有思想、品行端正、积极向上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姌.内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形式——历史时空感的构建[J].中国青年研究,2018(03).

[2]高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途径探索[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9(06).

[3]代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化”与“外化”[J].公关世界,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