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Q思政教学法

/ 3

IKAQ思政教学法

邵文,王青山,周元生,唐进元

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在多年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一种思政水平、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思政教学法。该教学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正向主动的实施思政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政水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增长,一体化的得到培养,该方法由教学过程动态控制法、思维连续教学法、学生潜能激励法、科学及工程方法教学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智(EQ)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具体的潜移默化式的思政教学环节组成。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一、引言

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学方法改革是其中内容之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指出[1]:“要抓好教学方法改革,力争今后几年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有些同志认为它是小问题,无碍大局,这是不对的。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学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它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非常重视的,许多人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有的从知识结构出发,提出了单元教学法[2],有的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自学精讲式五步教学法[3],有的从课程内容出发提出了四环节教学法[4]。不难发现.这些教学方法都是以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某方面为依托而提出的,相对现代教育对人才素质高、能力强、知识宽的需求及相对于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巨大资源和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来看,上述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5-6]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系统启发式教学法,又称为IKAQ思政教学法,此方法是一种基于思政(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得到同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由教学过程动态控制、课内外结合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连续教学法、学生潜能激励法、EQ教学法等部分组成。

二、本教学法的目标

本教学法的目标是在不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协调发展。

目前,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课时压缩不下,学生负担日益加重,这其中有教师教育、教学观点和思想有待更新的原因,有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不当的原因,也有学生学法陈旧的原因,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紧密相联,受教学方法影响较大。如教师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方法,教师抄黑板,学生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的学法必然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目标之一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周远清同志曾提出[1]:“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因而本教学法的目标符合时代要求且与教育改革的步伐一致。

本教学法培养目标中所涉及的素质主要指建立在非智力素质上的工程素质,按文[6]的论述,工程素质含义为:正确、有效、优化使用及自主学习知识,运用能力,适应及改造工程系统的品性、潜能。

三、系统启发式教学法的结构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而现代教育观认为凡是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启迪其智慧,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种种作法都可叫启发式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激活思维,提高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本文提出的系统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科学中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观点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教学内容能融会贯通,在高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及创新能力,提高其素质、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增长和提高的目的。

四、系统启发式教学法内容的简要说明

(一)教学过程的动态控制法

启发式教学法如不能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联系,其实施效果会受到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的系统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控制。

教学过程动态控制方法由二个循环组成,一个是教学进行中的小循环,通过这个循环实行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对课程开始前制定的系统运行方案进行调整。另一个循环是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的循环,通过教学评估得出一些有益于下一个教学周期的系统输入。

课程开始前教学准备由二步组成。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其次,分析教学运行的外部条件。小循环的反馈与控制有如下内容:课前课后的小测试与课堂讨论收集当前信息,作业、实验报告、答疑等形式收集滞后信息,开设习题课进行反馈补充,以便进行分析、调节教学方法与进度。大循环反馈、控制方法为:对试卷、小论文等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收集当前信息;组织前届学生座谈,收集滞后信息;分析、整理信息,参照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修改教学内容,对大循环运行作调整。

(二)思维连续教学法

从思维角度,工科课程中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实际结构到设计公式的转换是学生学习的两大障碍,克服这两个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以思维连续为线索组织教学,其本质是使学生的思维与过去的知识结构联接起来,融会贯通所学内容。

这种方法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首先分析思维障碍之所在,然后找出克服这个障碍的依托点或起点,再以此出发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思维平缓过渡,攻克难点的目的。

(三)学生潜能启发法

研究表明,每一个正常人的大脑并无区别,之所以有“凡人”、“天才”之分,原因之一在于能否将大脑的功能和潜能充分地运用和发掘出来。学生是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应把启发、发掘学生潜能作为一个方面。成长心理学从研究人性美好的一面出发,阐明了人成长动机和人潜能发挥过程,因此它可作为教学中启发发挥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学生潜能启发的教学方法由下列部分组成:

1、启发遵循的原则

(1)动机前跃原则

(2)启发针对性原则

2、方法的组成

(1)学科发展动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方法

(2)潜能启发的教学语言与技巧

(3)教书育人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四)科学及工程方法教学法

这种启发方法本质上是以科学工程方法论为线索组织教学,可使学生的智慧和思维得到启迪,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就能灵活运用知识。

科学、工程知识,特别是现代形态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总结、整理而得来的,它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从不全面、不系统到较全面、较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论、方法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学生知识、能力增强的过程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如不按科学及工程产生过程中存在的规律、使用的方法进行,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就是不连贯的,不完全的。只有以科学及工程产生过程中起作用工业已存在方法论、认识论为思维线索组织教学,学生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不只知其然,而能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如下:首先,备课中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找出其发展、产生过程起作用的科学及工作方法,或是可以从认识论角度阐述的内容。其次课堂上向学生简要地讲述这些方法的基本源理,使学生得到方法上和认识上的总体印象。最后,以这些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用以启发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五)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法

