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理念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以《管理学原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3

“知行合一”理念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以《管理学原理》为例

胡永

南宁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国家的全方位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股重要促进力量是当代大学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炼思政元素、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等,以促进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本文以地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课程《管理学原理》为例,对课程融入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法以及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知行合一;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下,专业课程教育不仅应该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在目前的新时代背景之下,“知行合一”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让思政教育有了新的涵义。“知”是对客体的认知(包括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行”则是指主体对客体的实践活动[2]。“知行合一”理念要求学生将所学所思所悟付诸实践过程中。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将各个章节的德育元素进行提炼,在课前设计好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有效评价方式,以期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

一、 “知行合一”理念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管理学原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将理论与实践、务实与创新以及科学与艺术进行结合[3]。该学科所学的知识和原理不仅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石,而且能够促成学生形成管理能力及促进其终身发展。该学科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其中的实践性意义却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运用“知行合一”理念开展《管理学原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学科中所涉及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德育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并多途径多方面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感悟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升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专业发展与社会贡献来看,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将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无论是在基层做技术还是晋升为企业或组织的中高层管理者,他们都会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否具有综合发展能力、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是否拥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以及是否能够“知行合一”,这些都会影响对企业和组织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所以本文认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开展《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帮助学生个人发展,拓展他们生涯发展路径,以及推动企业、组织和社会朝着和谐、稳定方向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二、提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元素

《管理学原理》课程旨在促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概念以及原理,形成基本管理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最终具备作为一名优秀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管理学原理》课程所包含和体现的职业价值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集体利益等关联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掌握知识技能和提升道德情操,树立健全的人格,把潜在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来,并能够促使学生逐渐形成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目标是让学生最终具备“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综合素养。

《管理学原理》课程根据德育工作的相关培养要求,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工程造价专业的具体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热点问题提炼出《管理学原理》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其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以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知行合一”理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UI`W`{GU}NU$[VSLY%F`3H3

图1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

要将“知行合一”理念落实到《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守教书育人的基本原则,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在《管理学原理》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知行合一”理念。通过实践,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4]、翻转式课堂的教学方法[5]、案例讨论教学法[6]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感悟,在心底深处增强对学科知识和专业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驱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在课前:利用互联网创建教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管理学原理》的课程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按章节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点,那么留给学生动手实践和体会的时间就相对减少,课堂必定枯燥乏味,而且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受和理解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点,这样势必造成教学效率较差,学生也很难将知识点学以致用。当今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呈现出网络化、碎片化的特点,对此,为了让学生学习效率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到网络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不仅提高了教师对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为了践行“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思政教育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结合工程造价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状态,依托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系统构建涵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和课程内容的线上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

教师在课前有计划地利用线上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以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包括调查问卷、课件、案例、思维导图和习题等资源。学生可在线结合教材观看教学视频和课前答题,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后,在网上查找当前前沿或热门的案例,用于课堂的分享。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查看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中学生预习的具体情况(比如对视频学习观看情况、课前答题的正确率等),以此有计划地合理地调整课程的重难点,从而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可能。不仅如此,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上的课程提前了解了该课程的相关重难点以及自己对这些重难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提前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同时,学生利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自驱力和主动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其自然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在课堂上:创建“知行合一”情景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教师统筹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具体情况,对《管理学原理》课程的相关重难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讲解。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帮助学生快速理清知识脉络,有利于提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的效率,同时能帮助教师掌控课程内容,使授课过程重难点突出且层次分明,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7]。利用思维导图这一高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的具体的图像性进行举一反三,将一些思想政治元素(例如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等)进行关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高效地学习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道德感知。

在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在课堂上为了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有必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和情境教学等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思考和运用,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在《管理学原理》的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感知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了解国家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展,感受管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思考具有启发性且最好能选取当今大学生都感兴趣的案例,引用的案例最好能与学生的专业有联系,比如对于工程造价的学生,可以多引用建设领域的经典企业管理案例。案例的选取可以是教师精心选择,也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分享。案例的应用还可以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比如案例内容可引述古代先贤的优秀管理思想与当今卓越的管理实践案例的,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道家的“顺道无为”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联系,儒家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及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道家的“依法治理”的思想和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政策等。

在《管理学原理》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关联的情境和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和合作,让他们能通过共同的努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运用,将“知行合一”的理念得以践行。比如针对一项市政工程项目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进行分析环境因素,如何通过头脑风暴去做方案,以及如何运用决策树选择决策方案等。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将使命担当、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等思政元素践行到小组合作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知行合一”

思政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效果中,也应当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所悟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在活动中践行“知行合一”。目前,针对学生的学情及课程特点,《管理学原理》在课后配置了相应的一些课后实践,如让学生在课后将所学所思进行总结反思并形成相应的课程论文,让学生在书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超星学习通智慧教学系统向同学们发布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课后可以进一步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得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精益求精的素养。在课后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一些小组活动。比如可以让小组合作排练情景剧——“我是领导”,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领导需要拥有的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专业竞赛等,将自己在《管理学原理》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让“知行合一”真正得以践行。

四.《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如何评价“知行合一”理念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难点,因为思政教育是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学生所体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也比较综合且难以量化。学生的行为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具有开放性,所以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应该考虑这一个特点,并制定出能够反映出这个特点的多元项。《管理学原理》课程评价方式包括线上学习成绩、线下课堂教学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这样既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管理学原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程度有个基本考核,又能综合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养。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也可以融入到以上评价方式中。比如,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课后的情景剧等,考察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在案例教学中考察学生的创新性、严谨性、使命感和自豪感等;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如学习积极性和遵守课堂纪律)考察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心;可以通过课后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管理素养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建立综合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真正让“知行合一”理念引导课程思政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莎.“三全育人”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路径探析[J]. 学园, 2020,13(12): 20-21.

[2] 谭秋浩. 知行合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要义[J]. 高教探索, 2015, (09): 121-124.

[3] 赵雅萍,蒋世杰,杨立心,杜东巍.《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国际公关,2019(09):66+68.

[4] 王功玲. 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0, (04):66.

[5] 刘红红. 应用型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17, (05):66-69.

[6] 杨燕.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法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2): 210-211+223.

[7] 马明, 徐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以天津大学"概论"课"授课小组制"改革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 38(2):4.
南宁学院第三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2021SZSFK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