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策略研究

吴晓燕

苍南县金乡镇第三小学 325805

摘要:如今经济社会日益发达,各界人士对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如今教育行业重点关注的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重,是培养学习意识以及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老师通过恰当的方法渡过这一时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班级管理;策略;

引言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老师,有管理、组织、协调能力皆佳的班委会,整个集体具备良好的纪律、浓郁的学风、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等等优秀的品质。在课程深入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已成为 21 世纪培养学生的基本方向,因此,小学的老师有必要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1核心素养的定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为了使其具备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包括知识、情感、道德观念等综合技能。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可持续的发展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其更好的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

1.2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培育他们的自身素质,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利用课堂为核心素质教育支撑点,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其次,核心素养可以培育他们的探索能力,在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可以引导他们多到室外了解自然界的奇妙事件,从而培育他们的探索能力,让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习效果。最后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走进社区,多多与人交往,在和社会上不同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亲身体验并认识到人与人、各行各业之间的巨大差别,便于同学们可以更好的融入社会,有助于同学们意识到自身人生价值,找到自身的社会角色,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使命感,从而在今后可以更好的学习与发展。

2.小学班级管理现状

2.1过于重视学生成绩

首先是老师、家长在学生的成长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当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波动时,老师、家长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提出质疑,学生自然也会在校园生活时将自我的学习重点放在如何提升考试成绩和钻研各种解题套路中。在小学班级内流行着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上的功利化学习氛围,老师和学生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单一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其实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参加各类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来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学校中老师和学生除了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班级内各种日常管理工作,比如:班级内的清洁执勤任务和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流程。如果老师只是大包大揽各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容易影响相关事务的开展效率,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学生虽然年纪还小,但是老师和家长也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我实践技能和思想品德,让学生能不断地挑战自我。

2.2教育理念落后

另一个问题是许多家长都对校园班级内的日常管理工作持有传统的僵化观念,他们认为学生的唯一任务便是学习文化知识,甚至不鼓励、不提倡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要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无论是班级的教学工作还是日常事务,老师都要放下身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布置各项日常工作。让学生也认识到自我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放下以成绩为导向的思想包袱,充分享受在校园中的学习成长过程。有的家长认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只是学校的任务,其实除了老师要对学生展开各种素质教育,家长也可以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家长积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让家长对学生参与班级内的日常工作予以相应的理解支持,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对班级日常管理事务提出相应的意见。家长、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成年人,学生会自然地模仿老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因此,老师和家长都要严格要求自我,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

3.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3.1重视德育,加强品德修养

(1)开展主题班会

在开展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把德育工作区分为各个板块,以促进班集管理的顺利开展。另外,老师和学生可以合理使用班会的时间,共同探讨有关品德修养的问题。在主题班会前,老师规定本次班会探讨的主题,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有关的信息,积极在班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表述,结合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一些实际的图片或视频事例,既加深学生的映像,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优秀品德的意义,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目的。

(2)组织德育实践

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要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规定,老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完善自身的认知。比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让学生成为“

小小环卫工”,在实践中体会环保人员的艰辛,并趁此机会培育孩子们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习尊重别人、平等待人,起到培育小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效果。

3.2多措并举,培育良好习惯

(1)以身作则,规范言行

除了家长以外,老师是小学生最为尊敬和崇拜的人,有时甚至超越家长的地位,因此,老师是小学生的楷模,更是小学生竞相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比如:着装得体、心态平和、工作态度积极、品德高尚等,通过给学生提供优秀的榜样教育,使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逐渐规范好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优秀的行为习惯。

(2)朋辈效应,强化意识

     老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比如: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是“学习标兵”,鼓励其他同学学习他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懂礼貌、讲文明、行为得体的学生可以是“文明标兵”,激励学生们都能保持文明用语、文明行为;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学生可以是“进步标兵”,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努力、不放弃”的意义。通过设立标兵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使他们自觉的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3深化方法创新,提升综合素质

1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个性发展

班级管理要在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发展目标来进行。求同存异,是老师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贯彻的第一要求。简言之,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最终通过使用合理的教育管理手段、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在班级中的整体感受,更好的融入班级中,既能保证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完善评价体系,增强综合素养

健全班级考核制度是老师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质这一总体目标的必要手段老师从多角度入手,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作出全面考核。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评估的平台,帮助父母创造认识自身子女的契机,不断完善评估机制,在给学生提供合理成长计划、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性认识自我,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老师必须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倾注爱心、富有耐心、智慧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适应社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培养新时代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J].胡有玉.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5:155-156

[2]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王喜玲.山东教育.2021-06-04:18-19

[3]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郭丹.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0-1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