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谈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策略

易正芹 熊义红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初级中学 邮编: 44300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樟村坪镇中小学 邮编:443000

摘要: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究出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常见文体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一些基本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散文 诗歌 小说 策略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解读是一切阅读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如何精准地解读文本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从文章体裁的角度入手,探究了不同文体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散文类

1.品味语言,感悟情思

“品味语言”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的过程,就是回答三个相关联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这样写好在哪里。就文学文本而言,要通过体会作品语言表达的意蕴,领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通过文字传递出的情思,得到审美感受,增强语感,进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方法有三:①细读精品法。引导学生往这篇散文语言表达的细腻处、精妙处走,挖掘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②想象推断法。让学生对语言表达产生情境性的想象和推断,见识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功力。③纵深引导法。学生读不懂、读不透、看不出的地方,老师以“成熟的读者”身份帮他看懂、读透、看明白,解释给他听引导他们产生深度感受。

2.知晓类型,了解特点

从记叙、抒情、抒情三个类别出发,弄清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这样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基本策略有“顺藤摸瓜法”,适用于记事为主的文章;“就事论人法”,适合于偏重写人的文章;“同理共情法”,适合于抒情为主的散文;“捕风捉影法”,适合于议论说理的文章。

3.联系生活,实现跨越

梁实秋先生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阅读散文在于通过文中人、事、景、物触摸写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在此基础上,还需联系阅读者本身的生活体验,去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下的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以达成新的认知。我们称之谓“读别人的文章,看周遭的生活,品百样的人生”。

二、诗歌类

1.问题引导

明确诗歌的整体思路、整个脉络是由什么牵引的,并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识,为之后独立进行诗词鉴赏打好基础。主要问题有“重点字是哪个”“创作时的状况”“创作时的历史背景”“采用什么手法”等。通过这些提问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对诗歌文本的掌握力度及理解层次。

2.微处突破

在对诗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透过细微之处来揣摩作品本意,以期离作品更近一点。基本策略有三:①抓住细节,透析文本。抓住随着诗歌文本的发展而出现的细节,走近其内在的深层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内在的情感起伏;②扣紧词句,揣摩文本。通过寻诗眼、找主旨句、析重点字词等,探寻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本义;③挖掘空白,诠释文本。了解我国诗歌创作的“空白”特征,体会诗歌韵味,感受诗歌含蓄有致的艺术形式,准确把握文本的象外之意。

3.深处挖掘

思维是诗歌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因素,解读者无法去窥见古人的思想,但可从诗歌中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揣摩他们的思想。①言语体验——话语层解读。在文本的言语世界里,解读者获得的只是语言符号,但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表层入手,注重言语感知与言语体验,逐步深入地挖掘诗歌内涵。②分析文中之象——意象层解读。这个层面的解读必须运用移情,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投入其中,唤醒意象的生命,使其在文本中浮现出新的理解空间,从而领略作品的内在情致与深层意蕴。③体会意蕴——意义层解读。文学意蕴,即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哲理等,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诗歌文本解读不可流于表层,要在学生能理解的范围内,关注到意蕴层。

三、小说类

1.知人论事,探作者本意

从作者视角出发,探究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主观意图、融于作品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具体解读策略有:①结合生平推测法,即联系作者生平、主要经历,推测写作意图;②联系背景探寻法,即根据写作背景,探寻作者本意;③根据风格导读法,即了解作者写作风格、主张,为探寻作者本意导航;④利用评价印证法,即查找名家大师对作者、文章的评价,为既有的作者意图正名。

2.咬文嚼字,感细微真情

从文本视角出发,弄清作品中字里行间实际呈现出来的意义。包括对情节、人物、环境等基本要素的把握,也包括对作品主题思想与实际意义的解读,还有对叙述视角、结构手法等表达形式的理解。具体解读策略有:①文眼切入法:寻找文眼,以此切入文本,深入解读,探求主旨。②情节再现法:用想象、联想等方式把文字(词、句)转化为眼前形象,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特定情境。③细节揣摩法: 揣摩细节,探究对人物形象、环境特点、故事情节等方面作用的解读。④批文解字法:依据语境,解读字、词的潜在含义。

3. 含英咀华,悟文本深意

从读者视角出发,引导读者通过阅读领悟文本深意。重在动用读者(教者、学者)的经验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客观而独特的体验、感受、思考、评价。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作品中的“留白点”和“不确定性”进行独立的思考、联想、想象、填补,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意义解读。

具体解读策略有:①显象造境法:把文字(词、句)转化为读者的眼前形象,还原为可感可触的特定的情境。②体情品意法:细心体味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情味韵致,品析语言文字包含的意蕴,意趣。③空白填补法:打探文本的“空白”之处,寻找缝隙,推辨其意义所在。④联觉体验法:在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感觉能力,充分联想和想象,将语言符号转化为生活体验。⑤文题重拟法: 借助“重拟题目”,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的多义性,复杂性和矛盾性,激活学生的深层智慧,挖掘文本的多重含义。

4. 高屋建瓴,品语文真味

从语文视角出发,既尊重教材,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又体现“语文味”,注重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体解读策略有:①文体解读法:通过对小说基本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晓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小说阅读的基本规律、要求和方法,能从“小说”阅读的思维角度对待作品,思考问题。②单元导读法:依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以单元专题核心话题为切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作品的解读,达成教材对语文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文本解读中,还需注意两个问题:

1.文本解读不可流于肤浅,但亦不可过度,否则难免会有曲高和寡的尴尬。

2.文本解读要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更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否则有可能成为自己一个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