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评比制度 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活用评比制度 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

曹维财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二小学 511600

摘要: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天性,幸福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追求。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如果评比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够人性化,教师在工作中肯定常常有不愉快、缺少幸福感,而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领航者,只有老师幸福地教,学生才能幸福的学,所以,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本质的必然需要。本文通过阐述我校如何在多项评比活动中活用评比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

重点词:评比制度 提升 幸福感

一、教师对工作幸福感现状分析

某教育杂志随机找了100位小学教师进行“工作幸福感”调查,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其中只有大概三分之一(38.2%)的教师体验到幸福感,其余的教师觉得体验到幸福感不强烈或者根本体验不到幸福感。

调查显示,造成幸福失落感的因素其中之一项是“对学校的评比制度不满意”,而且这一因素在“造成教师幸福失落感的原因先后顺序”中居然排第三位。其中不太满意的占52.4%,不满意的10%,而满意的仅占16.6%。可见受调查的教师中绝大多数对自身单位评比制度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有:1.名额有限,僧多粥少。2.认为评比制度不公平,基本不会轮到自己;3.评比制度不人性化,影响同事间和谐。

二、教师获得幸福感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曾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手段”,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少、工作是否顺利进行和工作得到认可……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幸福体验。

通过上述的调查,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对学校的评比制度是相当重视的。如果评比制度不健全或者不够人性化,那教师在工作中肯定常常有不愉快,有时伴随着倦怠感。每位教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幸福,那么工作将会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马拉松,而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领航者,对学生的人生观起着传道受业解惑等等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教师幸福地教,学生才能幸福的学,所以,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是教育目的的必然。

三、活用评比制度,实现工作与幸福双赢

我校以“能成才 更幸福”作为办学理念,不单旨在提升学生校园生活幸福感,也在努力提升教师工作幸福感,所以,我校在教师评比制度上,作出了全方位的、人性化的考虑,力求实现工作和幸福双赢,具体如下:

1.“推荐式”评比制度——显民主

民主,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而当“民主”落到学校评比制度上,更大的意义是保证在评比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获得平等的被选机会,且每位老师的意愿都得到尊重。民主推荐出来的结果才有说服人心的效力,反之,则造成教师内心愤愤不平。

在评选“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师”“百优教师”……这类名额固定的、级别较高的评比活动,为达到机会的平等、意愿的民主,我校通常采取通过在各科组内无记名投票,对照上级提出的评比标准推选出若干人,汇总科组推荐的名单后,再进行全校教师无记名投票,即场由没有提名的老师唱票,票数最多的若干位老师得该荣誉。无记名投票推荐,每位教师都能拥有平等的被选举权,内心意愿也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这样的评比出来的结果最服众,无论是否获得荣誉,教师的内心都是平衡的、信服的。

2.“重叠式”评比制度——表激励

常说“有激励,才有动力”,好的评比制度才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我校的“学校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学校大课间活动”是每学期开学初就开展的两项德育活动,到学期末作评比。我校曾经的做法是两个活动一起评比,各年级发挥集体智慧不重复获奖班级,各评出年级40%的班额作为优秀活动班级,这意味着年级里有20%的班级是在两项活动中都不得奖。打个比方:四年级有10个班,1-4班评为“优秀特色班级”,6-9班评为“优秀大课间活动”,5班、10班不得奖。在这些不得奖班级的老师们看来他们同样也努力了一个学期,可能效果不太尽人意,但一学期下来也付出了不少心血与汗水,到了评比时,两项活动却没有一项是得到肯定的,这跟批评有多大区别呢?这操作看似激励教师上进,却是打击了部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经过总结,我校决定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把40%的比例调整为60%,这样的操作就会出现100%得奖,但有20%重叠获奖。获奖比例调整后,果然起到了神奇的效果,重叠获奖的班级为保“双优”更加积极,换着法子搞好活动;仅获“一优”的班级,不甘落后,勇于创新。人心得到激励,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就这样,我校每学期的“特色班级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大课间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3.“全体式”评比制度——促和谐