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本质是:教学内容的深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个人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材施教启发式方法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

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或抽同学回答问题时,应针对不同智力、能力水平的学生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

课外因材施教作启发式方法主要应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对象是对科学研究有兴趣而又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其指导方法遵循环渐进的教育思想,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教师剖析已有的创新成果,学生进行模仿。第二步,教师给定课题和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独自完成。第三步,提供问题背景或线索,学生独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创新能力的课内外结合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启发、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基本内容为: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为线索组织教学,课外开展机械设计竞赛和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活动,有效地启发、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科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表面上看是按一定的结构编辑而成的知识体系,但只要运用创造思维的观点加以分析,就可发现其中包含许多创新思维的内容,主要有结构创新和理论创新,设计方法创新三方面内容。

教学中若我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创新思维为线索组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具体概念有了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对创造思维,创新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对工程的影响有了感性认识,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有非常大的帮助。

开展SRT活动主要是结合教学内容或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经历研究过程,熟悉创新的方法和程序,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机械设计竞赛步骤是:给出某种需求(题目),学生根据竞赛题目,先调研、再独立进行方案设计、老师点评、举办讲座、评奖、作结构设计。通过机械设计竞赛,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七)情感智(EQ)启发式教学法[6]

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情感智力EQ(Emotional Quotient),即习惯上所称的情商,它是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向上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与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协调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方法中应包括EQ培养、启发、教育的内容、教学中的EQ教育方法主要有:(1)随机渗透法,即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的EQ进行激励与培养,它包括随时给学生以疏导、点拨,随时给学生建设性的关怀等。(2)积极纪律约束,要想提高学生情商水平,不对他们采取有效的积极的纪律约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积极的纪律约束和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道德,使他们形成正确社会伦理、道德观,遭遇困难和经历挫折的有效方法。(3)潜移默化法,通过老师的自觉行为,有意识的准备,利用学生潜意识接受教育的心理学原则,达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润物细无声”的功效。(4)正面引导法。教师有意识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把EQ教育培养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五、系统启发式教学法的进一步分析

(一)方法的系统性分析

本文提出的教学法综合考虑了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主导——教师、教学手段、课内、课外等诸多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这诸多因素的综合体就是一个系统。相对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而言,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协调增长和提高的办法,可称为系统方法、从系统启发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讲,本文所提方法的理论基础,不是以某一种理论为基础,而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利于启发式教学的多种理论为指导和出发点,这众多的理论可称为系统。从方法的组成看,本文所提方法由多种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组成,这些具体方法的有机结合也可称之为系统。

(二)方法的启发性分析

本文提出的教学法有下列传点

1、方法的使用可调动学习的主动注、积极性

如前文所述的潜能启发式教学法,从成长心理学理论出发,基于人类需求分层的观点,教学中把学科发展,新的科技知识与现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语言与技巧使用、EQ教育中有意识地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为目的,从而达到使学生“不用扬鞭也奋蹄”的境界,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方法的使用可使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学中系统启发式教学法的使用可使学生融会贯通已有知识和所学知识.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其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启发与培养。

如思维连续教学方法的度用可使学生较快掌握所学内容,较快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加入新的内容,同时也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方法的使用可全面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本文提出的系统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以智力因素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而且还以非智力因素,也即情感智力EQ作为教学目标;提出了具体的EQ培养目标的规格[6],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既深入7学生的认知领域,又深入了他们情感领域,使他们的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同增长和提高,可使教学获得较佳效果。

4、方法的使用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培养与提高

接创造思维的教学理论,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可因教学着重而发展,有目的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积极的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正常人均有创造潜能,但有待于引导、激发。

本文提出的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正是遵循了上述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思维培养,并以创新思维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课外开展SRT活动与机械设计竞赛活动,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教学方法具有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和特征,以 KAQ一体化培养为目标,可称之为KAQ模式下的启发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周远清.质量意识要升温 教学改革要突破——在全国普通高校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高等教育研究,1998(03):1-11.

[2]石晓斌.单元三段式教学法的实践和初步总结[J].娄底师专学报,1991(04):26-30+38.

[3]王禹,赵宏,隋欣,郝文波.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联合案例式教学法在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6):2097-2098.

[4]孙季.四环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04):93-96.

[5]唐进元,周英.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广西机械,1998(04):40-41.

[6]唐进元.教学中的EQ培养方法[J].广西机械,1998(04):42-43+32.

[基金/课题项目]2021年中南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信、知、行三位一体——《有限单元法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KCSZ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