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案例教学中培育抗洪精神——以“洪涝灾害”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在案例教学中培育抗洪精神——以“洪涝灾害”教学为例

钟 媛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抗洪精神是重要的中国精神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中国精神底蕴和时代价值,是地理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突出的优势,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抗洪救灾精神”贯彻整个“洪涝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灾害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育科学的救灾精神。

关键词:抗洪精神;案例教学法;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钟媛(1998-):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除了重要的防灾减灾教育,其中涌现的救灾精神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灾情重,以气象灾害更为常见,其中洪涝灾害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丰富的个体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1. 抗洪精神的内涵

1998年入夏,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有360多千米的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开展了气势恢宏、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从地理视角对抗洪精神进行解读,它包含了人地和谐相处的环境观;在抗洪救灾过程中涌现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因地制宜开展救援的大局观等。

二、抗洪精神与案例教学法融合的实施建议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认知经验为指导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代表性案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思考、讨论,在一系列自主活动中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内化知识与情感,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教学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抗洪精神贯穿整个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探析课程标准,分解教学目标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的“洪涝灾害”为例,以多个案例为情境素材,以大气、气候、地形等相关知识为载体,使学生理解地理数据转化对认识、分析地理问题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体现,选取世界、中国、福建等多尺度空间地图,引出多尺度地图空间相似关系问题、差异问题。同时分析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探讨洪涝灾害的成因与影响,在链接生活实例的背景下培育学生的抗洪精神。笔者将“抗洪精神”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洪涝灾害的教学中,将其分解为明、暗两条线。明线:结合教学案例,以抗洪精神为情境素材落实教学内容;暗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抗洪精神,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二)课前活动——“洪涝灾害备忘录”

Shape1

表1 洪涝灾害备忘录

式进入课程教学前,笔者展示“大禹治水”图片和视频资料。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完成“洪涝灾害备忘录”。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由此完成对洪涝灾害的概念、类型等的教学。

概念


类型


发生时间


造成的影响














学生在感悟古人治水不易的同时,结合自身已有认知完成对洪涝灾害相关知识的学习。落实了建构主义“个体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创造有意义的结果”,加深了学生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初步感受抗洪精神。

(三)呈现案例,自主探究

案例1:从不同空间尺度看洪涝灾害的一般性

6278e24951d87_html_e145938388310a6c.png6278e24951d87_html_41aae5615fc6aa3e.png 这一环节,笔者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空间大尺度探究中国洪涝灾害的一般分布特点。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图”(图1),思考中国洪涝多发区分布特点;呈现“中国气候类型图”(图3)、“中国地势示意图”(图3),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洪涝灾害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包中的硫酸纸地图卡片,将中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地势示意图进行叠加,思考中国洪涝灾害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分析与之前思考差异,得出结论。借助透明硫酸纸运用图层叠加原理,帮助学生学会用“图层叠加”方式认识区域特征、分析不同要素在同一区域的相互关系,将抽象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具象“图层”形式[2]









图1中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图 图2 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6278e24951d87_html_af92291bce82a805.pngShape2









图3 中国地势示意图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明确中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地区。由此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从空间小尺度探究洪涝灾害的分布原因。笔者以2016年武汉暴雨为情境案例,向学生展示相关资料,设置不同思维深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在感悟抗洪精神的同时驱动教学进程,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提前制作好武汉周边地形区图层、水系图层,在图新地球上进行叠加演示,请学生思考武汉的地形特点。展示以下材料,通过分组探究从不同方面感悟抗洪精神。

材料一:2016年夏天,湖北遭遇特大暴雨洪涝侵袭。6月30日至7月6日,武汉累计降水量超过580毫米,刷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周降水量最高值。截至7月11日,武汉市有100多万人受灾,1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8 000多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

图4为2016年武汉抗洪图片资料

6278e24951d87_html_6a10badfeabcf3bf.jpg6278e24951d87_html_6e90773ac1fc50c5.jpg

问题探究:

  1. 通过图新地球演示武汉地形,结合武汉气候特征,试分析武汉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一和图4 分析在武汉的抗洪救灾中可能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应该如何克服?

  3. 武汉暴雨的救灾中,体现了哪种中国精神?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图新地球,生动形象展示武汉地形并引导学生分析武汉洪涝的发生原因,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家国情怀,感悟抗洪救灾精神。

案例2:从河南暴雨看洪涝灾害的特殊性

课前让学生提前了解7·20河南暴雨事件,通过呈现材料完成探究部分:

材料一:2021年7月20日,河南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此次暴雨的降水量相当于7个西湖的水量,造成302人遇难,50人失踪,给河南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河南享有“九州腹地,十县通衢”的美誉,地形平坦,是国家主要的粮食产区,灌溉作物需水量大,有几百个山区水库,解决上千个灌溉沟渠。

问题探究:

  1. 分析此次河南暴雨的形成原因,与武汉暴雨形成有什么不同之处?

  2. 洪涝灾害会对地区有哪些影响?

  3. 受灾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呢?请设想山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危害性?

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完成探究部分,教师进行补充并总结。最后播放河南暴雨的图片,感悟灾害无情,人有情的抗洪救灾精神,弘扬和传承中国精神。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渗透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总结与反思

在二十一世纪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将摆在更高的位置,如何在知识经济下对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需要教师有合适的德育素材,抗洪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性,是地理教师进行学科素养渗透很有感召力的教学内容。将抗洪精神与地理案例结合,使学生进入情境,在运用多种方式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中感悟抗洪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抗洪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参考文献

[1]钟宇博,吴哲,孟婧莹,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有效应用——以“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的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34-135.

[2]李长苓.“图层方法”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卢诚,贾昌萍.论抗洪精神与跨世界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教育[N].江西省团校校报,1999-1-3(1).

[4]殷文韬,叶宇萍,陈山山.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