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困境与出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8
/ 3

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困境与出路

仝红月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接纳,以及以积极态度和外显行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动态过程。专业认同对于学生个体的专业成长,学业成就的积极获得以及专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师范专属性遭受冲击、教育实践课程薄弱以及学生个人预期与现实存在巨大落差等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偏低,为此,应在以下方面寻找出路:建立全科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凸显专业优势;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合理职业预期值。

关键词:全科师范生;小学教育专业;专业认同;职前专业发展

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出于对本专业的肯定与接纳,并愿为之采取一系列积极外显行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动态过程。专业认同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内在基础,亦是当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所在,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度更是关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小学教师队伍发展。一般而言,学生专业认同度越高,其实践活动开展以及专业发展效果也越来越好,但由于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人才培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专业价值感偏低,甚至对小学教育专业贴上无前途的标签,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冷峻态度游离在教育实践活动的边缘地带甚至活动外,其从教意愿深处低迷状态。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洞察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为破解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遭遇的专业认同困境寻找出路。

一、价值探寻:专业认同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意义

专业认同贯穿于学习者专业发展生涯的整个过程,它伴随着学习实践活动的发生,可促动学习者本身产生专业价值认同,继之使学习者产生接纳所学专业的意识态度和积极的外显行为。专业认同在学习者主体内在持续的专业成长、职前学业成就感的获得以及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专业认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意义

1.专业认同促进师范生专业的内源性成长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专业成长的基点,是其对所从事专业意识的形成,是一系列价值内化的过程,亦是个人自我意象的组成。[1][1]在积极的专业认同作用下,学生形成对自身专业身份的明晰辨识与认知,构建积极的专业情感,主动将专业活动作为职业,乃至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与归宿,而非仅仅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获取文凭所需,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自主式学习的转化。换言之,专业认同使学生更忠诚于自身专业学习角色,使之不断感知专业生活、在专业实践中内化价值体验、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实现自我专业发展的跃迁。

2.专业认同帮助构建师范生学业成就感

学习者专业认同水平会影响其学成专业信心和专业能力发展。学习者在识知、肯定、喜爱、满意所学专业的基础上,在积极建构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中易产生情感与认知上的共鸣,即专业情感认同。在学业进程中,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帮助个体获得心理安全与内在情感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专业情感认同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学习者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进而驱动学生积极行为效果的产生,[2][2]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促生自觉的专业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并获得良好学业成就。

3.专业认同促进师范生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专业认同会直接影响学习者主体参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专业认同水平易产生积极专业行为表现。全科师范生在积极专业认同情感作用下,往往会对从事的小学教育专业学习活动持有正确态度,从而积极应对专业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与困难,推动专业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此外,专业认同有利于激发专业发展的自觉性,专业认同水平高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自主性,促使学习者主体自觉自愿投身于专业实践,在参与教育实习等专业相关实践活动中对自身行为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对学生创造力的养成既有积极影响。

二、问题表征: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实困境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承载着未来教书育人和发展基础教育事业的重任与期盼,学生专业认同对职前准备积极性以及职后工作质量也均产生重要影响,但当前学生专业认同却因多种因素而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故迫切需要对当前学生存在的专业认同问题进行审视,并给予更多关注。全科型小教专业本科生面临的专业认同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师范专属性受冲击,专业情感水平不高

教师资格证“国考”政策的实施,给师范类专业本科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2015年开始,师范类高校或专业不再直接颁发教师资格证书,而需师范生通过考核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种考试制度的改革使师范生感到“优越性”的丧失。

[3][3]由于考试制度本身局限性,首先,“国考”很难准确测试和鉴定出学生拥有的真实的教育教学能力,致使众多非师范类不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或者具有“假性教育教学能力”[4][4]的人士可通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甚至成为“站在讲台上的非专业教师”,另外,不管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应考生,一律采用同样的资格筛选、考试内容与评价体制,这会使应考者催生在应考身份的不公平感,证书的价值无法让师范生产生专业认同,其专业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受到冲击。

