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社会分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6
/ 2

浅析中国当代社会分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殷冬昱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教育属于社会分工的调节机制,因为教育提升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必然会影响社会分工的结构。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迅速蔓延,世界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分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对于高效的思政教育也带来了一定的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使其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为社会、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词:社会分工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一、中国当代社会分工概况——半自觉的社会分工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没有达到自觉分工的层面,还有很多人是因为谋生进行的自发分工,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资本主义分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我国处于半自觉的社会分工状态。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半自觉分工创造了条件

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体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人民享有较多的生产资料,不再为别人而劳动,而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情妇劳动创收。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迈进过程,所以半自觉的分工状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分工形式。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采取这种分配方式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还不是特别发达,社会贫富差距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基本分配制度是符合实际国情的,使得社会主义分工消除以往旧式分工造成的人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尽可能公平的进行分配,给予社会主义劳动者相应的报酬。这样形成的社会主义半自觉分工同资本主义自发分工相比已经十分先进和进步了,分工和分配方式虽然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但这也是经过多年发展和变革获得的结果,我国正在克服社会分工的强制和自发因素,不断向自觉分工前进,重视人的价值,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其创造力,进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贡献力量。

2、旧式分工存在一些自发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的确立虽然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经济之间对立的矛盾,但是,我国的物质生产资料在全国的资源配置上仍然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生产资料的不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贫富差距明显等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获得的报酬存在的差异等等,尽管我国目前没有了二元阶级对立的关系,但是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的人群还是存在着不均衡的体验。社会分配还是带有旧式分工的痕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以及城乡居民在收益方面、生活水平方面以及劳动权利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由于私有经济的存在,一些地区和行业部门在劳动权利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剥削现象,这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发达导致的结果。

二、全球一体化对我国社会分工的影响

全球化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我们国家十分重视,且要紧跟潮流的趋势,中国不能封闭搞建设。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必须敞开国门,促进社会分工的创新。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国际分工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改变。

1、全球化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着我国社会分工也发生变革,朝着自觉分工的方向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淘汰着旧的生产部门,每一次全球化的技术革命都会打破原有的分工格局,而出现一批新兴产业,新的劳动领域。例如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从繁杂的手工劳动总解脱出来,很多人开始从事相对复杂的脑力劳动,很多自动化设备和机器开始代替人工,且效率更高。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取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实现个人价值,增加分工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有可能从体力劳动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缩小了二者之间的差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化达到更高水平,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统筹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民也从原来 辛苦的劳作中解脱出来,开始从事一些农产品深加工,或者选择到城市就业,进入一些工厂打工。可见,全球化推动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科技又催促分工形式发生变化。

2、被动接受不合理分工

全球化增进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局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分工的国际化,各国的资源开始出现共享、交流和互补,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额合作关系和经贸关系,很多跨国公司已经很常见了。跨国公司的建立可以使不同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可以融合,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效益,实现两国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一些劳动力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被输出到其他国家,生产和消费变成了一种国际化的活动。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时还要接受一些不合理分工。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一些高精尖的跨国公司经常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跨国公司在我国建厂,一些企业理念也带着西方国家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形成冲击。但是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日益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使得我国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我国的分工地位也逐渐向中等发达国家靠拢。

三、社会分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正在高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就要参加就业,加入到社会分工中去,教育被看作调节社会分工的机制,所以高校在进行教育时,也要及时从我国社会分工现状中捕捉有用信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既要具备必要的技能,同时也要完善自身的思想,在加入社会后能够适应我国的社会分工。根据前面对我国社会分工现状的分析对高校教育做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

我国的社会分工方式主要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从经济的角度,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分工的基础。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追求的宗旨是重视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化背景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我国社会分工中可以看出社会分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引导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中国处于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环境,明确新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了解最新国家政策,了解社会分工的最新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奋斗拼搏,做时代新青年,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为人民服务,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2、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社会分工在国际分工中仍然有被动接受不合理分工的情况,很多国家在我国建立了分公司,或者选择与我国一些企业合作,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一些思潮对于一些思想不坚定的青年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冲击,因此,高校必须强化思想教育,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容易被不同的新思潮同化,且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使大学生拥有文化自觉从而树立文化自信,避免吸收西方不良思潮形成错误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侵入。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N]. 刘文华. 甘肃日报. 2019-11-07 (007)

[2]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N]. 张泰城. 江西日报. 2019-05-20 (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