近年来国家提倡劳动教育,我校也不落后给四、五年级的学生开辟了劳动种植基地——花卉长廊,美了校园,美了劳动,劳动教育在各班乃至全校都起到了很好的反响,各班为了养好自家的花木都空前团结,班主任分工查阅资料、共享种植资源,家长积极参与添加特色、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管理,校园里绿树向荣,花儿朵朵,这可是共赢的局面啊。问题来了,如何评比、嘉奖才能不减班级间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继续和谐、互助呢?原设想是“评选出一等奖30%班级,二等奖30%班级,三等奖40%班级”。但考虑到:若是部分不获奖或者奖项低了一级,很可能那些班级就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班的种植经验了,久而久之,就变成各自为营了。

经过商议,评比办法为“每学期各年级评出若干个班级为‘种植能手’一、二等奖”,也就是说大家都做得一样好就大家都可以评为一等奖。方案初试,便获得了成功,班级间仍然团结互助,更值得赞扬的是,班主任们自发商议,做了假期管理计划,假期里轮流回校打理整个年级的花木。

4.“比例式”评比制度——重公平

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我们经常谈论的公平指的是对一切有关的人或事公正、不偏不倚。如果评比制度不公平,那么老师们就会怨声载道,严重影响工作的积极性,还谈什么工作幸福感。

又说回“县级优秀班主任”“县级优秀教师”“百优教师”……这类名额固定的、级别较高的评比活动,如果评比的名额不经办公室或科组投票推荐,而是一把撒向全校,让老师们自由投票。那么行政获得名额的几率会远远大于普通教师,假如有10个名额,行政可能就占上7个或以上。作为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老师,他们日复一日,把简单琐碎的工作重复了一千遍一万遍,是何等的不简单,而他们默默无闻的优秀却最容易被忽视。如果学校的评比制度没有考虑到这部分老师,就是一种不公平。换个角度,在普通老师看来,名额几乎都落在行政身上,就是一种不公平。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人心涣散。经过商讨后,我校决定实施控制行政与教师之间的名额分配比例,把名额按2:8比例分,限定行政名额只能占20%。事实证明,有了盼头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变得更敬业、乐业。

5.“草根式”评比制度——显重视

有一句这样的话“努力付出不一定是为了得到多大的奖励回报,有时候人们要的只是一句赞同的话,甚至是一个肯定的眼神”,这句话更多的是向我们表达人类是有需要被重视的情感意愿。人们被表扬、肯定、赞扬……后心理上会产生自豪感,感觉到自己是在进步,为自己的进步被看到,被肯定而感到愉悦。然而,每年县级评比、市级评比的名额是很有限的,僧多粥少,实在很难让所有努力的老师都能获得奖励。

为了肯定老师们的努力付出,我校决定每学期在校内做一次“草根式”评比,每学期以办公室(年级组、行政室)为单位,推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标兵(如担任语、数、英,班科成绩需在同级同科排一半之前)、推普标兵等各一名,到学校进行表彰奖励。这类评选原则上不与县以上的先进、优秀重复。这类评选须由办公室(年级组)全体教师采用公平公正的投票等方式产生。凡哪室参评总人数超过(含)15人的,则增加2个名额,类别由该室议定。

被选上的老师会得到学校颁发的一张奖状,虽然只有一张盖着学校公章的奖状作为奖励,但老师们看来它就是自己一个学期下来努力的见证,是大家对自己劳动付出的一种肯定。虽然只有一张奖状作为奖励,但老师们却因此而更加努力着保持优秀,希望自己下学期还能获得。

总之,我校教师表现证明:针对不同的评比项目,活用多种模式的评比制度,能让教师们减少倦怠,增添勤勉;减少猜度,增添和谐;减少不满,增添愉悦……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提升工作幸福感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文献:

  1.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作者:胡丽君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7-02

2.《教师幸福之路的思考》作者:郑杰斌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07月