(二)教育实践课程薄弱,专业投入度不足

教育教学实践,既是学生专业认同得以构建的基点,也是引导学生自身行为的阀门。因此关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实践问题,加强专业实践指导,促进其专业认同的深化与发展,是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所在。但目前,多所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偏弱,理论课和实践操作相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获得大量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实践教学参与不足,专业技能获得较少。学校在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上深处理论过多,光说不练的困境,在面对复杂实际教学情境时,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而纯理论的教学自然让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不起浓厚兴趣,[5][5]故学生专业投入度并不高。虽有些学校为照顾学生兴趣,开设专业选修课,但学生为了修学分,学习成效无法保证;加之部分任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专业素养不高,进一步削弱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三)理想与现实存在偏差,专业前景认同偏低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受就业前景影响较大,就业形式的不乐观是降低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潜在因素之一。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令人堪忧。随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非师范生以及社会人士也相继加入师范生就业市场,增加了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非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相比,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优势并不明显。有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当初是调剂生,对专业认知有限,而且本身带有一丝不情愿的情绪,再加之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现实境况,进一步造成学生专业期望与现实境遇之鸿沟,不断动摇学生继续从教的信念。一些乡村师范生甚至期望通过从事教师职业来打破自身阶级固化状态,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并不能使其实现阶层向上流动愿景,愿景因与现实的偏差也造成学生后期专业认同降低,[6][6]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更是大打折扣。

三、路径选择:全科型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提升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是小学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他们的专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着自身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投入,且与学业成就获得息息相关,同时,专业认同更是影响着之后学生对从教生涯的坚定。为提升本科层次小学教育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主要从提出重要他人角色的扮演,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关注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改进策略。

(一)建立全科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凸显专业优势

现行的教师资格考试政策对参考者无专业限制,无论是否为师范类专业考生均采用同样的考试与评价体制,易使师范类应考者萌生身份上的不公平感,也势必影响师范专业吸引力,打击师范生专业学习热情。为此,考试应注重师范生专业性特点,多维度考查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针对非师范专业考生,采用加试或提供与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相对等的证明材料;[7][7]另外,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对应考者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考查,面试环节则针对考生所选具体学科进行,总的来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设计介于分科与全科之间,不利于小学全科型教师培养。为此,可考虑建立全科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加强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考查,及时建立配套的认证程序。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形塑合格师范生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提升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但本科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成为时下本科教育重大短板,因此需关注师范生教育实践问题,加强专业实践的指导,进而实现学生专业认同发展。具体而言,首先须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采取现场观摩见习、模拟教学、教师技能训练等多种教育实践形式,培养实践能力素养。同时,改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适度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和时长,增强课程实践性,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开展情境学习,基于真实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合理预期值

对小学教师职业期望过高,是直接导致全科型小学教育学生专业认同偏低的成因。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度职业预期值,提高专业认同水平的重要手段。因之,学校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本科就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教师职业期望值。在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时,注重引导本科生对小学教师职业功能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系统地为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帮助准确找准自我职业定位,及早着手规划专业学习和生活;及时结合教育实习与教育见习等活动,给予学生职业实践指导,并注重为其提供“教什么”“如何教”“怎么教”的技术,帮助学生练就过硬专业能力;基于学生需要,依托就业服务平台,适时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政策解读、就业信息分享、就业问题咨询、求职技巧指导等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准备水平。

参考文献:

1 作者简介:仝红月,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教育基本理论。

[1][1]李彦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01):78-83.

[2][2]孔慧,吴敏榕,韦燕云.高校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171-173.

[3][3]王云.教师资格证“国考”后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度再调查——以某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59-62.

[4][4]张鲁宁.对“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反思[J].教育学报,2015,11(03):

46-52.

[5][5]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82-86.

[6][6]后慧宏,陈志伟.西北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基于院校转型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47-56.

[7][7]蹇世琼,冉隆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J].教育科学,2017(05):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