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用笔技法与理论体系摭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花鸟画用笔技法与理论体系摭论

嵇文涛

贵山窑

摘要:用笔理法认知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顾恺之的用笔方法,强调历史的总结性,用笔要符合物象的形式和理法的特征,这就使用笔的意义得到了发展,直到谢赫的“骨法”理论,对用笔的内在内容的要求又有了新的发展;张彦远的用笔在绘画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用笔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绘画中,用笔的意义、内容、重要性的理解,都在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花鸟画;笔技法;理论体系

1.花鸟画用笔的发展

1.1.描摹—顾恺之的用笔特征

早期的花鸟画,从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总体上具有装饰特征,而用笔在当时只能被界定为描绘外部事物的工具,并没有明显的用笔意识。到了春秋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的用笔风格发生了变化,既有对物象的描绘,又有了精妙的表现,虽然表现得还很幼稚,但还没有脱离写实的本质,不能完全掌握笔墨的内涵和美感,但也意味着用笔的技巧从下意识的写法转向自觉的追求。用笔从石器时代对物体形态的随意描绘,发展到汉代自觉用笔的审美倾向,总体上表现出一种细腻、流畅的发展,但这一时期用笔本身的独立性还不明显,用笔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含义仍然是用笔的主要特点。

1.2.顾恺之对于用笔的贡献—精细、流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笔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完善,画家对于用笔的独立审美追求已有了明确的意识,在追求精细、流畅的用笔表达上已经走向成熟,其中以顾恺之为这种表达方式成熟的奠基人。顾恺之本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人物画家,但其对于花鸟画用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人物画对于用笔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其后的花鸟画家。然而目前其传世作品一是数量少,二是真伪难辨。我们可以参考传为其作的用笔技法,同时结合其前后时期花鸟画用笔的发展状态来进行比较,以明确其用笔对于花鸟画用笔发展的意义。

在《洛神赋》的传世作品中,整体用笔呈现出了一种成熟的工笔特征,用笔细腻流畅的特点也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用水波的线条,就表现出了一种细腻、灵动的特点。在物象所具备的特性下,用笔从简单写实到贴近对象的特征来表现。在形体造型的过程中,用笔积极地表现出物体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用笔发展的一大步,从而大大拓展了用笔的笔法内涵。此后,花鸟画的用笔继承了其精细、流畅的风格,在“徐黄”以前,是工笔花鸟的主要写法。

1.3.新的用笔方式的开启—“徐黄异体”

《图画见闻志》中,郭若虚曾说:“黄家富贵,徐熙野有逸。”“徐黄异体”是中国花鸟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就用笔来说,“徐黄异体”也是用笔发展的重要分水岭。黄筌开创了后人工笔花鸟画的一种新的用笔方法,也就是用毛笔取代了顾恺之所建立的精细、流畅的笔法;徐熙“野逸”的精神,为以后的用笔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他的“落墨为格”的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文人写意花鸟画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黄筌的用笔对于工笔花鸟画的意义

2.1.“落墨为格”,书法用笔重要性的进一步提升

“徐熙野逸”是徐熙的艺术风格的总结,但就其笔墨之道而言,徐熙在用笔方法上虽未有新的突破,但其“野逸”之气,也为后来的文人写意花鸟的用笔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即“逸”之表现,而“直抒胸臆”则有其与生俱来的优越性,徐熙对“野逸”的追求,则为其在用笔法上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黄”一词的用字,其用字的意义是承前启后。从黄筌起,工笔花鸟画已基本形成,徐熙对以后文人们的写意花鸟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两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笔墨的内涵引入到了花鸟画的用笔之中,由此,花鸟画用笔的三条脉络逐步明晰:一是顾恺之用笔的精细、流畅的特征,二是以笔墨的内容为中心的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式;三是文人写意花鸟画中以书法用笔内容为表现核心的用笔方式。

2.2.文人写意花鸟画用笔方式的成熟

文同墨竹的表达方式,已奠定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样貌,物象造型的塑造不再是之前的用笔“双钩”的方式,而是直接通过用笔去表达物象的物理形态。用笔即造型,是对顾恺之用笔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至此,文同完成了徐熙所开启的文人写意画的样貌。在用笔上,其后的写意花鸟画皆是在文同的这种用笔方式上的不断丰富和变化,花鸟画的用笔技法以文同墨竹的出现为标志,而彻底成熟。自文同以后的花鸟画用笔,是风格样貌的变化,在笔法的内容上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工笔、写意,皆是建立在黄筌和文同的基本用笔样貌之上。

3.“徐黄异体”的用笔理论认识与发展

3.1.用笔为造型服务

顾恺之于《摹拓妙法》中云:“若轻物以利其笔,重以陈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用笔或好婉,则于折棱不隽;或多曲取,则于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难以言悉,轮扁而已矣。”顾恺之认为物象的表达需要不同的用笔方式去呈现其不同的特点,这是一种对单纯描摹物象的用笔方式的否定。“或好婉”“或多曲取”,说出了用笔的表达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或好婉,则于折棱不隽”,即不贴合物象的特点而一味地用某一种用笔方式去勾勒其形,这是无法充分展现出物象的具体特点的。顾恺之对于用笔的认识,是对前一个历史时期的总结,同时也开启了用笔的新时期,用笔从单纯地描摹物象的形体到有意识地针对物象造型的自身特点出发,明确地提出了对于用笔表达的要求,即用笔为造型服务。

3.2.用笔的内在要求

绘画“骨”一类是从魏晋以来的品评风气中产生的,“其最初的含义与人体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一旦被用来评价人物,则具有人格的气质。”从晋朝开始,人们就将筋骨概念广泛地纳入了文艺批评,这一点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体现,而谢赫提出的“骨法”,则是对用笔本身的要求,也就是用笔必须具备某种技术上的要求。谢赫所提出的关于用笔本身的内在需求,反映了他在用笔发展的过程中,用笔本身的独立价值,为后期的花鸟画笔法的完善和用笔本身审美价值的全面彰显打开了道路。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花鸟画的用笔理论认识发展,自顾恺之强调“用笔为造型服务”,至谢赫强调用笔自身的内在要求—“骨法用笔”,再至张彦远强调的“书画用笔同法”,关于用笔的三个角度,即意义、内容和方向,已完全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骞.浅析没骨花鸟画技法及其运用[J].书与画,2018,(06):58-62.

[2]庞全祥.浅谈如何认识写意花鸟画[J].丝绸之路,2017,(22):55-56.

[3]王洛丹.浅谈工笔花鸟画的线条与书法线条的相关性[D].天津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