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误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8
/ 2

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误区

秦锐

富源县大河镇白马小学

【摘要】创设情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教师对创设情境的认识和理解不正确,把创设情境等同于导入,唯一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脱离教学内容,不符合理现实,对创设情境把握不准确。要使情境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正确理解创设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具有合理性,不脱离教材和生活,才能真正体现情境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 教学 误区 原则 效率

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基础,情境创设的效果是决定一堂数学课中学生参与面和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创设情境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创设情境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为了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情境的创设,在一些重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制作创设情境的素材。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对创设情境存在误解,不仅没有使情境发挥出对课堂教学效果应有的促进作用,有的反而降低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近几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创设情境的误区,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1.创设情境等同于导入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结束,教学情境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导入则是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通过语言或活动的形式,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把创设情境理解为导入的概念,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创设情境,达到导入的目的即止。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创设情境可以完成导入的功能,但不等同于导入。

2.创设情境的唯一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创设情境的目的设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正确的,但这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远远没有完全发挥出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是创设情境的其中一个目的,创设情境的目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还有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等目的。

3.创设情境脱离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对教学情境概念的理解不正确,为了保持情境的趣味性,而弃数学味于不顾,导致创设情境时完全脱离教学内容,使用一些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的素材,或者开展一些活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不是创设情境,只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教学情境,即学习的环境,应该把教学内容放到这个学习环境中,在以教学内容为根本的前提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教学内容由抽象化为形象,复杂化为简单,从而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强化情感体验。

4.创设情境脱离现实

教师在创设情境是,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挖空心思编造情境,或者生搬硬套,脱离现实,有时甚至编造出的情境不符合科学原理和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现象。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数学学习,因此,不能背离这个前提,并且必须以此为标准创设课堂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习者在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不断地操练知识,进而认识知识,体验数学知识中所表达的抽象意义。创设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突出体验和感知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5.创设情境是给听课教师和评委看的

在各级组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会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暂且不论,单说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这是积极的。但是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创设情境所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素材过多,不愿意把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设情境上,也有教师认为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或者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很小,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能做到大部分数学课堂有情境的创设。

二、要使情境在一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高效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在创设情境时,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1.正确理解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2.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精心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方式很多,悬念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

3.创设情境具有合理性

创设情境要注意情境的合理性,不能凭空捏造或生搬硬套别人设计的情境,情境可以多样化,但不可改变科学本身的规律,可以再现已经发生的或创造可能发生的情境,而不是创设规律。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到的知识越容易在情境中起作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境创设尽量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5.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常规化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要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素材,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知识,有时只需要几句话,有时只需用上随手拿起的物品,就会有良好的效果。常设情境不一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是做给听课的老师和评委们看的,把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常规化,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过程。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这一些不足和误区,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创设情境,提高对创设情境的重视,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创设好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常规化,发挥出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效率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